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思维的新方式和教育实践的新范式,其引领下的教学变革旨在促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融合的发展。这一价值定位要求教学以“五育间性”为根基,遵循由“渗透”到“互联”、至“互育”、达“合育”的认识逻辑,由“源”及“流”地推动五育在教学活动中的渐进融合。通过建构融合化教学目标、勾勒融合育人的应然框架,统整融成型教学资源、强化融合育人的有力支撑,采用融通性教学方式、提升融合育人的实践品质,落实融入式教学评价、实现融合育人的深度覆盖等举措打造五育融合式教学体系,可以确保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五育的融合育人效应,达成“五育融合”与教学变革的双向滋养。  相似文献   

2.
文章指出高中化学教学存在教学方式浅层化和教材处理方式割裂化两大现状,强调“五育融合”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具有“整体性”和“科学性”这两个基本特征,并提出实施具有“深度性”的教学,践行“单元性”的教材处理方式,旨在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落实“五育融合”理念,进而实现学科育人。  相似文献   

3.
为发挥地理学科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为例,运用PBL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挖掘地理教学中的“五育”切入点并使其有机融合,推动“五育融合”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落实,辅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翠英 《教育》2024,(5):38-40
<正>“五育”融合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课程融合是学校深度推进“五育”融合的根本路径。作为上海市金山区融合育人种子校,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近年来致力建构内容丰富、系统和谐的“七彩”课程,并以此探索“五育”融合育人的校本化路径。一、价值理念融合,形成“七彩”课程融合育人的课程目标“五育”融合首先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融合,这是贯穿学校整个育人过程的灵魂和主线,能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目标导向、价值引领和行动准则。通过价值理念的融合方式把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机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制度建设中,形成上下一体、内外协同的学校文化价值系统。我校在建构“七彩”课程的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  相似文献   

5.
“五育”融合是新时期我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文章在明晰高中地理教学中“五育”内涵的基础上,挖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五育”融合点,生成互动关联机制,并以此搭建“五育”融合和地理学科育人之间的“桥梁”,进而提出地理教学走向“五育”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五育融合”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绎而来,旨在通过“融合”的方式来促进“五育”共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整体的人。语文中的“五育融合”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以语言文字、能力、情感价值观为内容,有机融合五育的教学实践。其具有德、智、体、美、劳五个内在要素,分别与语文文字中“情”“法”“活”“美”“用”相联系。作为学科综合育人的关键举措,语文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实现五育渗透;拓展教学内容,实现课内外共育;更新育人模式,实现五育互融;重构评价模式,实现以评促融。  相似文献   

7.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对“五育融合”展开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成果亦甚为少见。基于此,探讨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五育融合”育人的现实情况,指出了“五育融合”育人存在的割裂、失衡、博弈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新的育人理念,并对“五育融合”做出统筹规划与资源配置,配合课程思政教育与教学评价体系,全方位落实“五育融合”育人的策略,旨在切实提高融合育人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2.
王蕾  曾晓燕 《中国德育》2023,(24):68-70
<正>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落地见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东莞外国语学校以“活动育人”为着力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五育融合”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范式,为“五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校本课程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最早提出“五育并举”的蔡元培及其时代相比,新时代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有独特的时代需要和时代问题;“五育融合”给新时代带来的是“教育新体系”;“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和“育人能力”;“五育融合”难在“日常”“机制”“评价”“主体”和“生态”,它们同时构成了破解“五育难题”的基本维度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实验教学是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探究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措施。本文介绍了以“课堂化”“家庭化”“时移化”“微课化”“融合化”五化策略,破解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时间保障问题,从而提升生物学实验开出率,落实生物学学科的综合育人,是改革生物学实验教学,助力“五育”的有益偿试。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和“五育融合”是当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教育变革关注的热点,二者有机融合是综合育人的新路径。在明确“跨学科”“五育融合”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某育融合式”与“活动融合式”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案例“花样·生活”,以乡镇中学兴趣活动为实践平台,通过整合初中地理、生物学科知识并结合艺术教学,围绕“种花养花·感受生命”“知花赏花·提升审美”“包花献花·学会感恩”三大主题,进行五育融合教学实践探索,以期为“跨学科整合”与“五育融合”相结合进行综合育人案例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教学空间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凝聚教育力、充满教育性的人性空间。“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教学空间教育力是平衡且汇聚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一种复合性教育力量,主要由教学空间教育作用力、教育影响力和教育生产力三个方面组成。教学空间教育力能够为实现“五育融合”育人提供关键着力点,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育人”向“空间育人”发生根本性转变。优化教学空间教育力,实现育人目的的基本进路在于重新规划和设计教学空间,激活教学空间的教育力;加强对教学空间的领导,提升教学空间领导力;重建教学空间公共性,凝聚教学空间教育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三大主题范畴下的“子主题”内容综合五育,并各有侧重,彰显了英语课程“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结合五育融合理念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从教学内容的生活逻辑、英语课程的知识逻辑以及学生发展的认知逻辑重新审视英语语篇教学,实践深入意义探究、多维解读文本以及“教-学-评”一体化路向,有助于打通融合育人路径、定位融合育人目标、深化融合育人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五育融合”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且五育之间的融合是有限度的。就教学目标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太适合知识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教学内容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不太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就教学方式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开放性教学而不太适合预设性教学。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树立“扬长式”的融合教育理念,设计富有“节奏性”的五育内容,倡导“默会式”的融合范式,建构“欣赏性”的融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提出建立“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当前,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格局初步形成,“五育”融合的实践仍需探索。“五育”中的智育重、德育疏、体育弱、美育少、劳动教育缺的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融合推进实施尚需时日;认识的二元论、知识的箱格化、学科的分离化等问题依然出现在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中;“五唯”评价,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导向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五育融合”的实质在于基于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假设,通过“五育”协同,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教学获得感是影响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挥的关键因素。促进“五育融合”从理念走向实践,从育人目标转化为育人实效,亟需提升教师的教学获得感。教学获得感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主体性存在感,强化自我效能感,而且还有助于教师将内在积极体验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力量。一般而言,教师教学获得感由教学事实获得感、教学价值获得感和教学意义获得感构成。提升教师教学获得感既要注重教学事实的给与,教学价值的生成,还要强化教师的主体性反思,在内化体悟中促进意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