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丽  吴晓东 《新闻世界》2012,(8):248-249
传播意识与文化消费在内涵上联系密切,不可分割,我们要摒弃陈旧狭隘的宣传观念,树立正确牢固的传播意识,努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而拉动文化消费,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本文从文化消费说起,探讨文化消费与传播意识的关系,并对如何树立传播意识,拉动文化消费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明才 《新闻世界》2010,(4):161-162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必须改革消费模式,完善消费结构,建立现代消费意识,形成现代消费观念。本文从消费模式、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内涵着手,论述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消费模式、方式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现代消费意识,形成现代消费观念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帆 《今传媒》2012,(1):79-80
当下蔓延全球的消费文化日益扩大,对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针对这一背景下新文人剧的运行模式和生产策略进行研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新文人剧的运行法则,即偶像生产与偶像消费。希望能够通过背景的分析对新文人剧做宏观的研究,为下一步的研究进行视角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唐英 《当代传播》2006,(6):66-68
马克思不曾系统论述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消费,因为那个时代美的生产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社会化。随着文化成为社会商品和消费品,社会精神财富生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生产。而美和美的生产根本上属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物质性和文化性领域。在这个消费时代,作为社会精神生产组成部分的美的生产已空前的专业化了,与之相应,我们的生活也空前的“审美化”起来。和其他任何社会化生产一样,美的生产也有生产和消费两大基本环节。生产是创造,消费是对已有成果的占有和享用。由此,我们可以把美的生产二分为消费式和生产式两种。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的网络化发展态势日益凸显。目前,中国在线阅读人群居世界第一位,文学网站签约作者人数已突破百万,通过网络、手机和手持阅读器阅读文学作品的读者达5000万之多。可以说,由网络文学引发的新的文学热潮,正在开创当代中国文学的崭新时代。同时,网络时代的文学呈现出了由资本运营支配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许飞若 《新闻窗》2012,(1):88-89
鲍德里亚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广告促成这种状况的产生。消费主体在广告的驱使下进行购物,表面上看起来是自主选择,实际上这种选择完全不是人的自觉意识,而是无意识的诱劝。  相似文献   

7.
薛红 《新闻世界》2010,(3):70-71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法对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对大学生消费意识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结合培养理论认为,我国电视体育节目中的商业化信息在总体上对大学生的体育商品消费意识培养是有影响的,但从涵化差异的角度看,这种影响又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青年人新闻消费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开 《现代传播》2007,(5):124-127
新闻是信息传播主体的一部分,它既是媒体的重头戏,也是现代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然而,我们却发现如今的青年人对新闻的关注度远不如他们的父辈.本文基于调研结果,从青年人的新闻消费途径和目的、青年人的新闻需求、青年人的自我权益意识等方面来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试图通过这种研究,对培养青年人的新闻兴趣,提高其媒介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敏 《新闻界》2013,(1):34-37
本文主要探讨了都市类报纸受众的文化空间与消费意识,梳理并充分例证了都市类报纸受众消费意识的五种基本类型与其文化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受众与文化消费意识;受众与精神消费意识;受众与物质消费意识;受众与公共消费意识以及受众与生态消费意识,认为都市类报纸的定位与销售目标必须以受众文化空间和消费意识为导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数据、移动化、智能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传感器、无人机、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定位、算法等一系列新技术力量运用于新闻生产,带来了新闻生产理念和实践的全新变化,新闻消费呈现出移动化和社交化的特点.文章从新闻理念、新闻来源、新闻主体、新闻呈现、新闻分发等几个方面梳理了新技术带来的新闻生产与消费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从欧洲中世纪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初期的禁欲主义到19世纪30年代以《便士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介提倡消费,再到现在跟着流行走甚至“超前消费”的消费倾向,媒介一直在对大众消费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嘉 《新闻世界》2009,(7):67-68
本文从男性、女性同时又是传播者、受众的交叉视域中解读电视栏目《超市大赢家》。此类购物竞技节目的成功之道在于,既使男性体验到话语霸权的快感,同时又给女性提供颠覆男性话语权,以消费的形式进行狂欢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精神产品生产及消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是社会精神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精神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消费的过程,消费的过程又是再生产的过程。它具有科学知识的属性和知识价值属性。图书馆精神产品消费类型有物质生产消费型、社会控制消费型、精神生产型和人力能力塑造型。其消费基本特征有消费的不丧失性、读者共占性和效益的广泛性。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4.
王乐 《今传媒》2015,(3):133-134
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小说一出,便受到来自各界的不同声音的质疑,但这种质疑并没有对《小时代》的销售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的,它们甚至帮助提高了《小时代》的销售量。抛弃其作为文学本身的价值意义,单就其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久居不下的地位而言,这部系列小说无疑创作了一种成功。而其作品的生产元素,如《最小说》杂志、上海的消费文化背景、粉丝们的参与生产及其被读者、观众消费的热点都促成了其销量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大众消费呈现多种消费模式,符号消费作为核心概念,越发对更多领域产生更广泛影响力。涉及信息符号传播领域的新闻生产受到的影响日益凸显——符号消费作用下的自媒体新闻生产呈现符号化传播趋势。文章试从符号消费视角管窥自媒体新闻生产的符号化肌理,探析符号消费对自媒体新闻生产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分四个部分从教化工具到大众文化的移位;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力量;生产流通的"准市场化";输入与输出的文化接近现象.对作为重要文化现象的"中国电视剧"作了全景式的描述、阐释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新闻前哨》2008,(4):2-3
据《市场报》:从“2007年全国优秀电视剧创作研讨会”上获悉:2007年.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为529部,14670集,与2000年相比。电视剧年产量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19.
土地、人力和畜力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和条件,政府以压制消费为手段,限制土地买卖兼并的过度发展、管控"压良为贱"的奴婢买卖和牲畜买卖、长期执行禁屠法令,反映了唐政府贯彻传统社会以农为本的惠农、劝农的政策本质。  相似文献   

20.
张进 《出版视野》2009,(2):12-12
2009年,重庆市年度图书出版计划凸显八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指导思想鲜明。按照“314”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五个重庆”的目标.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出版物的多样性需求.确保图书质量。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原创工程.结合重庆的实际,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地挖掘地方出版资源。增强出版硬实力,打造文化软实力,力求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重庆图书出版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