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在高等教育服务消费中可能受到学业、人身、财产、精神等方面的损害,这些损害产生于学校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不合格、服务提供者的职业素养与业务素质不高、学校侵权性制度消费者自身的原因,以及不可抗力事件或意外事故的发生.为了减少学生的损害,要赋予大学生的消费损害求偿权,弄清这种权利行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 《民法典》 将生态环境损害纳入环境侵权救济范畴,以修复责任作为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承担方式.在环境侵权视域中,通过类型化研究传统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并结合相关环境侵权案例中责任承担方式的分析,阐明了"生态环境修复"是"恢复原状"的扩张,《民法典》确立修复责任具有正当性.但是,《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仅规定修复责任请求权主体为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而在生态环境损害与人身或财产损害两类损害并存时,私主体并不能依据《民法典》享有修复责任请求权.因此,需要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法》或者出台相关司法解释赋予私主体修复责任请求权.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的《侵权责任法》重视了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进行了特殊侵权责任制度设计,但在价值判断和制度机理上依然秉持私权保护理念。这使得当前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存在着诸多内生缺陷和实施困境,其症结可以归结为环境侵权所致损害超越了传统民事侵权的损害结果。环境侵权中"对环境的损害"以及生态利益的损害已经不能在传统侵权结果责任框架下寻求救济,必须引入环境侵权行为责任理念,并相应地进行制度设计。该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行为责任性质界定下环境侵权的认定依据,环境标准制度可以发挥环境侵权认定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存在着威胁和损害我们健康的物质.最容易使人生病的是环境中的有害生物,通常称病菌.病菌很小很小,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一旦进入人体,就在体内生存和繁殖,从而对机体造成损害,或者释放出毒素损害机体,使人生病.  相似文献   

5.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损害行为从根本上说缘于其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损害行为从根本上说缘于其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环境是一个自然、历史的综合体,它既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象,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体.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亦越大.如果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环境最终会反过来损害人类本身.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R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环境损害求偿权产生的理论依据;指出环境损害求偿权的主体具有双重失衡性,认定环境损害因果联系具有艰巨性,损害原因行为的价值具有双重对立性。以环境损害范围的界定和环境损害因果联系的认定为切入点对环境损害求偿权的实现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经进入了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损事件的高发期,但现有环境健康立法却远远无法实现保障和实现公民健康权的目标与任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与公众重视不够,理论与司法支持不足,以及管理体制不顺等方面.因此,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环境健康立法,构建一个能够实现"风险预防--过程控制--损害救济"的环境健康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救济生态环境损害、 保护生态环境公共权益的消除危险责任,不同于传统民法救济私主体人身财产权益的消除危险责任.实证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损害民事司法救济适用消除危险责任,存在法律依据不足、救济不及时、责任落实困难等问题.比较而言,环境行政监管手段适用消除危险责任,具有法律规定明确、救济及时、责任易于落实等优势.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的目的是解决"政府失灵"问题,但法院不能替代政府行使监管职责.据此,我国应当完善并优先适用生态环境损害消除危险行政法律责任方式;以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救济的重点;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多样化的消除危险责任承担方式;待条件成熟后制定专门的自然保护法及损害救济法.  相似文献   

11.
《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的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范围内容含糊,存在很大争议.扩展环境污染适用范围的理论依据有环境权理论、公益信托理论和公益诉讼理论.将环境损害相关内容明确纳入《侵权责任法》,可实现《侵权责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协调一致,缓解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在高等教育服务消费中可能受到学业、人身、财产、精神等方面的损害,这些损害产生于学校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不合格、服务提供者的职业素养与业务素质不高、学校侵权性制度消费者自身的原因,以及不可抗力事件或意外事故的发生。为了减少学生的损害,要赋予大学生的消费损害求偿权,弄清这种权利行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医疗纠纷过程中,存在医疗事故鉴定以及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并存的情况.在现存的法律制度体系下,有多重申请以及重复申请的倾向,这种情况需要高昂的时间成本以及诉讼成本.2018年出台的《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虽然对医疗损害鉴定有所创新,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医疗损害鉴定二元化产生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医疗纠纷的关键在于医疗鉴定的分析以及结论,医疗损害鉴定标准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可以减少司法成本的浪费.主要分析医疗损害鉴定的一元化的必要性,在《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的基础上探讨医疗鉴定一元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没有规定赔偿标准,这种状况存在诸多弊端。实际上,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标准化具有可行性。制定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可以参考以下几条思路:1.根据不同的侵害典型分别制定不同的赔偿标准。2.根据精神损害程度细化赔偿标准。3.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最高限额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5.
传统意义的跨界损害是指通过土地、水或大气而引起的跨越边界的损害,实际主要指跨界环境损害。明确跨界环境损害的概念要强调四个要素:环境损害是相关活动的有形后果、人为的因果关系、损害后果必须显著而重大、必须存在跨界环境影响。另外还须注意多边管辖规则的竞争和公共资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海上溢油事故频频发生,成为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的主要因素之一,侵害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预防为主是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稳定的正确路径。海上石油开采和用油、运油等企业以及其他可能造成海上溢油生态损害后果的企业作为环境责任主体之一,应提高环境责任意识、遵守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义务、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预防海洋生态损害的发生,维护海洋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为规避户外体育运动人身损害事故提供借鉴,基于风险管理理论思想,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总结并分析了我国户外体育运动人身损害事故类型及成因体系.研究认为:户外体育运动的开展是由相关主体和客体共同参与完成的,其中相关主体包括组织者(领队)、参与者、监管者和保障者,相关客体主要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器材装备、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事故风险分为主体性风险和客体性风险.依据户外体育运动事故造成的人身损害后果和事故诱因,将事故类型分为摔坠型、溺水型、疾病型、失温型、迷路型、落物型、灾害型、失踪型和其他型9种类型.事故成因体系主要由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和28个四级指标构成,可为分析户外体育运动人身损害事故成因,以及完善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条款是环境法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环境法典中统一规定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相关内容既顺应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工作一体化、综合性的特点,也是环境法典内容全面性的必然要求。环境法典中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条款应当在公私法路径协同的指引下,一方面发挥公法路径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私法路径的辅助功能。生态环境责任编中的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条款需处理好与总则编的关系,并且涵盖实体性规定、程序性规定和配套性规定。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喀斯特强烈发育的省份.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喀斯特地质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在分析贵州喀斯特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一个基于GIS技术的喀斯特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并详细讨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开发模式与功能特征,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实时的地质灾害数据,降低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攫取和环境的改变基础之上的.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在编纂民法典时,将环境保护与相应法律责任纳入民法体系.建构民法与环境法之间的沟通桥梁,建构环境侵权二元化救济机制与环境侵权损害多元填补机制,多方位、全角度的分析环境侵权救济困境,文章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