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子以羌族后裔的身份言说羌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汶川羌》书写羌族历史,传承羌族文化,关注羌族的心灵史。羊子以个人的方式进入羌民族的心灵,思考现代文明与羌民族生存的关系,思考时代之波与羌民族生命的关系。羌的生存环境、生活画卷与生存状态,羌的心灵与性格,羌的信仰与习俗构成羌的文化世界。由此《汶川羌》成为羌族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2.
边疆服务运动是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为实践其提倡已久的“社会福音”而展开的改造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状况的实践活动,还专门成立了边疆服务部具体负责实施这一运动,并划定川西、西康、云南等服务区,从事文化教育、农牧生计、医疗卫生等服务工作,对川康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而现有学术研究著作与论文对基督教会边疆服务均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所依据的史料也十分有限,边部活动的大量原始资料均未见利用。笔者拟就所见的边部活动资料进行分类简述,希望能够对边疆服务运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为认知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存在与发展变化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羌历年"是羌族民众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各地区的民俗活动也不尽相同。羌历年于2008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2013年11月,笔者有幸亲历了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的羌历新年,深感羌族民众的热情与好客,以文述之。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西南民族地区发起了边疆服务运动,广泛开展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和传教为主的各类服务工作,其中在川西羌族地区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该地一定范围内的民众接触或接受了具有近代内涵的新式教育,对该地社会文化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羊的密码》是羌族代表性诗人羊子在经历了5.12地震后作的长诗《汶川羌》中的第一首诗歌。深度表现了羊子对本民族与羊的关系的认识和自己对羊和以羊作为图腾的本民族的认同感。是岷江流域滋养了羌族,也滋养了羊子。诗人羊子不愧为汶川这块地域,尤其是羌这个民族的歌者。  相似文献   

6.
《木姐珠与斗安珠》是羌族的著名民间叙事长诗,是羌族重要的口头文学。笔者以该叙事诗流传的不同版本为依据, 从羌族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揭示出《木姐珠与斗安珠》所蕴涵的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羌族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是其精神世界的折射,两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在羌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939年8月至1940年3月的国民政府教育部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是全面抗战时期以“边疆教育考察”命名的唯一考察团。该考察团的考察及宣传活动丰富了人们对西南边疆情形的了解,加深了西南边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考察团提出的关于发展边疆教育、改善边疆管理的若干建议也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所采纳,在事实上推动了抗战时期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好地映射出彼时边疆教育考察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之间、研究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状况,也彰显了教育所不能推卸、不能弱化的社会责任与服务精神。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的羌人是在西汉之后才有的。岷江上游的羌人聚居地长期流传《木姐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这两部长诗,其内容不仅与羌族历史有关,而且可以认为是对岷江上游自古有羌人的证明。《后汉书·西羌传》《新唐书·吐蕃传》等古代文献及现代考古也证明岷江上游自古就有羌人,这些羌人有相当部分是从西北迁来的。古蜀国也起源于黄帝的子孙,属于古羌人的族系。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上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着手,探讨以大禹为首的羌王及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途径和领域,透过古羌人的文化空间扩散,阐明了古羌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贡献。通过对羌族文化空间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的概念,文化扩散的分类等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总结,归纳出羌族文化空间扩散的两大特点:一是从羌族的文化源生区向羌族的文化区扩散,再由羌族文化区向非文化地区逐步扩散,有时甚至直接由羌族的文化源生区域迁徙到非羌族文化区;二是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羌族传统文化的扩散出现了千年难遇的"级别式扩散","拯救式传播"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扩散,其速度快,力度大。  相似文献   

10.
藏羌彝文化走廊长期耕耘的学者与著述中,新近出版《神圣与秩序——羌族艺术文化通论》是把一部把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作者掂出"神圣"、"秩序"为中国羌族文化的词眼,从艺术角度纵论其文化精神核心,备考就中承载的民族、人类文化的特定价值与终极诉求,给以我们从民族文化走廊与整个中华大文化中,一个小语种民族文化的文心表述,对于研究羌文化是一个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是在国民政府支持下,以教会立场在川康边地从事边疆建设和服务的社会活动,在实地服务与边疆研究方面都有显著成绩,但与其目标相较也存在活动地域狭小、业务范围狭窄等明显缺陷。本文在考量边疆服务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边疆服务的成绩和局限的成因,揭示边疆服务的精神与方法及宗教团体从事边疆建设事业的内外困境。  相似文献   

12.
文本在深入调研国内外有关地名翻译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边疆多民族地区与内地其他省份地名英译的区别,提出已有的《汉语拼音方案》和《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是边疆多民族地区地名英译的统一规范。出于时代发展和地名规范化的需要,边疆多民族地区地名英译还须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政治层面把关,从"一体多元"与跨文化交际视角仔细考量,为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地名英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有效推动中华文化的一体多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马大正先生40余年间著述《二十世纪中国边疆研究》《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中国边疆学构筑论衡》《中国边疆学八题》的历程,阐论了从萌生创设中国边疆学到构筑中国边疆学的学术实践,重申了中国边疆学研究应坚持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初心;直面现实、深化中国边疆研究是边疆学人的责任担当;中国边疆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其凝集、壮大途径和方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的"羊"字,有的像一只长着头、角、足、尾的全羊之形,有的则像一幅美丽的图画。羊温柔、美善,极易驯养,加之羊肉味道鲜美,作为家畜之一,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羊是古代羌族人的图腾,至今仍然可以从羌民族中寻找出关于"羊图腾"的历史记忆。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吐王。"因为羌族善于饲养和驯化羊,才有此"羌"字的产生,这个民族就以"羌"为族  相似文献   

15.
"释比"是羌族宗教文化的传承者,在羌族人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成为释比需要经过拜师学艺,最后通过"比格扎"仪式来完成身份确认。因此,"比格扎"是释比文化的重要传承机制,也是羌族宗教信仰特征的集中展现。本文以汶川县月里村"比格扎"为个案,描述和分析这一羌族释比的传承仪式,并在此基础上浅析羌族宗教传承机制的特征以及其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释比图经》被羌族视为圣书,羌语称“剧勒日”。图经融人·鸟·兽·草木·花卉·猎箭等为一体,以看图诵经的手法对羌族原始宗教中所有经典、部类展开诠释,这部图经便成了羌族释比的百科式全书。《释比图经》不仅是宗教史,也是一部文明史,它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会给你带来丰富的想象与启迪。  相似文献   

17.
有效保护和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汶川地震后羌族文化工作的核心。为探讨电视传媒应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行性和着力点,课题组基于对羌族、非羌族的问卷调查和对羌学专家、电视节目编导的半结构访谈获取的数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羌族和非羌族就电视传媒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和运用上存在认知差异;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到位,急需有效的宣传方式;电视传媒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且有效的方式;电视传媒作用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最有效的作品形式是"电影、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其次是选秀节目和纪录片。  相似文献   

18.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手工刺绣,作为羌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羌族刺绣品以各种不同的针法将各种图案跃然于不同的材质上面,展现了美的艺术,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本文以茂县羌寨绣庄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旨在述说目前羌绣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更好地开发利用羌绣,更广泛地宣传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李安宅的边疆建设思想近年来受到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普遍阐发,但其文化地理学价值却没有得到专门研究。尽管李安宅强调"文化"而轻"地形",但"地形"与"文化"在他的学术思想中始终是统一的"人地关系"整体。在此整体中,边疆是以地貌为主的自然条件与以文化为主的人为条件的结合,"边疆性"相应地表现为"地形"和"文化"的双重区隔,边疆建设因此指向从"区隔"到"交通"的双线并进实践。其新启示在于:国家在推动"边疆性"消失的过程中,"地理交通"和"文化沟通"二者不应偏废,学界理当在边疆教育等方面增进"文化沟通",助力于新时代川藏铁路等边疆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20.
大约20年之前即有学者呼吁构筑或建构中国边疆学以及学科体系,随着中国大陆学界对边疆研究的推进和积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撰文对如何构筑"中国边疆学"提出见解。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所涉及到的边疆研究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反映出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两个方面。其中,边疆的共性决定学人认识的基本性质,而学人间对边疆个性认识的差异,导致业内出现了如何界定边疆学的出发点的命题。"传统边疆研究理论和旧的边疆观"即传统的边疆研究体系,与"新的边疆研究理论和新的边疆观"即新的边疆研究体系,其实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何解释和更深地研究边疆、建构边疆学以及学科体系、实现边疆研究的个性与共性的通约与转化,已经成为一个很现实的命题,对于国家决策能否有边疆理论的支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