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课程?     
关于课程的认识、理解和阐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理解,就有一种课程定义,也就有一种阐述.各种不同的认识、理解和阐述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实践背景、价值取向和哲学假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丰富着“课程“概念的内容,扩展着我们的“课程“认识视野.……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蕴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教师的课程理解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创生课程是与"忠实执行"课程政策相对的一种课程实施模式,是一种实践的课程立场."教师即课程"是一种基于生命立场、价值关怀、主体视野、过程取向的课程观.教师创生课程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权力,促进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但同时,教师的课程创生也存在局限性,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学校课程哲学是从学校课程土壤里中生长出来的哲学。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哲学,应该有自己关于"课程哲学是什么"的判断。1、学校课程哲学是学校对课程的本质性理解在西方教育史上,自斯宾塞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课程最初被界定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西方教育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课程的内涵,课程的本质理解也在不断丰富。随着哲学流派的演进、课程观的转向,课程的本质被认为是知识、经验、计划、目标、结构等,课程本质的认识不同,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源自于德国的"教学论"范式和源自于美国的"课程论"范式的认识不够清晰,造成了目前国内存在着"大教学论""、大课程论""、并列论"和"整合论"等四种关于教学论和课程论关系的观点。它们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没有认清楚教学论和课程论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脉络的教育范式。所以,走出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误读的出路就在于首先认清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今课程改革倡导"从跑道到跑的过程"的转变,生动地反映着当今时代课程理念的变革--从近代认识论的传统体系走向实践取向的课程变革.基于实践哲学的理解,"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意味着总是有强烈的意识指向,并且总是具体的、有内容的,始终有情感体验相伴随.正是基于此,该文介绍了在教师发展学校的课程改进过程中形成的"热爱、自信、整体理解"的工作理念,以及"求根务本"--"有具体内容的"有效课程改进案例.  相似文献   

6.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方课程的理解主要受制于对课程的理解和对地方的理解。课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常取决于个体对知识和经验、工具性和内在性、学科和活动的认识和选取,不同的认识产生的课程理解也就不一样。我国传统的课程观多认为课程就是学科,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就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决定了课程实施取向。而不同的课程取向对课程实施的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为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 ,教师的课程理解必须进行根本转变。哲学解释学为我们认识这一转变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视角。一、课程理解对课程实施取向的影响“理解”问题是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在哲学解释学看来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理解”与“对话”的关系。在解释学的发展中 ,对于理解也有一个过程问题 ,因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复原说。要求按照事物(文本)本来面目去认识…  相似文献   

9.
李力加 《教育探索》2004,(12):23-24
世界范围的后现代课程研究中出现了"范式转换"的研究方向,并已从过去单一的课程开发走向了"课程理解范式"。这样的转换在观念形态上的理解主要是将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的文本,去理解它和研究它。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综合艺术课程对艺术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什么是艺术学科知识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由于对"知识的重要性"的理解不同出现两种不同的能力观。分析借鉴英美及我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上的成功经验,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目标的认识仍然不够明确、对于职业教育技能观的理解有待改进、缺乏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和技能观的课程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各国、地区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纲要在目标结构维度和具体内容上存在着异同.一方面, 不同国家或地区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社会领域课程目标,另一方面都强调了幼儿自我系统的发展、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他人的理解与认识及关爱和尊重、遵守社会行为规则和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12.
多元整合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所谓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它影响着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对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什么要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尝试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一、概述为了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界定什么是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水平和整合的内容。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认为信息技术是对信息机器及其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这种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学习信息机器、…  相似文献   

14.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班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点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园本的,因为没有法定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幼儿园课程本就应该从幼儿园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幼儿园所拥有的各种有益资源,来系统地构建自己的课程.但实际上,我国很多幼儿园的课程的确依赖着某一种非园本的"普适"课程.比如,在一定区域,尤其是课程建设能力较为薄弱的地区,某种课程或某几种课程常常被认可和采用.这种现象是一个事实,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现实.这种被选定的课程,或许对一个地区来说,它更适合些,或者它更有"利"些.因此,在我国,普适性课程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但我认为,幼儿园课程总的发展方向,是课程的园本化.  相似文献   

16.
虽然每位教师对课程都有不同的个性化理解,但其理解课程的要素基本相同.教师理解课程一般要经历困惑与冲突、获得新观念、改进理解并实现自我和谐、遇到新问题与困惑、主动探究并深入理解等环节,以上诸环节循环往复,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适合的课程文化氛围自始至终对教师的理解课程活动发挥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育研究中对学生的课程理解关注较少,且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课程体验。学生课程理解还涉及学生在学习、体验课程之前对于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认知这一课程理解影响着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性认识,影响着学生课程学习的态度与动机。实践中教师课程理解的狭隘以及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课程理解薄弱,进而造成学生的学习效能低下。今后应提升教师对学生课程理解的关注程度,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有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携带着园所文化DNA的重要产品,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完美状态的课程,是相遇的人、事、物等共同形成的一种动态变化的产物,它浸润着相遇的生命个体,铺就着幼儿园的文化底色,促进着高品质幼儿园的建设.在课程文化建设的路上,蓬溪县机关幼儿园叩击"共生"文化密码,聚焦审美"感知、情感、理解、想象"四要素,探究"环境共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对课程不同角度的理解为基点,就社会发展、教学实践和师生沟通等方面展开论述,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文化进行诠释,阐述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新课程文化的"意",并由此给教育工作者带来"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提出之后,它也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与应用。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课程对教师的一项重要素养要求,如何帮助学校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前新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大家在理解和使用课程资源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基本上还停留在“顾名思义”的层面。课程资源这个概念是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为什么在新课程中要提出这个概念?应该如何理解才能更好地分析和指导教学活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还很少有认真的分析。概念的意义存在于叙述当中,而如何叙述的背后则是一套理念。事实上,课程资源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课程资源的不同理解折射出不同的课程理念,但既然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那课程资源这个概念就应该以一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来叙述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