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身职业培训在世界各国已存在很多年.然而,传统的教育制度,仍是"一技在手,受用终身".这在知识经济、信息高速、学习化时代里,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是时代的必然,提出若干政策构想,以期推进政府、社会及企业引起对终身职业培训体糸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终身职业培训在世界各国已存在很多年。然而,传统的教育制度,仍是“一技在手,受用终身”。这在知识经济、信息高速、学习化时代里,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是时代的必然,提出若干政策构想,以期推进政府、社会及企业引起对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我国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政策演进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建设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培训工作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培训体系建设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迎来了时代机遇和政策利好,只有积极抓住机遇才能突破瓶颈取得更好地发展。成熟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为社会所有成员参与继续教育培训提供了可能,但构建成熟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离不开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各方的通力协作,同时需要以政策、课程、经费、师资这些核心要素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4.
职业培训体系是各类培训所构成的整体,发展与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当前,影响职业培训体系的因素有政府的态度、人才市场的需求、法制规范及经费保障、社会依托等。要切实促进职业培训的发展,需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大经费的投入,并重视政府、社会、企业和培训机构四者的联合。  相似文献   

5.
职业培训体系是各类培训所构成的整体。发展与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具有紧迫性。当前,影响职业培训体系的因素有政府的态度、人才市场的需求、法制规范及经费保障、社会依托等。要切实保障职业培训体系,需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制订相应的法规,加大经费的投入,要重视政府、社会、企业和培训机构四者的联合。  相似文献   

6.
终身职业培训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终身职业培训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管理体制务块分割、职业学校教育发展滞后、职业培训结构失衡以及发展环境较差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终身职业培训中的作用、建立与各类教育相互整合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改革和进行职业培训的信息化改造。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职业培训在适应终身化需要方面还存在着理念薄弱、政策不完善、培训资源过于分散、资源配置失衡、发展环境较差等问题。终身职业培训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理念,对其内涵的认知还不够深入,这一理念尚未在我国职业培训制度、政策措施和职业培训工作等相关方面产生足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制度设计的高度探索和分析我国适应各类劳动者职业发展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模式、构建目标、构建原则及发展途径等问题。希望在理清终身职业培训的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职业培训制度如何能适应职业培训的终身化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职业培训政策的形成过程和理论逻辑,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应遵循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现有学校教育形式相衔接、满足劳动者多样化培训需求以及符合职业培训活动内在规律四项原则。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可分为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包括需求分析体系、培训供给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培训实施体系四个子系统。加快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进程,应统筹解决构建方法与技术路线问题,持续拓展建设内涵与建设层次,整合职业培训资源,扩大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同时,要加强法律规制建设,及时解决相关衍生问题,不断创新建设体制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谢瑗 《中国培训》2003,(8):22-23
一、建立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必须实现四大突破1、观念突破。建立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必须从服务于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于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构建一个多元化、灵活开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2、制度突破。(1)管理体制要打破普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各成体系、相互孤立的制度状况,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在并行不悖的基础上,实现互相交融、互相承认、互相补充,畅通劳动者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通道。(2)办学体制要在政府办学的基础上,采取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职业培训制度作了改革,主要是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开展个性化服务、加强政府投资引导、强化绩效考核和激励、鼓励企业自办培训等,这些改革推进了美国职业培训制度的完善,对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就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改革职业培训制度、完善法律保障、构建需求主导型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上面简要介绍了我国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三种基本形式、六种实施主体。而我国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用户呈现来源多样化、职业经历不同、学习需求差异大的特点,这就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将这些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实施主体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遗憾的是,虽然在个案上,在某些地方、某  相似文献   

12.
为强化社会对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知,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提升政治生活质量、推动政治目标实现等三个维度,分析了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政治效应。认为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任务,必将有效扩大劳动者的政治参与,提升劳动者的政治觉悟,改善劳动者的政治行为。要通过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等措施,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进程,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王越 《教育与职业》1993,(11):36-37
我国的职业培训包括职前和在职培训两大体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两大子系统是各自为政,互相分离的。职前培训是以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职业中学为主要培训基地,在职培训是以企业承担为主,以职工学校、培训中心为主要基地。劳动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要求,职业培训改革必须解放思想,摆脱小改小革的习惯思路。  相似文献   

14.
韩国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始于1967年。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也为韩国经济的起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韩国职业培训体系韩国职业培训体系,在此所讲的是现行的,或者是将要推行的新的体系,将演变过程舍去。1法规子系统韩国...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职业培训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职业培训的个人效应、社会效应及溢出效应。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从投入保障、规模扩张、机构发展、技能鉴定、法律规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各地开展职业培训工作的实际来看,职业培训处于有机构、有目标、有任务,但缺统筹、缺机制(动力)、缺监督的松散状态,不能满足广大劳动者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亟须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快构建分工明确、职能互补、充满活力的区域一体化职业培训体系。构建区域一体化职业培训体系应以县域作为基本的统筹区域,由职教中心和优势企业牵头组成职业教育培训集团统筹县域内职业培训资源,从多方面做好统筹工作。  相似文献   

17.
健全而科学的职业培训体系建立于相应的保障条件之上.改革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需要政府给予重视,并在培训体系建设、筹措资金、政策法规保障、鼓励社会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国家要建立健全职业培训的立法体系,使其体系建设有法可依;职业培训机构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积极与社会力量展开合作.  相似文献   

18.
黄锋 《教育与职业》2021,1000(24):103-106
文章阐述了轨道交通产业人才需求面临的问题,分析了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健全职业培训机制、构建"四新"职业培训内容体系、组建"联盟制"职业培训师资团队、设置"定制式"职业培训课程、推进职业培训信息化、开展"四层次"职业培训质量评价等职业培训体系的改革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日本企业职业培训是其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所在,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新一代年轻人价值观与职业意识更具有多样性,企业非正式员工数量也逐渐增加。企业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政府也以扶持制度的建立为主要手段,帮助企业层次性、系统性地进行企业培训,构建开放合作式培训模式。借鉴日本企业培训的成功经验,我国政府应在多方面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开放合作式的职业教育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20.
职业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实操性三个特点。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四类主体在促进职业培训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职业院校为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应坚持就业为导、技能为本、质量为尺三个基本原则,妥善处理好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学制教育、职业技能评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职业培训教师任职标准,建立职业培训教师摸底评价制度、试讲制度、奖惩制度、兼职教师培养制度,建立一支合格的职业培训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