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生活环境的论述和对督邮的职责、品行等的考证,认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畏罪潜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唐代以来,诗的地位重于,诗影响其他体;宋代以后,的地位重于诗,影响诗。“以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运动的副产品。“以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陶渊明摆脱了玄言诗过份“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以诗为诗”而不是“以为诗”。尽管其诗中具有一些散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为诗”。因为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到诗的道路是根本相反的,前是在排除“”的特点,后却是在引进。“以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未收陶渊明,并非因其门第的关系,应与《世说》收录清谈风流轶事的旨趣有关。陶渊明时代,清谈之风已经式微,《世说》于此时代收录条目极少,这是《世说》不收陶渊明主要原因。另外陶渊明在当代并未有他在后世那样巨大的影响,也是《世说》疏漏陶渊明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6.
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往往被视为中国隐士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陶渊明并不是真正的"隐士",他只是迫不得已而"归田",其内心深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至死也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7.
深藏在陶渊明潜意识中的"原始情结"为"人生的余裕",这决定了诗人一生的行为出处。陶渊明从大自然、现实人情和古籍先贤中获得了真正的人生之美,追求并享受着"人生的余裕",实现了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8.
史传记载王弘担任江州刺史期间,曾与陶渊明交往;然而仔细推论,此事疑窦甚多,不可深信。本文就此进行甄辨,认为王弘与陶渊明交往一事不足信。  相似文献   

9.
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兼与袁行霈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诠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相似文献   

10.
季娜 《现代语文》2008,(4):42-42
每当想起陶渊明,就想起他为我们营造的那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既是作者依据他的社会理想所作的美好想象,也代表了那个动乱年代的广大民众对太平社会的向往,而陶渊明的田园诗,恰恰也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是乱世中营造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归隐山水是我国汉晋之际知识分子较为普遍的人生追求,然而能够实现隐逸生活的人却少之又少.仲长统有隐逸高蹈之心却始终放不下世事,他的隐逸理想也不得实现;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将众多知识分子所希冀的隐逸理想变成了现实.仲长统的《乐志文》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是作者详述个人隐逸理想的文章,然而两篇文章所描述的隐逸生活却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仲长统和陶渊明的性格和思想意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从陶渊明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可以解读到他“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入桓玄幕及弃桓仕刘,都是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正是他仕与隐矛盾心态的根源。正因为追求的执着,他的作品在荡漾着田园的清新的同时,更渗透着沉郁愤懑之气。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感受到他比其他田园诗人的伟大。  相似文献   

13.
薛仙舟先生<全国合作化方案>应该是揭示时代需要的社会理想,而非所谓的"乌托邦主义".<方案>不仅自身内容设计周详,具体可行,而且国民政府推行之全国合作运动,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方案>的意图和旨趣,因此,可以说,薛氏之<方案>设计与国民政府之合作运动关系重大,无可讳言.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与菊花有不解之缘,笔下多次出现菊花意象,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这首诗通过对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表现了作者对喧嚣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在对自然景物的本色描摹中,流露出超旷闲逸、恬适宁静的心情,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坚贞芳秀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嗜酒,写酒,他用酒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自由的追求。这使得他的饮酒诗在不同的阶段有了不同的特点。而且,陶渊明的饮酒诗又与李白、李贺等人的饮酒诗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把酒作为情感宣泄的催化剂,而陶渊明是把酒看做自然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从而促成了其真正隐士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诗集中有九首四言诗,陶渊明的四言诗在结构上有重章式写法,语言为纯四言,词句借用<诗经>者较多,这些四言诗在创作精神上也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咏物抒怀,记录着陶渊明的生活轨迹.但缺乏音乐性,总体而言,陶渊明的四言诗不如五言诗成就高.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与辛稼轩之饮酒诗词,折射出二人酒“味”、酒“境”的异趣,其背后潜藏着佛道文化与儒教文化的差异,而“闲适”与“载道”,正是“酒境诗心”与“酒情仕心”两种不同心态的深层内因.  相似文献   

18.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19.
赵梦 《现代语文》2007,(12):106-107
文章从比较陶渊明与李白诗歌"鸟"意象的形态及内涵入手,认识他们建构自由人生的不同情致,并探讨形成差异的原因,陶诗中的鸟意象以无名鸟写的最为出色,李白诗中的鸟类众多,以大鹏与凤为其代表,因为大鹏与凤分别象征了李白纵横慷慨、不可一世的宏大抱负和他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辨析了袁行霈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二)》中关于孟浩然生平注解的错误及成因。进一步考证了“冶城南园”即襄阳城南的孟氏故里涧南园;同时还提出:宋代以后所以出现的不同版本的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根本原因是由于将“治城”误为“冶城”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