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武帝在杀死宇文护前后,逐渐笼络了一批亲信人物聚集在他身边,这些亲信人物由于没有战功,在北周的军人社会中很难得到认可,因此武帝上台后尽量给亲信人物以获得军功的机会。在此期间,武帝的亲信同周宣帝及其亲信之间发生了严重矛盾,从而致使宣帝上台后对武帝亲信人物进行肃清,严重削弱了北周王朝的政治根基。消灭了武帝亲信集团的周宣帝的亲信们由于自身军事经验不足、威望不高等原因,在宣帝死后迅速倒向杨坚,直接导致了北周王朝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于长安模式的内涵历来有着不同解读。文章主张,佛教造像的长安模式确立于北周时期,虽然长安地区北周佛教造像的特征吸收了其他地区,特别是成都地区南朝造像的因素,但其基本形体特征来源于北周时期长安本地的自我创造,即比拟了鲜卑显贵乃至皇帝的形体特征塑造而成。这与北魏政权崩溃后东西方同时出现的鲜卑化运动直接相关。隋唐时期长安地区佛像亦可称之为长安模式,但与北周长安模式有着阶段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北周武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在位的十九年中,在前辈的基础上,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变革,使北周从一个狭小、贫弱的国家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的王朝,并且最终灭亡北齐,统一北方,为隋的南北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论述北周武帝在儒学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加强儒学教育和推行汉化的一些措施,如重视儒家礼制建设,重视儒学教育等,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消除了鲜卑与汉民族的文化界限,加快了民族融合.消除了统一道路上的羁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为北周王朝铸造不标明重量的货币是因为北周后期北方货币混乱,民间私铸钱币现象严重,货币质量很差,而且北周地区铸造货币的原材料铜的产量也不能满足铸币的需要,特别是在政治上即将统一全国的同时必然要推行使用统一货币等诸方面原因造成的,而且在整个南北朝时期是北周武帝开始铸造不标明重量货币的,同时也说明当时正当处于金属货币由标明重量的货币到不标明重量的货币这个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相对复杂,以汉化与胡化相互表征的民族问题尤为突出。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北周武帝作为中古时代一位杰出的帝王,在其统治北周时期,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措施。一方面,充分吸收儒家文化,弥合胡汉矛盾,缩小北周王朝与北齐等文化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北周政权的内部凝聚力;另方面,通过多种策略,积极开展对周边民族的交往。北周武帝统一北方与这种民族交往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政策对与增进民族融合,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作用显著,也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各藏一北周天和四年佛教造像碑,两件造像碑发愿文相同,显示为夏侯佛陀雕造。前者正面为观音菩萨立像,后者为四面单体造像碑,上雕佛、弟子、菩萨和供养人等形象,它们的造像形式是天和年间佛教造像样式的例证,经考证,二者的来源地应为渭北耀县一带。  相似文献   

7.
:北周武帝改革与后周世宗改革相距 40 0多年 ,但双方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是背景相同 :都处于社会长期分裂、人民极度厌战的动荡年月 ;二是内容相同 :都进行了严惩贪官、澄清吏治的政治改革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经济改革 ,整顿军队、增强武备的军事改革 ,并采取了毁佛举措 ;三是作用相同 :都开启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 ,北周武帝改革为隋统一铺平了道路 ,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秦安新发现一通"诸邑子石铭",通过与秦州地区有纪年造像碑的比较,判定其应开凿于北周保定至建德三年间(561—574)。该碑为邑社造像碑,反映了这一地区的邑社组织情况,权、吕、仵等姓氏反映出北周时期该地区多民族杂居的特点,"邑头"一词为佛社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同时对相关造像碑的碑文也重新进行了校对。  相似文献   

9.
小道士观摩崖造像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桥沟镇南岷江西岸小道士观渡口 ,法人色伽兰在《中国西部考古记》认为是“四川北周时之造像独存者也” ,笔者认为应为唐代中期以后的  相似文献   

10.
与北魏政权同时并存的有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政权,双方起初的接触并不是来自双边政府层面的对话往来。北魏道武帝于天兴元年(398)从后燕故地一带迁徙了一批包括高句丽人在内的徙民至新都平城,也正是道武帝此举,北魏同高句丽之间才就此拉开接触的帷幕。通过考察是年这批迁至北魏的高句丽民的原因、数量、受安置情况及日后去向,可见北魏初年对流入中原的高句丽人所采取的举措,及这批高句丽人对北魏政权建立之初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建业 《甘肃教育》2005,(12):40-40
麦积山在秦岭山脉的西端,天水市东南。这里不仅风景如画,石窟艺术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被称为“东方最大的泥塑艺术陈列馆”。在各时期的石窟造像中,西魏、北周时期的造像最具特点。  相似文献   

12.
正1996年10月,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出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这批造像数量多,贴金彩绘遗存丰富,镂刻精妙,工艺特殊,虽然经过破坏,但仍可见其佛像造型的丰富多样与时代特征。更极为珍贵的是,佛像多数保存了表面的彩绘贴金,使今人目睹当时雕刻作品均有富丽彩绘的真实面貌,体现了北魏至北宋时期(尤其是北齐时期)高超的佛教造像艺术。后来,这批造像曾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精美的造像引起人们的惊叹,感染着每一位注视过  相似文献   

13.
须弥山石窟现存唐龛150个,分别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开凿。其中属于唐代开凿的窟龛多达95个,几乎占全部窟龛的三分之二。无论就其窟龛数目,还是造像形式的多样和造型技巧的精美,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的各代造像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就是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14.
张敏  杨军 《家教指南》2019,(2):76-84
经详细调查,对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新发现的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详细介绍,并就窟龛时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胡家坬、埝坪为北魏太和后半期造像;定边渠、冯家河、小崖窑、骆驼脖子为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造像;此外,定边渠、冯家河部分造像时代上限可至北周,下限可至初唐。图像组合、造像题材在延续北朝石窟造像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保留了部族造像特征,体现了陕北地区开窟造像的地域特色,同时与陇东、关中地区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密切联系。这6处摩崖造像龛群,作为陕北地区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重要发现,丰富了该地区北朝佛教遗存,对研究丝绸之路北道——特别是陕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分布、造像艺术及其与佛教中心区域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青州市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以后 ,立即引起了强烈地反响 ,它们那变化多端的造像风格 ,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 ,维妙维肖的面部表情 ,都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教造像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为青州出产的石灰石。这种石灰石 ,质地细腻 ,硬度适中 ,易于雕刻。青州地区有着传统的石雕工艺技术 ,汉画像即为汉朝的代表作品之一。青州地区有着极高的石雕工艺传统。龙兴寺出土的窖藏造像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创作出的一批佛教艺术精品。这批精美的佛教艺术作品 ,刻有佛像、菩萨像、飞天…  相似文献   

16.
吴军  罗瑶 《家教指南》2008,(1):14-20
本文就放置在敦煌研究院的两组佛教石雕造像的保存现状和展陈情况进行了凋查,并对其来源及收藏时间进行了较详尽的查访,认为这批石雕造像均曾保存于清代~民国时期的敦煌岷州庙内,在20世纪上半叶被分别移存至莫高窟.通过对石雕造像风格和材质来源的分析探讨,认为其均是敦煌地区五代~北宋曹氏归义军时期的作品,并进一步考证了它们应属同一组雕像.  相似文献   

17.
华亭石拱寺石窟自从被发现后,有过零星的报道和资料的发表,但却没有系统的考古调查,所以一直不为研究者注意.该石窟寺自北魏创建,北周、隋增建,之后基本无新的开凿活动,但所遗留的北朝洞窟及其造像是研究北朝时期陇山周围佛教以及历史、交通等方面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18.
<正>药王山位于关中北部的铜川市耀州区(古称耀县),以唐代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而得名,在县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山势高而不险,卑而不夷,自隋唐以来,以祭祀药王孙思邈并收藏大量碑石造像闻名于世,积时日久,蔚为大观。药王山碑林地势开阔,碑林内两侧建有碑廊,廊中陈列众多造像碑,这里陈列的北魏、西魏、北周、隋、唐造像碑有200余通,皆系耀州境内搜集,存量仅次于西安碑林,北朝造像碑是国内收藏最多之地。其中,《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蒙文庆造像  相似文献   

19.
北朝至初唐的中国佛教造像 ,一度流行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 ,现存的造像碑、金铜像和若干石窟中都可以见到。敦煌壁画中的婆薮仙、鹿头梵志图像是在北魏、西魏、北周、隋、初唐时期 ,共 2 9组 ,本文通过考察 ,将它们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并考证其经典依据和分析其所体现的佛教教义。  相似文献   

20.
平凉县始置于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其址不在今平凉市境内,而在阳晋川的上游,即今宁夏彭阳县新集附近。据资料显示,阳晋川上游的平凉城不仅是建德时的平凉县城,而且也是苻秦时建立的平凉郡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