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提出了旨在富国养民的“物质救国”主张,其核心内容包括振兴工商实业经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强大国家军备防务等.《物质救国论》中富国养民思想彰显康有为炽热深沉的爱国情怀,博采众长的开放姿态,民为邦本的发展理念.康有为富国养民思想不仅使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认知更加具体化,而且对当今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历久弥新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康有为作为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百多年来其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的形象已为大众认知。与此同时,康有为也是近代卓有建树的书法家及书学理论家,广受书法界尊崇。《康有为手迹》  相似文献   

3.
王宏伟 《兰台世界》2012,(18):79-80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他发起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尝试。康有为历来主张经济救国,他的国家工业化思想在其救国主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1858-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改革家、思想家和学者,出生于广东南海,后人因此尊称他为"康南海"或"南海先生".康有为所处的时代正是"西学东渐"的年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已极端腐败,西方资本主义正呈上升势头,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竞相开始对中国实施其殖民战略,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内忧外患.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对中国近代目录学人物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多年来未被人们注意的许多近代目录学人物得到开创性的研究与介绍。但是对中国近代目录学有新的贡献,就其造诣而言远较梁启超和张之洞为深的康有为却研究甚少,令人遗憾。本文准备就康有为的书目实践活动作点介绍。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代中国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力推政治改革的同时,积极关注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他在亲自考察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富国""、养民"等"以商立国"的独具特色的经济主张。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提倡新式音乐教育及改革的人物之一,康有为做出了一系列的近代音乐的改革理论和相关实践。这让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儒家传统乐教思想、中国文化形态、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等对康有为音乐改革变革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们怎样面对"国学复兴"的浪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势头正猛的"国学复兴"浪潮,本质上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以"孔家店"为符号,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文化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寄托在"国学"上是历史的倒退.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与目录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末"国命危砧",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康有为,发扬古典目录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武器,扬变法启民智,构建了"参采中西"的目录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叶婷 《兰台世界》2013,(11):16-17
在充满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勇于探索的救国志士,郑观应就是其中主张商战救国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启发了康有为、光绪帝、孙中山以及毛泽东等诸多革命人士,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康有为在政治上从激进走向保守的必然性。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特别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康有为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同时从康有为个案分析可以看出晚清知识分子的心理路程。  相似文献   

12.
王琼 《图书馆界》2023,(2):41-43+49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新发现泽厚致夫子信函一通,述泽厚访津门、欲访山东孔林及德宗所葬地、生活窘迫之事。信中所述及人物皆为康有为弟子,据内容考察,此信当为1915年广西人龙泽厚致康有为函。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和宪政制度的倡导者,对近代中国法制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康有为对于我国法律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是以西方大陆法系为蓝本,取代我国诸法一体的中华法系,进而建设符合世界主流和时代要求的"六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陈艳梅 《兰台世界》2016,(13):101-103
五四运动前夕,一些先驱思想家在挽救文化危机进而探索祖国命运这一时代命题上思想日趋成熟,表现出了敢于自我剖析与自我反省的勇气与主动创造精神。王国维是忧国忧民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美学家的姿态徜徉于"救国图存"这一世纪初年的时代潮流中,开始了他对自己民族文化与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辛亥以后的袁世凯与康有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腾 《历史档案》2003,2(3):107-111
袁世凯与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重要人物,清末尤其是维新变法时期两人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戴逸的《戊戌年袁世凯告密真相及袁和维新派的关系》、张华腾的《康、袁交往与戊戌维新政治格局》、杨天石的《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等文章中均有阐述,  相似文献   

16.
典型报道的本质是对特定时期内最具代表性的人或事进行重点、 深入的报道. 其目的在于指导工作、 引导舆论、 强化宣传. 理论上讲, 人物分为先进人物、 普通人物和落后人物, 通常我们认为的典型人物代表着先进人物. 我国新闻学者欧阳明对 "典型人物报道" 下过这样的定义: "典型人物报道指的是报道者对社会生活中先进而又具有普遍的社会指导意义的人物所作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7.
正"上书"是古代士人向帝王奏谏陈词的一种议政形式。清代中下级官吏和平民可以通过呈请的方式,向皇帝上书,但必须由拥有具奏权的机构或官员为其代奏。这里选登的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三书"。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二十四年,康有为曾先后7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请求,陈述变法举措,希望倚重君权,实行自  相似文献   

18.
1895年11月,强学会在京成立,同年12月上海强学会在沪成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这两处学会里均有立"大书藏"的设想。"书藏"一词并不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首创,但康、梁等人却将西方文化的因子注入了"书藏",赋予其新鲜的时代内涵,它是中西文化碰撞在康、梁心中的反映;"书藏"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折射着近代西方图书馆朦胧的身影;"书藏"为梁启超目录学思想的产生做了实践上的探索。"书藏"是图书馆变迁之路上的一块指引路人前行的路标。  相似文献   

19.
在充满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勇于探索的救国志士,郑观应就是其中主张商战救国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启发了康有为、光绪帝、孙中山以及毛泽东等诸多革命人士,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是"零件"、"细胞".生动、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从而更加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