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的同桌是个性格开朗、大大咧咧的人。他的作业最让老师头疼:每一行字都像扭动爬行的蚯蚓,有时还漏题或缺字短句。一次、两次……他仍然我行我素,毫无起色。  相似文献   

2.
<正>"缺字"是指对联在适当位置上出现的字数空缺,其实是故意空出一个字让人去填补,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这种手法也叫"缺如"或"隐字"。缺如,也称隐缺、隐语、漏字,在对联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用意往往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仔细玩味,顺藤摸瓜,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国古代汉语改字、缺字、缺笔之避讳文化习俗进行举例讨论,着重分析研究这三类避讳形式在学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作用:第一,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为研究古代语音服务。这主要表现在用同音字代替避讳本字和避嫌名这两种避讳形式上。第二,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帮助鉴别古代汉语的同义词。古代避讳的这个作用,主要从用同义词代替避讳本字的改字避讳方法中表现出来。第三,利用“改字、缺字、缺笔”这三种避讳表现形式,可以考求、印证某一古籍文献资料的写作或刻印年代。  相似文献   

4.
<正>"缺字"是指对联在适当位置上出现的字数空缺,其实是故意空出个字让人去填补,收到"此时无字胜有字"的效果。这种手法也叫"缺如"或"隐字"。凡句中所缺之字,其位置或在句首,或在句尾,或在句中,本文以"□"标出。从原句文字表面,读者似乎不容易一下子就看出微言大义;但联系上联或者下联,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可知所缺之字或为  相似文献   

5.
《北京商业契书集(清代—民国)》系四百件清至民国北京地区商业买卖、租赁契约文书的合集。编者在进行契约文书原件图版录文时,难免出现缺字未补、误注原文与误录原文的现象。对录文中这三种文字讹误进行校勘释读,可以帮助恢复北京契约文书的本来面貌并提高今后北京商业契约文书整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关于翻译之不易,严复早有论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于本文。”“信、达、雅”之“三难”就其内涵,实际上便是指理解与表达之难。有时翻译的错误在于没能深刻透彻地理解原文,而有时虽理解了原文,表达起来却又容易出错,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原文。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语言本身的问题之外,还存在背景知识的问题,因为有时背景知识对原文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就是说读者对所阅读的原文有陌生的词汇或语法结构方面的障碍,并不一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而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则会给理解带来诸多困难,甚至闹出笑话,更谈不到达到阅读之目的了。  相似文献   

8.
<正>隐字联,亦称缺字联、藏字联,即在联中故意省略掉需要突出的一些字,含蓄巧妙地传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隐字联含而不露,曲径通幽,寓意隽永,其中不乏构思巧妙、手法奇特、语言生动的佳作,读之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由于志石断裂或碑板泐蚀,造成一些文字释读有困难,释文处理作"□"。根据文字残画、行文体例、语境和文史知识,这些缺字能够释读出来。释文中部分"□"字的补释,可以使这些宝贵材料得到更科学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进行阅读训练或测试时,我们通常使用三种阅读方法:1.快速阅读原文找路标(即查找关键词);2.明确题型找题区(即查找与题干有关的句子或段落);3.重叠原文(即偶合题区)定答案。间或也可偏重后两个步骤:先阅读题目明确题型,再读文章确定题区。很显然,迅速从文章中找到题区是解题的关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参考文献表"作者"项的姓前名后著录规则使参考文献表中作者名与其原文的作者名原貌产生了差异.这给读者据此查找或检索原文和编辑加工文稿带来了麻烦,这个规则也因投稿作者的不理解而难以实施.修改的原则是:参考文献表"作者"项的书写格式应忠实于参考文献原文.这可使我们在以姓名的第一个符号作为检索线索的国际检索网中方便而迅速地检索出参考文献原文,还可避免差错,也不会与我国编辑出版的其它法规相冲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能量     
肖华军 《山东教育》2012,(12):28-29
有时,人们听到"加油"二字,仿佛有了能量的源泉;有时,人们看到一段文字,内心一下陷入了低谷;有时,人们听到几行短字,纠结的内心变得明朗;有时,人们想起某句名言,颓废的思想有了斗志。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语言是有能量的。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在写字中,往往会漏写笔画,字成了“残疾”,自己或许还会挨批评,可是在个别建筑物和名胜古迹上,我们也会见到残缺字,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过程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 ,翻译工作者有时必须改变原文的某些词语的词类或句子成分才能有效地传达出原文的准确意思。词类转换法就是常用的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5.
“的”字结构在汉语中极为常见;有时,不用“的”字而用“之”字,或者“的”字隐而不现(如“圆心”)。“的”字结构可以表示所属关系,这时包括所有物和所有者两部分;有时表示定性关系,这时包括中心词和修饰词。用英语写作或进行汉英、英汉翻译时,处理好“的”字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参考文献表“作者”项的姓前后著录规则使参考文献表中作者名与其原文的作者名原貌发生了差异,这给读者据此查找或检索原文和编辑加工文稿带来了麻烦,这个规则也因投稿作者的不理解而难以实施,修改的原则是:参考文献表“作者”项的书写格式应忠实于参考文献原文,这可使我们在以姓名的第一个符号作为检索线索的国际检索网中方便而迅速地检索出参考文献原文,还可避免差错,也不会与我国编辑出版的其他法规相冲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洛阳新获墓志续编》一书为文字、历史、文学、书法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资料,其后的释文为研究者阅读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这些释文仍存在标点错误、缺字、误读、以后世通行字代替碑上原字等缺憾。对释文的错误进行校补,不仅可为学习者或研究者提供更为精确的释文,而且可为再版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翻译英语句子时,有时我们可把原文的句子结构整个保存下来或只稍加改变即可,但在不少情况下则必须将原来的句子结构做较大的改变.分句法和合句法是改变原文句子结构的两种重要方法.所谓分句法是指把原文的一个简单句译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所谓合句法是指把原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在译文中用一个单句来表达.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面对删改文。许多原作,在编人课本时,都经过了编者出于种种考虑而精心地、大幅度地删改。在删改过程中,忽略掉或伤害到原文的一些东西是必然的,但这也引起了许多教师的质疑,近年来部分教师甚至在教学中教授原文,将原文一字不动地搬进课堂代替课文。这些质疑和做法有其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陷阱一:背离原文,曲解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