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怀念斯特朗     
从抗日战争初期起,我就把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当作我的外国老师。抗战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由于进步出版事业的发展,斯特朗、斯诺和史沫特莱等外国进步记者的著作也出版了一些。我当时是一个学步的年轻记者,除了向一些前辈学习之外,也还通过那些外国记者的著作,向外国同行学习。我偏爱的外国前辈之一就是斯特朗。  相似文献   

2.
从北京到莫斯科 1920年,北京《晨报》与上海《时事新报》派三名记者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采访,他们是原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解放与改造》半月刊主编的俞颂华(澹庐)及北京俄文专修馆学生瞿秋白与李仲武。这是十月革命后最早去苏俄采访的中国记者。 1920年10月16日,他们自北京出发,与当时中国驻莫斯科总领事陈广平等同行。到北京车站送行的,有郑振译、耿济之、瞿菊农、郭绍虞等。郑振铎、耿济之并赋诗送别: “你们走了——走向红光里去了! 新世界的生活,我们羡慕,你们受着。”  相似文献   

3.
1987年11月7日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70周年,是苏联人民的重大节日。早在今年3月,苏共中央就通过了《关于筹备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指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是宣传、解释这些文件所包含的精神和原理,激励人民投身改革,在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把伟大十月革命的事业继续下去。苏联新闻机构立即举行会议,讨论了新闻和宣传工具准备迎接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70  相似文献   

4.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885—1970)是美国著名的进步记者和作家,也是中国人民的诚挚的朋友。她一生追求进步,坚持真理,以犀利的笔为武器,始终不渝地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尤其热情讴歌了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成就。斯特朗生于美国中西部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在父母的影响下,她自幼刻苦学习,年仅22岁,就以优异  相似文献   

5.
今年十月二十四日,是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诞辰一百周年。斯特朗从一九二五年起,先后六次访问中国,一九七○年在北京逝世。她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九四六年七月,斯特朗从美国到莫斯科的途中,第五次来到中国。经宋庆龄的安排,她对解放区作了为期九个月的访问,其中在延安住了七个月。七月三十一日,斯特朗从北平飞抵延安,就在一个简陋而又干净的窑洞里下榻。斯特朗一安顿好,马上就找朱德总司令商谈她的采访计划。朱德表示可以满足她的采访要求。这使她实现了采访毛泽东主席的夙愿。  相似文献   

6.
后苏联一代     
当那个时代渐行渐远,"苏联"两个字留给俄罗斯年轻人的,也许只是一些看起来并不那么沉重的符号最近,莫斯科历史博物馆在进行一场特殊的展览,主题是苏联时期人们如何庆祝新年。展览有个怀旧的名字,"新年好,同志们"。大量上个世纪20年代、30年代、二战时期以及50年代后的"苏联文物"比比皆是:苏联人加加林登入太空那一年,纪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记者、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1885-1970),1885年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费伦德城,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年轻时就投身社会改革和福利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19年,美国发生西雅图总罢工,斯特朗作为西雅图工会刊物《工会纪事报》的编辑,撰写了一批笔锋犀利的社论。同时期,斯特朗还把列宁著作《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英文版编辑成小册子,在美国工人中发行。  相似文献   

8.
黄霞 《出版史料》2005,(2):108-110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885~1970 年),是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和作家,也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她一生追求进步,坚持真理,以犀利的笔为武器,始终不渝地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尤其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成就。她的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短短24天里,中国足坛上演了一场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很少见的,以白描方式进行的资本与权力的对抗活剧,有人称为造反或暴动。有人称为革命或改革。如今,历时20余天的中国足球资本与权力之间的博弈游戏已经摊牌。显然,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决斗——面对制度的森严壁垒.那些足球老板很难达到目的。要不最后只能一走了之,几年的经营心血.数千万,数亿的投入也就此打了水漂:要不就接受足协的权宜性条款.继续在中超的黑洞中挣扎。而中国足协虽然即使保住手中的权力和表面的权威.实际上是更大的输家:不仅好大的一个烂摊子需要收拾,更重要的是,10年职业化改革的成果将有可能前功尽弃。中国足球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复兴之路倍加艰难和漫长:抑或足协被迫让步。为资本而非为足球接受资本方的条款。  相似文献   

10.
远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列宁就热望在俄国建立真正人民的、不受资本权力支配的报刊.他把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四年的《真理报》比作迎接春天的第一只燕子.时过三年,真正的春天来到了,一再被沙皇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封闭而不得不多次更改名称的《真理报》,于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九日又恢复用老名称出版了,真正的人民报刊诞生了.这是俄国无产阶级赢得政权后首批掌握的一张报纸.这时的报纸应当怎样办?其任务与  相似文献   

11.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1 885— 1 970 )是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和作家 ,也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她一生追求进步 ,坚持真理 ,以犀利的笔为武器 ,始终不渝地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 ,尤其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成就。她的一生 ,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1 885年 ,斯特朗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个有教养的家庭。在父母的影响下 ,她自幼刻苦学习 ,年仅 2 2岁 ,就以优异成绩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她早年在美国投身进步活动 :积极参加反对美国加入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运动 ;参…  相似文献   

12.
“斯特朗生于美国,死于中国,她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骄傲,又是两国人民的友谊象征。”这是邓颖超同志为怀念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过的一段话。斯特朗是中美人民的友谊象征,在将近半个世纪里,每当中国革命的重要关头,她总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后定居中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而讴歌。1885年11月24日,斯特朗诞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费兰德城,其父是一个牧师,母亲受过大学教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到达中国的北方1925年秋,在穿越西伯利亚的大铁路上,一列特快列车向东飞驰,车外大雨磅沱,车内又阴又冷,在一等包厢里坐着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正前往中国,实现她多年梦寐以求的“冒险”愿望。她这次中国之行,有着极为紧张繁忙的日程表,主要是做介绍苏联的讲演。在旅途中,她同一位苏联妇女攀谈起来,那个妇女的丈夫在蒙古,她本人也是在蒙古工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俄罗斯,街头上列宁雕像与高档写字楼并排而立,地铁里苏联工农兵塑像和时尚广告模特相互对视——历史与现实,依然纠缠不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共产党全面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联邦解体,12月底前苏联不复存在。苏联政局的剧变使新闻界受到了强烈震荡。为了挽救每况愈下的经济形势,前苏联许多共和国均先后放开物价以开拓市场。但飞涨的物价引起了许多矛盾和连锁反应。这种“休克疗法”使得新闻界更加举步维艰。过去新闻机构一直依靠党和政府补贴资助,现在改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在纸张、通讯服务、印刷、出版、发行等费用大幅度上涨、报刊订数又在猛烈下跌的情况下,许多报刊和新闻机构不得不采取少出刊、解雇人员,甚至停刊的手段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后,由于内忧外患,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向外学习救国之道,作为西方理论之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起了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并在中国悄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工具、路径和模式有多种,在大众传媒落后的时代,图书出版无疑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传播载体,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时妍 《兰台世界》2017,(18):84-86
尽管目前十月革命在俄罗斯及东欧各国的评价不尽相同,但是在中国,十月革命的地位无法取代,被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中国革命指引了方向。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寻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始逐渐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之一,毛泽东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初次接触、内心认同、以俄为师、自觉实践几个阶段,毛泽东等一批有识之士的思想改变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苏联现代档案工作组织是根据列宁1918年6月1日签署的《关于改组和集中统一管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档案工作》的法令建立的,它提出了发展我国档案工作的新原则。概括地说,该法令有以下五点主要思想: (1)所有现存档案文件归国家所有,是人民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11月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开幕。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阿列克谢·列维金,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奥莉加·阿伯拉莫娃,俄中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崔姗,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家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作战时,以"苏联红军司令部"的名义发行了"红军票",是供其军队在占领区内强制使用的不兑换钞票.该票有中文和朝文两种版式.本文仅就中文版的发行问题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