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密度、行距配置对夏玉米部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郑单958和隆平206为材料,研究夏玉米密度、行距配置对部分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的方法.结果:在试验区间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和产量有升高的趋势,稳位叶长有下降的趋势;随着宽窄行距离的加大,平均稳位高、稳位叶长有增加的趋势;随着平均行距的增加,产量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其中郑单958以60 cm等行距产量最高,隆平206以宽窄行40/80产量最高,株高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结论:生产上对株型紧凑的郑单958和半紧凑的隆平206,分别以60 cm等行距和宽窄行40/80,适当增加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2.
行距对不同株型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不同行距对不同株型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株型小麦品种在产量及产量构成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一密度下不同行距小麦的产量、成穗数存在极显著差异,总的趋势是16.67cm行距产量、成穗数最高。由于行距与品种的互作效应,不同株型小麦品种要实现成穗数最大所要求的最佳行距不同。据此,在生产上根据不同株型小麦品种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可以通过行距调整增加成穗数以增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种植行距对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龙牧801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种植行距(15cm、20cm、30cm)下苜蓿生长特性、产量及营养成分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确定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最佳行距。结果表明:苜蓿20cm行距的株高和生长速度最高,茎叶比最小;30cm行距鲜干比最高;苜蓿20cm行距的产量最高,为12946.32kg·hm-2,显著高于其他行距(P<0.05);20cm行距的粗蛋白(20.54%)和相对饲用价值(128.43%)最高,而中性洗涤纤维(46.65%)和酸性洗涤纤维(31.44%)却最低。依据苜蓿生长特性、产量及营养成分的综合表现,利用隶属函数法对行距的生产性能进行评价,得出生产性能强弱顺序为:20cm行距>15cm行距>30cm行距,最终确定适宜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的行距为20cm。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实现涡阳苔干栽培的高产高效,对株行距配置进行优化研究.方法:采用两因素四和五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20个处理,比较各组间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在试验区间范围内,随着行距的增大,苔干产量有下降的趋势.定植密度在180000~210000株/hm2,行距30~35 cm,苔干产量最高.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每穴2株定植产量较低.结论:生产宜用定植密度180000~210000株/hm2,行距30~35 cm,能够获得较高的苔干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玉米杂交种隆平206在四种栽培模式、两种复合肥条件下,揭示不同栽培模式和复合肥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配置及一穴双株,分等行距(A_1)、等行距一穴双株(A_2一穴双株)、宽窄行(A_3)、宽窄行(A_4)4种方式,副区为基肥类型,分复合肥施丹利(B1NPK=18∶18∶18)、地富原玉米专用复合肥(B2NPK=26∶12∶10)共8个处理组,重复4次。结果:在拔节期穗位节间,木质部平均面积、维管束平均面积、韧皮部平均面积、导管孔径、导管个数、单位视野个数均是在栽培模式A_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与A_1、A_2、A_4处理间差异显著,隆平206光合特性即气孔导度、光合速率、细胞间隙CO_2浓度、蒸腾速率等因子均在A_3B2处理条件下达最大值,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在栽培模式A_3和A_1、A_2、A_4处理间差异显著,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在各栽培模式处理间差异显著,对隆平206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产量构成要素总穗数是在A_2B_2时值最大。结论:在拔节期穗位节间,维管束结构均是在栽培模式A_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光合特性因子均在A_3B_2处理条件下达最大值,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均在A_3B_2处理条件下达最大值,也就是说栽培模式在宽窄行A_3(70+50cm)效果最好。为生产中隆平206栽培管理和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玉米杂交种郑单958(ZD958)和隆平206(LP206)为材料,分别于6月9日(PDⅠ)、6月17日(PDⅡ)和6月26日(PDⅢ)等3个时期播种,比较研究了玉米产量、籽粒灌浆特性及籽粒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中期播种的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早播处理次之,晚播处理产量最低。PDⅡ籽粒启动势和灌浆持续期显著高于PDⅠ,同时PDⅡ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高于PDⅢ。可见,播期主要通过籽粒灌浆启动时间的早晚、灌浆速率的高低以及灌浆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籽粒生长。籽粒灌浆期间有效积温与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而平均日温差与启动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玉米籽粒生长期间有效积温不足是晚播玉米减产的主要因素,而早播主要是灌浆期间平均日温差较低造成的。沿淮地区玉米生长的适宜播期在6月17日左右。  相似文献   

7.
在强筋小麦单位面积播量既定时,生长前期小行距的单株生长有一定优势,拔节期以后减弱;小行距使基部节间长度增加,植株偏高,抗倒性下降。随着行距增大,单位面积的成穗数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行距偏小时千粒重降低。在豫北高产麦区,强筋小麦新麦19号以23 cm等行距种植产量最高,行距偏小或行距过大时都会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行距配比对百农矮抗58产量的影响,设5种行距配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配比中,随行距增大,单株成穗数相对增加,但产量表现下降的趋势.正常行距、宽窄行、3密1稀3种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与窄行和宽行间产量达到了显著差异,说明百农矮抗58在实际生产中播种方式比较灵活,推广地区可根据不同的栽培需要灵活设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黑龙江典型黑土区作物产量进行定位监测试验,以投影寻踪评价模型为手段,对气候因子与土壤因子耦合对玉米产量的定量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方式处理条件下,有机肥+磷化肥的施肥方式对提高玉米产量的效果最佳。另外,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的气候因子依次为:8月气温、5月降水、年降水、6月气温、7月降水、6月降水。所形成的结论可为有关部门科学制定东北黑土区农业综合开发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青贮玉米1等3个不同品种玉米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其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比较4个播期(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7月5日)对青贮玉米1、甜玉米、糯玉米3种不同类型玉米部分性状的影响。结果:晚播会使3种类型玉米的生育期有不同程度的缩短。适当的早播对株高的增加有利,但不利于穗位的降低。在生长特性上,播期越迟,3个品种的穗长逐渐增大,穗粗变化幅度较小,3个品种的秃尖随着播期的推迟均有所降低。甜玉米(T269/T271)和糯玉米(万里挑一)2个品种在6月25日的生物学产量最高,青贮玉米1的生物学产量在6月5日最高。结论:青贮玉米1应适当早播,最适播期在6月5日~15日,T269/T271和万里挑一两个品种的适宜播期在6月25日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