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12年以来,慕课和以edX为代表的慕课平台受到世界精英大学的追捧.同时,也有许多人对此提出质疑,其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精英大学能否降低失控的校园教育成本;大学教师能否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了慕课课程认证是否等同于经历了传统校园的学习.面对争议,精英大学需要冷静地思考如何坚守传统精英教育的核心特质,同时也要大胆地思考如何超越在线教育与在校教育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9,(1):91-95
精英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演变,蕴藏于各行各业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是精英理念的传递,是精英意识的唤醒,是精英人格的塑造,是精英才能的培养。大学是精英教育的主体,学术精英产生于大学。改进学术精英教育要重塑通识教育理念,强化大学的教化功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管理体制;遵循学术研究机理,优化学术精英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3.
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看现代企业大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企业大学是由企业出资建立并管理的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企业大学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本收益,具体表现在个人、企业以及社会三个不同层面。为使企业大学实现更好的人力资本增值,学员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企业大学要全力以赴,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企业大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记录     
德国企业心目中的“精英大学”;世界跨国高等教育指南公布;香港高校面试要表明人生目标提醒学生明白读书目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企业创办企业大学的热情日益高涨,也有很多已经创办的企业大学在实际运行中由于不完善的操作而“名存实亡”。本文通过对企业大学的产生、发展和教育职能、教育要素的分析,并通过对比企业大学同企业培训部门、高校培训机构的区别,阐述了企业大学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最后,通过目前创办企业大学的问题分析,提供了解决如何创办和如何运转企业大学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大学是通过传播、生产、创新人类知识和文化来培养高、精、尖之科技精英和高端文化精英的特殊高地。基于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教研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服务方式,大学得以达成其培养知识先进、科技专家、人格典范和文化精英的基本目标。统领所有这些大学要素的是大学的核心理念,大学理念不仅预制着大学目标及其达成的限度,也表达着大学可能达到的理想高度。现代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演进历史和几次重大转型都证明了这一点。理解和确立当代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理念与理想的现实难题是,如何正视一流现代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特殊责任,如何合理理解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两种高等教育观念的冲突,并化解两者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大学校庆早已成为了一种“精英校友”或者“成功校友”的盛宴,在今年广西师范学院将举办60周年校庆之际,本文通过梳理大学校庆的内涵与价值,旨在借鉴他校校庆的经验,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已经由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然而,人们在热衷谈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却对大众化进程中的精英高等教育关注不足,在重新认识精英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分析现状,认为要更好发展我国精英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应分层分类发展;适当控制研究型大学的规模;政府要加大对精英高等教育的投入;研究型大学应该享有更大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9.
企业大学是企业教育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它与传统的企业培训和正规大学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成效上看,它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绩效,与企业战略的实现有着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同时还丰富了既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参照国外企业大学发展的经验,我国企业在建设企业大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让企业大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企业高层领导应该积极参与,同时要主动寻求传统大学的支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0.
浅谈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是组织间关系的一种形态.如何建立大学、政府与企业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关系是21世纪国家构建创新体系的关键与核心.本文对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发展的实践模式进行了介绍,阐述了三者间关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大学、政府和企业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问题.文章最后对未来有关大学、政府和企业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以经营理念发展大学,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管理方式变革的渐强音。借鉴企业理念,移植企业成熟的制度来推进大学的自我经营,是大学应对高等教育失衡状况,寻求自我适应的重要途径。经营大学要注意增强成本效益、品牌形象、市场竞争、区域服务、团队合作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系统的力量     
《现代企业教育》2014,(7):10-10
<正>2014年3月28日,本刊在重庆举办了"中国企业与教育发展西部论坛",论坛的主题为关注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核心是如何搭建企业大学系统,并通过这个系统推动企业的学习与发展。经过和与会嘉宾的交流,我们越发感到企业大学系统的重要性,并认为企业大学的建设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系统化是构建企业大学的关键。为了深度发掘企业大学系统的力量,从第三期开始,本刊将在每期深度解读一个企业大学,目的无它,就是希望通过对企业大学的最佳实践进行分析,绘制出企业大学的建设地图。通过对企业大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了企业大学构建  相似文献   

13.
《国外职业教育》2006,(4):48-48
近几年来。德国的《经济周刊》每年都要做一个企业心目中的德国大学排名。做法是让1000个德国大企业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填表。让他们根据各大学毕业生在其企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来对大学生进行排名。刚刚揭晓的2006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对德国大学的排名与其它按科研成果等的排名结果完全不同.与最近德国推出的十所“精英大学”也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14.
试析美国企业大学的现代高等教育性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美国的企业大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如何看待美国企业大学的"大学性"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运用高等教育学与教育现代化理论,从不同侧面对美国企业大学的高等教育性征进行了辨析,认为,美国企业大学的实践基本应对了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企业大学的发展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符合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是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研究生作为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对象和科研成果产出的参与者,其创新能力是研究型大学建设成败的核心。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关键问题,因此,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发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在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增强物质条件、集聚精英教师、凝练精神气质、创新制度环境来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美国企业大学现象透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80多年来美国企业大学经历了萌芽、管理变革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等三个发展阶段,近年来更加快速发展。针对人们对美国企业大学“大学性”的质疑,论证美国企业大学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企业大学的发展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企业大学对社会分层与流动有积极的意义;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大学的运作机制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的交易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人力资本的供需,避免过度教育,美国企业大学已经成为传统高等教育的强有力的补充者、合作者和竞争者。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质,更要具备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方面的人格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近年来快速发展、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校,它的成长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适应企业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大学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时,实施有效的人格素质教育,从而适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8.
校庆是大学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契机,而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良性互动融合是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对当代中国大学如何通过文化互动融合来推进校庆,进而建构大学文化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企业大学是人力资源开发学科的一个新兴研究点,也是一个实践先于理论研究的领域。为了充分了解企业大学目前的发展状况,本文作者设计了多个维度的企业大学问卷和访谈提纲,实地调研了二十所企业大学,网络调查了二十多所企业大学。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学习创新的视角,分别从企业大学的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知识与方法创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创新四个方面进行观察与分析。经过这些研究,作者得出关于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的观点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学理念有丰富的内涵,要理解它,必须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大学理念有其形成和发展过程,许多著名的学者、校长对大学理念发展做出了贡献。认识大学理念的关键与目的是如何凝练大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