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课程思政能力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结构是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核心能力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方式不是诸能力要素简单的叠加,而是各种能力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梳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组成要素与层次结构,可以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提供逻辑框架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育人效果,要求广大教师做到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引入现实问题及时鲜活、把脉学生思想有的放矢、具备过硬素质游刃有余,必须直面存在的思想认识与课程思政建设新要求不相适应、创新能力与课程思政建设新需求不相适应、理论研究与课程思政建设新任务不相适应、能力素质与课程思政建设新形势不相适应等问题,在提升认识站位、创新思政方法、加强素养培训、常态教学反思等环节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新时代教师应坚定政治信仰,厚植文化自信,增强国际视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科学建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基础知识培训,运用网络辅助教学,从而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两张皮”“孤岛化”问题,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4.
笔者集中分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培养高校教师育德意识的重要性与提升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主要途径,以期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力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效。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教师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课程意识直接决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姿态,内在地影响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明,高校教师课程意识在整体上还不够强,其中主体意识最为薄弱;不同性别教师之间、不同学历教师之间、不同科目类别教师之间、不同类别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同性质教师之间、不同学校层次教师之间、不同教龄教师之间、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课程意识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仅应注意提高教师学历水平,还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积极育人成效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提升其教学魅力有助于推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当前,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对课程思政的作用认识不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及与思政课专职教师协同合作不力等问题.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魅力、理论魅力、技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是教师,其参与度关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基于289名不同年龄、不同学科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结合文献厘清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及常用“四类引入方法”和“五类结尾方法”的分析结果显示:89.62%的高校教师已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或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不同学科教师面临的困难和选用的教学方法具有差异性;悬念导入法和回应式结尾法有助于营造课程思政良好氛围,但采用的教师偏少,分别仅为14.29%和37.07%。要完善教师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开展差异化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训和鼓励教师灵活选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政治素养是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是党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高校教师要在思想遵循、理论遵循和实践遵循的基础上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在政治素养提升的过程中应充分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党史校史”实践学习,提升高校教师纪律意识的文化认同,提升课程思政中高校教师的政治情怀,从而使高校教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提升高校辅导员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辅导员要着力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分析了提高辅导员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意义,阐述了辅导员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地方高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课程意识的现状,采用自编的地方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现状调查问卷对湖州市两所地方性高校近60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地方高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课程意识还未达到觉醒状态,是缺失的。其中目标意识和资源意识则处于由睡眠状态向迷失状态过渡的阶段;过程意识处于由迷失状态向觉醒状态过渡的阶段;而评价意识则处于睡眠状态。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课程思政教育从提出至今已经走过近十年的历程,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文章以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调查问卷研究,分析发现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存在许多缺陷,并“对症下药”,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教师的课程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高校教师关注课程的生成和发展,具备强烈的课程意识。本文论述了课程意识的内涵、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意识及培植课程意识的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政课程"走向了"课程思政"。本文在此背景下,设计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四条路径,从外部和内部逐渐形成课程思政化。在此基础上,运用360度评价法研究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专业课程思政化评价体系,包括师德师风、备课思政化、授课思政化和课外思政化的评价指标及评价要点。最后,为推进课程思政化改革,提出四点建议:高位推动课程思政化评价;师德师风评价纳入人事任免、奖励和职称评定;实行课程思政化动态跟踪评价;邀请专业课程思政化相关专家开设讲座。  相似文献   

15.
推进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通过在职业院校师生中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对策与建议: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构建学校全员协同育人;提炼各种思政元素,构建学校课程协同育人;发挥隐形思政内容,构建课堂内外协同育人;积极打造平台建设,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构建相互配...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程不等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要实现高质量的思政功效,必须讲求内容具有感召力、没有违和感、因材施教的针对性、态度的谦和与庄重、身教与言教的统一等.要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融通能力,善于寻找焊接点,长于沟通交流,勤于思考分析,勇于坚守底线.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挥“四个服务”功能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育人的“根”与“魂”。针对目前高校能力本位教学中职业能力开发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本研究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进行分析,以跨境电商阿里巴巴国际站产教融合项目平台为依托,以能力本位为理论指导,确定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跨境电商英语课程能力本位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能力本位教学设计,不仅在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就业等三个维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工匠意识,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高校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树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思政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在新形势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教学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重要趋势,高校必须辨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联,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以多元化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和学生培养的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形成正...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二者从内在具有一致性,但在实践工作中也需要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高校能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二者在根本任务、育人目标、教学任务上具有一致性,但从"思政"的重点、地位和实施渠道上有所区别。作为新的教育理念,高校要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形成育人合力,切实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同时针对二者的不同侧重,提出相应对策,确保二者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协同育人的同时共同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姗姗 《教书育人》2013,(21):84-8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学能力关系着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者,课程意识"预设"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并内在规训着课程意义与价值的实现。因此,课程意识成为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优化的重要途径。一课程意识的教育诉求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鲜有完整的课程意识,多以教材意识或教学大纲意识为主,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对分离的个体,前者是教材、教育目标的文本性表达,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