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自我定位是一流作家,在《长恨歌》中作家以主人翁之情爱作为切入关注历史、人生的契机,以一个女人与城市的命运把握人生、把握历史。小说本身就是一篇情感的荟萃,作家以严肃的态度给读者呈现了一段段风采多姿的情爱关系,其中畸恋情爱分外显眼,这本旨在探讨小说中的畸恋,揭示主人公的浮沉命运。  相似文献   

2.
人性·良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巴尔干半岛爆发了一场决定南斯拉夫国家命运的大决战——贝尔格莱德战役,战役从1944年9月28日开始至10月20日结束。  相似文献   

3.
人性·良知     
赵刚 《教师博览》2010,(4):53-5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巴尔干半岛爆发了一场决定南斯拉夫国家命运的大决战——贝尔格莱德战役,战役从1944年9月28日开始至10月20日结束。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阐释英雄崇拜与英雄原型之间的关系,揭示英雄崇拜的心理根源。进而通过对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的交往的分析,说明不受理性控制的英雄原型在爱斯梅拉达的悲剧命运中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爱斯梅拉达一系列行为的分析,证明造成爱斯梅拉达悲剧命运的内因是心理的极端不成熟。由此展现"内外皆美"的爱斯梅拉达性格中的美丑(善恶)两面,以求对爱斯梅拉达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小说的人性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性格/命运的双重变奏“命运”是王安忆小说中最重要的母题。她的作品,与其说是执著地表现丰富多彩的人性景观,不如说是在始终如一地探讨着命运的奥秘。每个人不同的生命历程,不同的个性风貌,似乎都是在命运的聚光灯下被展开的,而她对“命运”的独特理解和把握,则赋予作品迥异于他人的鲜明特色。以一个人的一生或一家人的悲欢离合的命运遭际,来描摹和概括一个时代的历史,这是世界许多经典名著的基本模式,也是新时期以来中国众多作家为追求所谓“深度──象征”意蕴而形成的创作思维定势。这种创作模式的核心特点是“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从大陆迁台的作家,席慕蓉始终有一种怀乡情结,而作为一个感情细腻懂得感恩的女性。她的作品处处透射爱的光芒、睿智的火花、宽厚的心绪。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各种美好的情感均来在于她内心的爱与信仰。爱与信仰构建了她作品的全部。因为爱与信仰.她对故乡才念念不忘。才会为那片土地的未来命运而四处奔走;因为爱与信仰,她笔下的文字才能显现人性的光芒,才不断地打动现代人近乎麻木的心灵。而这些爱与信仰,不只是体现作家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更升华成了对民族命运的担虑,升华成了对人类命运的沉思。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雷雨>并非宿命,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在周朴园与侍萍等人中得以演绎.  相似文献   

8.
谈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象征意义与悲剧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主人公爱米丽小姐的命运令人同情与深思。从分析爱米丽这一人物入手,揭示该作品的象征意义与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9.
严懿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32-133,148
《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是涂尔干对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准则的一段深思熟虑之后的精华作品,体现出其以一贯之的方法论原则。涂尔干认为,人本性中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那些超脱于自我的、纯粹的灵念经常被赋予神圣意义且寄托在某一对象之中。神圣事物赋予人们爱和理想,凡俗事物则是与人身体有关联的知觉或感官欲望。圣俗之分构成涂尔干整个宗教社会学的基础,勾勒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很好地解释了人性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0.
人性与法律     
<正>连下雨都被人们在微信朋友圈形容为"下开水"的炎炎夏日,在家里就着空调的徐徐冷风缩在被窝里的我,被爱臭美的老妈以需要锻炼身体为由生拉硬拽着陪她逛街,这让我突然生出对老妈到底爱我还是"爱"漂亮衣服多一点的怀疑。在繁华的街道上,我发现除了爱臭美的老妈对炎热无感以外,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烈日下已经汗流浃背的城管一边忙着替商贩将货物搬回商铺,一边不厌其烦对商贩耐心地劝说,这完全颠  相似文献   

11.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家世小说,以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阿里一家三代的故事,时间跨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令人回味无穷。《荆棘鸟》的魅力首先来自它的主题:爱与命运。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用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忍受着爱和命运的折磨,而他们又不肯屈服于自己的命运,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本文试着以主要人物对爱的执着和命运的无奈为重点对《荆棘鸟》这部小说进行初步分析也为他人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真情与价格、命运与障碍、焦虑与挣扎三个部分来分析影片《李米的猜想》,由此得出思考和结论.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文艺作品中反复上演的爱情脚本,虽然剧情似曾相见,然而我们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深陷淋漓尽致的情感演绎的漩涡难以自拔;明知有情人终成眷属依旧不能摆脱"团圆"的俗套,但是我们仍然会从内心深处期盼真爱应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归根结底,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情感的命运。让人读罢观后不能自已的文艺作品,一定是与其中的情感叙写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染力相关。  相似文献   

14.
放下与执着     
如今已是年近花甲。也读了些书,也想了些事,由衷感到,尼采那一句爱命运真是对人生态度之最英明的指引。当然不是说仅仅爱好的命运,而是说对一切命运都要持爱的态度。爱,再一次表明与喜欢不同,谁能喜欢坏运气呢?但是你要爱它。就好比抓了一手坏牌,你骂它?恨它?耍着赖要重新发牌?当然你不喜欢它,但你要镇静,对它说是,而后看你如何能把这一手坏牌打得精彩。  相似文献   

15.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的短片小说。他在小说当中刻画了一个浑身散发着悲剧气息的女性角色。而造成这一女性角色命运悲惨的原因,以女性主义视角来看,是因为当时社会由于受父权制的影响而忽视且压迫女性,此外,人物所处而的阶级也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因素。通过对爱米丽这个悲剧角色的描写与铺展,福克纳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透露着他对爱米丽这一女性角色的关注,关注她的生活状况,关注她的爱情,也关注她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16.
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讲述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难史。他站在一个客观叙述者的角度,重新审视着那个特殊年代里知识分子在面临绝境时,生命的挣扎、人格的沦丧以及精神上的彻底分裂,从而引发我们对人的尊严、人性深处灵魂的拷问以及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文化的思考。在文学越来越趋于商业化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社会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娟  王晓凌 《现代语文》2007,(9):102-104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爱米丽与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着相似的悲剧命运。通过对这两位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作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因素,即清教主义和封建礼教固然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她们自身的思想局限也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她们思想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她们的反抗都有着主动维护旧传统观念的特点,这种思想的局限性更使她们的命运格外的悲惨。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塑造了两个性格、命运决然不同的女主人公:简.爱与伯莎.梅森。简.爱追求独立与自我实现,最终被男权中心话语所控制,成为了"家里的天使"。伯莎.梅森勇于挑战男权中心话语,追求与男性平等的女性自我,却没逃脱被男权所迫害的命运,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简.爱与伯莎.梅森的抗争与无奈是女性同胞所共同承受的命运,她们都脱离不了不平等与男性的"他者"境况。  相似文献   

19.
那是一段惨绝人寰的岁月,那是一段令3500万亡灵死不瞑目的岁月,那是一段尸山血河遍地腥风的岁月,那也是一段几乎令整个中华民族陷于万劫不复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福克纳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主角爱米丽,通过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分析探究了导致爱米丽悲剧命运的影响因素。爱米丽的人生是悲苦而凄凉的,其中三个因素影响导致了她的悲剧人生,一是爱米丽所处的家族父权和家长制对她的性格的影响,二是爱米丽所处时代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对她的思想的禁锢,三是爱米丽自身畸形的爱情观促使她最终会有这样的一种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