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是英国著名的荒诞派戏剧家,其作品中刻画了许多试图通过圈禁自己,从而想要躲避外部威胁与袭击的小人物。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分析品特中期剧作《情人》(The Lover)中的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探讨在品特建构空间的过程中,人物之间如何通过争夺空间来构建自我身份并树立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进行阐释,通过将怪物形象与父权社会中的女性结合起来分析,揭露怪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是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边缘化处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3.
D.H.劳伦斯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女性人物,然而评论界认为劳伦斯作品中有着明显的父权主义思想。本文以劳伦斯的前期之作《儿子与情人》和《虹》中的两位男性瓦尔特·莫瑞尔和威尔·布朗文为出发点,分析劳伦斯作品中男性权威的解构,从而揭示出男性也是父权体制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在《归家》中,哈罗德.品特对英国二战后女性面临的身份困境以及新女性为追求女性身份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作为战后英国新女性的代表,露丝闯进了一个陌生而野蛮的男性领地,并用她的生存智慧在"归家"的历程中充分实现了自我人格,确定了女性身份。此剧是品特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对传统男女关系的内在审视。  相似文献   

6.
李咏梅 《文教资料》2012,(23):21-22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在后期的政治剧《山地语言》中塑造了一位不受性别歧视、极富有人情味同时又有斗争精神的崇高女性,但是这样一位值得尊重的女性在被殖民的国土上遭受着不公的残暴的对待。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对该剧中的人物进行定量研究,试图阐释殖民地弱势个体的女性的"他者"身份在剧中老妇人的山地语言的失声过程中建构起来。品特在展现殖民统治的残暴无理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文化冲突之下女性群体渐渐沦为他者的过程,以及本族文化被限制,人们无法享受自由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原型批评是容格提出的重要文艺理论,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本文以原型批评为指导,分析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原型,探讨在父权“集体无意识”下作家对女性的矛盾态度以及其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8.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即《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女性的欲望主题。论文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分析毕飞宇《玉米》三部曲,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在父权文化中,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下,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并屈从于父权社会。在《玉米》三部曲中,女性身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女性企图出卖身体来获得权力,以“反凝视”的方式来揭露男性的虚伪和卑劣,然而结局最终走向失败。毕飞宇的女性身体书写肯定了女性情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揭示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犹太情结"是指一个作者在犹太文化影响下进行创作。由于品特自身的犹太人身份和个人经历,他的戏剧所体现出的作家身上的犹太情结显然是其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品特的戏剧《回家》中的父子关系上就尽显了作家的犹太情结,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他的戏剧。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细读海尔曼的《小狐狸》,发现家庭中的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男性对其施加父权压迫。父辈的财产传男不传女,女性的财产继承权被剥夺,女性在家庭中没有决定权。父权社会不给女性提供工作的机会,将她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家庭中,造成了女性对家庭中的男性的经济上的依赖。通过分析《小狐狸》中三位女性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由于父权价值观,三位女性均受到压迫和束缚,尽管个人的反应不同,但都变成父权压迫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大江的代表作《个人的体验》描写了人生的悲剧性以及对其的超越,刻画了“生存的荒诞感、存在的虚无和人类对命运的抗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吸收日本的文学精神而加以超越,形成了他独特的“日本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力追求闲适生活的人、闲适思想的开创者。庄子从生存哲学层面上对"闲适"提出了理性的思考,通过"游"、"忘"、"化"等可达到闲适的途径,描述了"以明"、"心斋"、"心闲"、"撄宁"等闲适的心境。庄子的闲适是一种自由超越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无法实现的现实局限性。庄子的闲适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闲适情趣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空间是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一个重要象征物,家宅中的房间是空间的主要载体。在空间哲学视野中解读品特的两部主要戏剧作品-《房间》和《看门人》,可以看出剧作家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探索人与空间之间复杂的关系和作用,即空间丧失了作为避风港与屏障的基本功能,人置身其中感受不到丝毫的温暖与庇护,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无尽的折磨、猜忌、出卖与恐惧,继而凸显了当下空间掠夺日益加剧的形势,并启发人们对当代人的生存困境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远离尘嚣》中,哈代从人的精神生态入手,对韦特伯里人心灵的"拜物化"、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生活风格的"齐一化"、存在的"疏离化"等精神病症进行逐一刻画,揭示其产生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中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以及消费文化观、欲望动力论等工业文明思想所造成的人际关系的坍塌、精神价值的消解和自我的迷失。哈代的思想具有比较深远的现实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人群、地区与城乡分割的“碎片化”现状,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的瓶颈。本研究认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碎片化”问题本质是政策间存在冲突,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地方主义和部门主义。上述问题存在既使参保者遭受“便携性损失”,也使各级政府养老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重庆诗人冬婴的诗歌写作以“根性写作”的方式反拔着无根时代加诸于人的种种对于自由的限制。他在其诗歌写作中执著于追索人类的“情绪与智慧之根”,将被“现实性功利性”与“即时性”所缠绕的“诗意”释放出来,伸展到人的心灵才能抵达的领空。他的写作植根于人对于自身终极存在的不懈探寻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顽强叩问,植根于人对“诗意地栖居”的美好向往。他用诗歌来平衡消费时代的种种弊端所导致的不平衡,来摇撼欲望超载的过重的一端。他以长达二十多年的诗歌写作证明了心灵对于人的完整性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历来重视对"公"的保护而相对忽视对"私"的关怀,因此确立纳税人税务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价值时,就应坚持权利保护的基本价值取向,凸显纳税人税务信息权利的个体属性,定位于我国纳税人税务信息法律保护的纳税人权利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9.
政党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舞台的主角,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和重要活动主体,任何一种现代政治制度的运作都必须以政党为依托。探索政党执政规律是政治学研究重要课题,研究当代政党政治运行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从制度、体制、机制概念入手,简析政治运行机制将核心概念政党政治运行机制引出。依据近年来学者们对政党政治运行机制研究的视角、内容做线性梳理和扼要评析,以期把握研究发展趋势并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文坛作家曾以"典妻"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许杰的《赌徒吉顺》、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的《生人妻》、路翎的《卸煤台下》、牛正寰的《风雪茫茫》、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这六部作品在性别叙事上有着某种潜在的联系,即男性的中心地位不断被解构,而女性则逆向发展,她们由"物"逐渐向"人"、"神"转换。作者正是通过女性角色的变化,在小题材叙事中涉及了妇女觉醒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