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强 《东南传播》2020,(8):135-137
本文以传播学理论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粉丝理论为依据,对电视竞赛类戏曲节目的形态进行分析。电视竞赛类戏曲节目以满足戏迷票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宗旨,力推他们登上舞台中央,通过激烈比拼,以演唱名家名段的方式体现自己对节目文本"使用"的满足感,实现对电视文本的主动建构,丰富节目内涵,传承戏曲精华。进而,二者携手提升节目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2.
电视基于拓展自身传播力、影响力以及文化传承的考虑,在电视文本的编制和传播过程中为其粉丝建构多元参与和表达空间,满足了粉丝诸多媒介使用意愿。通过建构文化发展空间,助力粉丝创造性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建构普通人价值展示空间,凸显粉丝个体社会价值;通过建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空间,培育粉丝扎根成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3.
王洁 《青年记者》2013,(20):128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戏曲艺术遭遇困境,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探寻传统戏曲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与发展之道,在保留原有艺术特质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当务之急。电视戏曲节目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电视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它运用电视技术的手段,突破了戏曲舞台艺术的  相似文献   

4.
吴月 《东南传播》2022,(2):128-131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造成了集体记忆素材库内容的急速膨胀和空前离散,极大地冲击了集体记忆建构的传统机制。在记忆符号与物质残片消失之前,美食短视频作为味觉记忆的集体表征,按照“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集体记忆的传播与结晶”的路径,在互联网场域中建构记忆之场,通过视听符号将味觉记忆转化为短视频影像,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家庭记忆、传统节日等仪式保存和传承城市集体记忆,在空间维度上建构城市群体成员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新时代,传播好、传承好、发展好戏曲艺术任重道远。电视戏曲节目是传播戏曲的重要载体。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在全媒体格局下,戏曲传播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需要广电媒体从戏曲节目内容价值、表达形态、时空路径、传播渠道、受众圈层等维度进行多元拓展,以激活戏曲活力,拓宽传播破圈路径,赋能戏曲焕发时代新彩,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6.
在广播文艺节目中,戏曲节目是广大听众比较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占有一定的比例,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使听众得到独特的审美愉悦,为此,应发挥广播的听觉优势,合理编排戏曲节目。戏曲节目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容以欣赏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戏曲种类,同时加强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服务型,强化戏曲艺术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渊源关系,并精选全国各地戏曲的优秀传统戏和新编现代戏。  相似文献   

7.
韩岳 《传媒》2015,(20):40-43
近年来,国产电视真人秀节目已经从单纯的引进、模仿国外真人秀模式,开始向引进节目本土化改造和原创节目模式研发并重的方向发展,节目形态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过程中,以天津卫视的《国色天香》、中央电视台的《叮咯咙咚呛》为代表的戏曲真人秀节目异军突起,将传统的戏曲艺术与时尚的真人秀节目元素相结合,开创了戏曲文化电视传播的新模式,以通俗化、娱乐化的节目风格,赢得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田翔 《中国广播》2016,(7):66-69
本文以天津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戏曲60分》为例,分析戏曲节目要打造品牌活动、走出去办广播、节目内容突出服务性,并利用新媒体互动挖掘潜在听众,担当起保护好、继承好、传承好优秀传统艺术的义务和责任,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许娟 《东南传播》2022,(3):53-56
论文运用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理论,剖析了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纪录片栏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记忆的媒介建构。论文分析电视媒介对记忆的呈现、唤醒与重构功能,使《国家记忆》建构了具有政治文化属性的、为集体共享的国家记忆。栏目借助符号表征,从历史维度搭建了集体记忆的国家框架,采用重现、缝合和互动的话语策略将不同的政治文化记忆弥合,构建了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在国家记忆的建构过程中,受众又透过对国家记忆的确认、补充和传播加深了记忆的内在建构。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记忆是一个被建构的意义系统,关于祖先和英雄的文化记忆对于族群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传承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锡伯族海尔堪的民间传说、家族记忆以及集体记忆,共同塑造和建构着海尔堪大神的文化记忆。在其建构的过程中,传承人个人化的叙事策略凸显出对传统的强烈认同感以及进行传统阐释和"再现"的努力,并力求使文本适应当下的阅读语境,以实现其承续,由此,传承人以及他的讲述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文化记忆的建构也通过外在的纪念物、博物馆、书写等媒介形式发挥凝聚与认同的功能,从而实现文化记忆的连续性。神圣性的"精神文本"是文化记忆中的深层文本,关乎信仰、仪式和"高级秩序的真理",是文化记忆得以传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韩静 《青年记者》2016,(20):60-61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在时尚娱乐文化的大力冲击之下,戏曲文化开始走向小众化和边缘化的窘境,很多传统戏曲电视节目因创新乏术而日渐式微.而近几年来,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崛起,以中央电视台的《叮咯咙咚呛》和天津卫视的《国色天香》为代表的戏曲真人秀节目异军突起,成为电视荧屏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戏曲真人秀节目将真人秀节目的元素巧妙融合于戏曲艺术之中进行节目创新,对传统戏曲艺术进行娱乐化和时尚化改造,展现出独特的节目风格和艺术品位,赢得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广泛喜爱.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让在"娱乐至死"泥淖中进退维谷的电视媒体拨云见日,一批洋溢着五千年传统文化魅力的节目让沉醉于自媒体、微视频和碎片化阅读的观众重新回到电视机前,这为电视媒体节目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黄蕾 《视听界》2015,(1):102-104
近年来,越来越多时尚文艺节目出现,对传统戏曲造成较大冲击。电视人如何扭转电视戏曲的困境?笔者从电视戏曲节目的现状出发,探寻其发展方向和改革路径。半个多世纪以来,电视戏曲由最初的实况转播到专场录像、戏曲晚会、戏曲艺术片、综合戏曲栏目、竞赛类戏曲节目,直至今天的专业戏曲频道,走过了一个不断进取的发展历程。央视的《九外戏苑》、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洛阳电视台的《河洛戏苑》,  相似文献   

14.
郎伟 《采.写.编》2023,(9):180-182
电视文艺晚会的文化品位是指该类节目的内容、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高低水平。高水平的文化品位不仅能够提升观众的审美享受,还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文化艺术,同时对于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化背景、节目类型、节目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四个方面讨论了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文化品位,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策划和导演的文化素养、丰富节目内容、增加节目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式提高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5.
刘嘉 《传媒》2017,(22)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电视访谈节目以其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优势和较大的影响力,吸引了从中央电视台至地方电视台的众多电视媒体争相运作.然而,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演进升级,电视访谈节目在努力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众多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受不良风气影响表现出逐利性失态.基于此,笔者借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构想,来探讨文化自觉在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其创作出更多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兼具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精品电视访谈节目.  相似文献   

16.
于洋  殷晓峰 《传媒》2021,(22):49-52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紧抓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热点,拓展节目形态,革新节目传播策略,开启了节日晚会高质量、多元化、全覆盖的新探索.本文从精神内涵创新、节目形态与艺术表达创新、节目传播策略与文化产业创新三个维度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王斌  骆兵 《青年记者》2015,(5):52-53
戏曲电视节目是中国电视节目类型中最独特的部分,它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代传媒行业大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诞生了以河南卫视《梨园春》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电视戏曲综艺节目。该节目历经数年的曲折探索和实践,从诞生初期到改革发展、再到品牌提升,最终走出了一条艺术与经济双赢的特色之路。余秋雨针对戏曲与电视的联姻曾说过:"电视有自己的审美特性,它一旦与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相结合,必将对它们进行重组和改造,而要改造成合格  相似文献   

18.
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推出《北纬30°·中国行》节目,以"自然、家园、文化"为主题,主要拍摄地处神秘北纬30°线上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该节目表现出直接介入地方文化建构的文化自觉意识,利用电视的空间重构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生产,把传统文化资源整合为现实的传播力,充分展示中国的自然人文之美,弘扬深厚的中华文化,为电视传承传播文化提供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彝文古籍文献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是一种人类艺术的记忆符号和文化记忆象征。彝文古籍文献具有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民族传统文化意蕴,蕴含着鲜明的神圣与世俗双重属性之民俗文化特征。古籍文献是一种传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记忆符号,其书面古籍文献具有书面文献文化记忆功能,口碑古籍文献具有活态传承与传播彝族文化的记忆功能。研究彝文古籍文献的文化记忆,对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彝文古籍文献文本内容为案例,探讨彝文古籍文献的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毕摩文化、祖灵崇拜文化等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集体记忆是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性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的传统领域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构集体记忆具有现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赋予了建构对象优秀等意义,但档案"建构"性是相对"客观"性而言的,为此还应坚守传统档案文化,延续文物档案工作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