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缪芳 《现代企业教育》2009,(22):145-146
古村落旅游资源是由村落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创造和不断积累而成,同时也在居民的日常行为中体现。本文从古村落社区居民行为与古村落旅游景观资源的关系分析着手,针对目前古村落自身发展中居民需求变化引起的行为方式转变与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提出村落居民参与与旅游开发互动发展的村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群体,社区居民能否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当中,并从中受益,是发展社区旅游的基础,对当地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以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例,将整个村落视为一群众社区,对居民参与旅游现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村转居"社区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理论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村转居"社区既不同于城市传统社区也有别于农村村落社区,主要特点有:居住人口密度高、异质性强、流动性大;经济支持形态以房屋出租为主要方式;社会交往多以传统的交往为主;社区内公共物品供给独特等。"村转居"社区存在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衔接过渡中社区管理的利益争夺问题;社区社会联结方式上的内卷封闭问题;社区管理行政化与认同薄弱问题;社区服务缺乏问题等。"村转居"社区的建设近期应理顺集体经济组织与新社区的关系,妥善处理村集体经济实体与新社区机构的摩擦,增强"村转居"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期要切实落实"村转居"社区的自治与选举权,理顺政府指导和社区自治的关系;远期建设的目标;要完善"村转居"社区的服务功能,实现村转居社区全面融入城市一体。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的改造,使乡村直接城市化,村落生活模式进入社区生活模式。生活环境转换引起了文化适应、心理适应等问题。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由传统村落向现代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变革的需要。通过考察温州新型农村社区村民“居民化”后文化心理认同的现状,采用了TOPSIS (优劣解距离法)等方法对7个社区在婚姻观念的变化等11个影响因素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社区间文化心理认同内在关联与特征,为探索有效的乡村文化治理策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湘西方言区苗族原生宗教——“呼清”(Fudnqind)所产生的强大约束力,与构建、强化村落社区秩序有着难以割断的逻辑关联。这种关联归因于苗族信仰体系中对“人不见天眼见,人不罚鬼神罚”报应规律的确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区“集体意识”在苗族村落社区的长期“驻留”。以鸡爪村苗族“呼清”为个案,揭示这种力量因素的生成基础与生效逻辑,以及合理利用这种力量资源对“低成本”构建和谐苗族村落社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贵州生态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村落的传统文化价值弱化、生计模式发生改变、众多文化遗产资源被功利化。在以社区居民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文化的传统价值,把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整个村落的文化集体记忆,促使生态博物馆健康运行,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村转居社区新居民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特点以及三者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村转居社区新居民的年龄、居住状况、婚姻状况对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有显著差异。(2)居住状况为"三代同堂"的已婚新居民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居住条件的新居民。(3)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显著。(4)村转居社区新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关键手段和途径,可以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成人教育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明确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体,其保护不仅涉及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还关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则强调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需求,以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传统村落成人教育创新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支持与投入、提升成人教育机构和师资队伍的能力、促进社区参与等。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为成人教育在该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9.
陈斌 《安顺学院学报》2020,(1):18-23,79
工业化背景下的乡村学校教育,其制度性缺陷的本质主要表征为或忽视或边缘化村落社会的作用。实质上,村落社会是助推乡村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我国,并不缺乏村落社会与乡村教育相互成就的成功案例。文章以号营村由生计教育、礼制教育、习俗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的“农村社区教育体系”为例,在概述屯堡村社教育基本内涵及社会特征的基础上,彰显村落社会与乡村学校教育相互成就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迁提供的体制环境和文化传统内蕴的自组织机制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精英的成长,另一方面,乡村精英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能够正向地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从九溪村精英成长的内外部机制及其对村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的双向关系中,可以看到乡村社会原有经济社会文化结构是精英成长的内部土壤,此"传统资源"不容忽视甚至在当下应予特别地重视;时代变迁对村落社会的影响及其给精英人物命运的走向带来的机会并非是脱离精英人物成长土壤的绝对"外部"因素;正是在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精英人物的成长才与其活动的社区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在村落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变迁提供的体制环境和文化传统内蕴的自组织机制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精英的成长,另一方面,乡村精英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能够正向地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从九溪村精英成长的内外部机制及其对村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的双向关系中,可以看到乡村社会原有经济社会文化结构是精英成长的内部土壤,此“传统资源”不容忽视甚至在当下应予特别地重视;时代变迁对村落社会的影响及其给精英人物命运的走向带来的机会并非是脱离精英人物成长土壤的绝对“外部”因素;正是在内外部条件共同作用下,精英人物的成长才与其活动的社区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无疑在村落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进入新的转型阶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下改变传统村落开放式的院落集体居住为封闭的公寓式个体居住模式。虽然居民的居住空间格局和生活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伴随着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邻里间的交往互动相对减少,人际关系逐步出现陌生化、孤立化的趋势。以黑龙江省甘南县东方红乡立春村和查哈阳农场南苑小区为研究案例,系统分析居住模式改变对新型农村社区邻里关系影响的具体表现及成因,为新型农村和谐社区的构建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新型社区居民的幸福度,建构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使邻里间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城市原有的空间变得日益狭小和拥挤,城市空问需要不断地向外扩展.因此,城郊的大量农村耕地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原本位于城市边缘的村落社区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作为农民经济基础的土地被征用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另一方面,村落社区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与现代都市文化和伴随流动人口而采的外来文化发生接触、碰撞、冲突、交流和融合.原有的传统文化逐渐转变成了一种共有农村传统文化、现代都市文化和外来文化"三重属性"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易地搬迁成为很多乡镇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农民原有的存在潜在危险的住房,将其分别从塌陷区、低洼区迁移走,由村部集中投资建房,形成一定规模化的小区。笔者在皖北地区进行调研时,对当地的这种村落小区规划印象深刻,这种模式可以迁移到类似乡镇社区。本文是基于社会策划模式下对"村落小区"这种易地搬迁的乡镇社区规划进行探索,从社区内的规划、管理、创新这几个方面展开叙述,剖析其成功原因,更好的应用于乡镇建设当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从改革以来村落社区的权力结构的变化表现出的新特点及其对村落社区发展的多极效应。提出为适应现代农村改革需要,必须重新调整村落社区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南地区的某些农村是“屋墓混建”的社区,本文通过对该类型村落进行的田野调查分析,展示了当地民众对“屋墓混建”的态度,解析了该村落形成“屋墓混建”现象的成因,揭示了当地民众附着了风水观念的祖先崇拜的主体认识以及风水先生的利益诉求等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16-121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村落转型心态是农民对政府拆迁政策强有力的支持,移居安置社区的拆迁农民被推动着快速告别乡土文化,接受城市社区文化,而以保守、稳定为特征的乡土文化的转变速度远落后于乡土社会的变迁。缺少思想引导的农民心态滞后现象表现为拆迁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对村落生活的怀念、对安置社区治理的低认同弱参与和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从文化堕距的概念入手理解乡村变迁,从心态上思考乡村文化秩序的调适问题,对推进农民精神世界合理嬗变、重构乡村文化秩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荆世杰博士《百年胡庄———一个村落社区的信仰与生活变迁》一书,以胡庄宗教村民众生活为研究对象,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全面深刻地论证了村落社区信仰与生活变迁的关系。本书以其选题的问题意识,阐述的多维视角,资料的扎实可靠,文字的生动活泼,方法上的创新范式,堪称是一部中国宗教村民众生活研究的样本之作。  相似文献   

19.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人集体记忆的传统古村落,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浪潮中迅速衰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关系到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人们需要看得见的乡村,记得住的乡愁。"新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今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全新视角,将"新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跨界嫁接到当今传统村落问题的解决,对渼陂古村看得见空间元素的科学规划,集体记忆的整理与归档,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视,都有着非常有意义的借鉴作用,因而"新博物馆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益于传统村落问题的深层次解决。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深入考察贵州一些具有历史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现场,获取实地调研的第一手鲜活资料。面对村民改善生活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力量助推,传统村落营造必是一种不可逃避的趋势,研究透过社区营造的视角,将社区营造理念与方法融入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中,紧紧围绕人、文、地、产、景五个面向,对贵州传统村落进行优势发掘和问题研析,发现问题,梳理问题,使传统村落的社区功能定位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