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哈尔滨报业市场上的三张都市类报纸《新晚报》、《生活报》、《黑龙江晨报》,在国际新闻版面上由于受消息来源趋同化的影响,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多读者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在阅读其中一张报纸后,再看另一张报纸就觉得没有必要了。这一问题若不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加以改进,很难办出有自己特色的报纸。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哈尔滨铁道报·星期天》度过了自己的18岁生日。人到18岁,便进入成年期。一张报纸创刊18年,标志着已告别往日的稚嫩,逐渐走向明天的成熟。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靳国君,省记协主席、黑龙江日报社长王毅人等80多位各界人士,出席了《哈尔滨铁道报·星期》创刊18周年纪念会。一家企业报,办张《星期天》,为什么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为这张《星期天》是“全国第一家”,在我国当代新闻史上,值得写上一笔。  相似文献   

3.
一走进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综合馆”,人们就被几张已经发黄了的报纸吸引住了,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19年主办的《湘江评论》。《湘江评论》是湖南学生联合会的会刊,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湖南长沙,四开版一张,每期约有一万多字。这个刊物虽然只出版了五期就被反动派查封了,但它对  相似文献   

4.
贵刊82年3期登了一则资料《美国报纸的诞生地》,文中说,有一个叫本杰明·赫恩的英国出版商,“创办了一份报纸《公共事务》。这张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只出了4天就被禁止了。”但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甘惜分同志著的《新闻理论基础》一书说,“本杰明·哈里斯出版的《国外与国内公众事件报》,报纸只出了  相似文献   

5.
张国功 《出版科学》2013,(1):108-112
在搜集整理《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之后,1985年,汪家熔写出了《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之一,以下简称《建设者》一书)。2012年,年过八旬的汪家熔将其大幅修订更名为《张元济》,被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家列  相似文献   

6.
今天大家相聚在全国首届新闻专业期刊会议上交流经验,我在这里发言显得很不协调。但是.我们哈尔滨日报社这几年来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从以往报纸只宣传别人不宣传自己,改成主动宣传自己。我们认为,主动宣传自己,是对自己无形资产的一种炒作。在炒作中扩大报社的影响,在炒作中使无形资产增值,报社职工的日子就会更好过一些,所以,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讲一讲。《哈尔滨日报》是1945年11月25日创刊的,是国内城市报纸最早的一张党报。目前,报社有近1300名职工.其中退休职工110多名;拥有“五报一刊”,即:哈尔滨日报、新晚报、城…  相似文献   

7.
张謇不仅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与慈善家,而且是著名的学者,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一生撰文无数.除擅长科举场中的八股文体外,官场中的公文,社会生活中的政论文,以及用于文人唱酬或个人消遣的诗文,乃至专业性很强的水利或盐业论文等等,他都能笔走龙蛇,应付自如.不少文章当时就在社会上传诵,或在有关报章杂志上发表,其中绝大多数后来被《张季子九录》或《张謇全集》《张謇存稿》收录,但仍有部分文稿散佚在外.而在最近两三年面世的张謇文稿中,有一篇情形非常独特,所议主题关系重大,面世即获中朝两国官员重视,引发不同评价,但很快又在世上消失.  相似文献   

8.
1997年一开始,《教育时报》就被包围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1月1日,是这张报纸的10周年纪念日.它特别推出了一期创刊10周年专号,由醒目的黑体字精心制作了标题《七百六十八期,期期弘扬主旋律;五千多万张,张张歌颂真善美》.显然,这是他们对《教育时报》十年历程的最简洁的概括,透露着自信和自豪.  相似文献   

9.
辰目 《传媒》2007,(9):1-1
饭后茶歇之余,不经意间随手翻阅夫人带回来的一张《文摘报》,一眼看上去就被吸引住了,原来是《人民日报》前总编辑、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先生在《解放日报》第十届"文化讲坛"上的一篇演讲,题目是:文化品质是媒体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吴峥岚 《传媒》2015,(13):19-20
《中国少年报》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可为优秀报纸,并被推荐给全国的小朋友,作为媒体人,感到非常高兴,也倍受鼓舞.笔者能够在《中国少年报》工作,能够从事这样一份职业,是人生的幸事.今天,职业选择多元化,但仍然有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坚守在为孩子办报的岗位上,无怨无悔.为什么?《中国少年报》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报纸?从创刊到现在,如果按照人的年龄来计算,她已近65岁高龄了,但在孩子们心目中,《中国少年报》就好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知心朋友,为什么?在这里,笔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也许你心里就有答案了.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20多年来拍摄了数百张新闻照片,一些照片分别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我在采访实践中体会到,要拍出一张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必须做到“新、快、真”三个字。新,就是照片立意要新。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既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了解当地贯彻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12.
我和张洪玲同志就编辑概念的争论不是第一次了。张1997年在《编辑之友》第3期发表的《编辑作品概念不能重构》一文又对我的《编辑作品概念重构》一文作了批驳。因为张文除了大量重复出现的语言逻辑毛病之外,并没有原则性的新意见,我本来不准备作答。但久久想来,我完全不作答复,作者和读者可能认为我默认了张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自1842年5月,德国汉堡的一场大火“成 就”了第一张新闻照片《汉堡大火遗迹》的产生后,新闻摄影就伴随着摄影术一起成长了起来。 在《辞海》中,新闻摄影被解释为:一种运用摄影技术、技巧,摄制图片进行新闻报道的宣传形式。它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要求迅速及时地拍  相似文献   

14.
我们要说的这张照片,想必大家郝从近日的媒体上看到不止一遍了,这就是女明星刘嘉玲十几年前被强迫拍下的裸照,近日最先被香港的《东周刊》当作吸引读者眼球的猛料抖露出来,一时间香港纸贵,万众争睹为快。但不堪媒体骚扰的香港艺人们以此为导火索,一举掀翻了这家因此已名声大噪起来的周刊。但传媒业不乏前仆后继者,又一家媒体《3周刊》接过“赤裸”的大旗,重新刊登这张早已“著名”了的照片,在一期的杂志中对同一张照片刊登了4次(创了传媒业的纪录),并不再做技术上的遮掩处理,旋即脱销并加印,但也招来了更加激烈的责斥之声。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东直门外新中街七号。知道这个地方的人或许并不多。但知道《中华工商时报》这张报纸的人肯定不少。这张报纸就诞生在新中街七号一幢租来的四层小楼里。那天,看着这幢爬满夏日翠绿的爬山虎的四层小楼,我想: 进出这幢小楼的是一帮什么样的人? 是什么使他们在二年多的时间里,将一张默默无闻的报纸办得红红火火,创出了被新闻界同行称颂的中华工商时报模式? 于是,我便走了进去,去试图解开那个大大的问号……  相似文献   

16.
1994年8月,《宜昌日报科教版》被宜昌人视为“现代皇榜”而争相购买、传阅.长阳、兴山、秭归等山区县的高考考生及家长,每天天不亮就排队守候在邮局门口.定价2角钱一张的报纸被“炒”到5元钱一张.  相似文献   

17.
徐斌 《新闻实践》2006,(12):F0003-F0003
两张十分相似的新闻照片,分别获得了去年和今年的中国新闻奖。去年的是《视而不见》(见附图一),今年的是《冷漠》(见附图二)。这是两张同题材、又是同主题的新闻照片,反映了一个我们每个人在幼儿园时即被教导过的行为规范:在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尽管是同题材,但从新闻照片来看,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9.
天津《今晚报》的新闻采访,使我感到既新奇,又钦佩。奇在何处呢?今年夏天,我在哈尔滨,碰见《今晚报》的一位记者。我心想,哈尔滨与《今晚报》有  相似文献   

20.
《滨江时报》是哈尔滨现代时期地方大报,从1932年哈尔滨沦陷前的"抗日"到之后"亲日"的历程中始终未改"反赤化"论调;虽然其在沦陷时期对满、日、苏外交关系等的报道袒护满方、亲日反苏,但依然难免停刊的结局。《滨江时报》从"抗日"到"亲日"的立场转变令人惋惜,一贯反"赤"而被"合并"的命运更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