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彪 《福建教育》2010,(1):23-25,51
将知识分为基础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将致用与思辨对立的倾向普遍存在。张彪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刊2009年第9期刊出了《致用与恩辨:应然的圆融》一文,主要从教学价值取向、知识的价值、实践诉求三方面说明致用与思辨应该是圆融的,偏于理论。《致用与思辨:走向实然的圆融》偏于实践.主要讨论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致用与思辨的圆融。我们觉得如何实现致用与思辨的圆融是一个很有实践价值的话题,期待更多相关稿件。  相似文献   

2.
讲授经典有求真与致用两种方法。求真是求解经典的原义,致用是从经典中发掘能够指引当下生存的生命智慧。百家讲坛于丹心得系列是新时期大众文化语境下经典讲授的标本案例,其在致用这个环节确有其看家本领,但其短板在于没有扎实地在求真的基础之上致用。讲授经典的合理方法,应以求真为前提,以致用为旨归。同时,根据受众的接受水平,在求真与致用这两个环节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3.
借鉴公共历史学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致用"人才,从"趣在求是"走向"学以致用",是史学摆脱危机,焕发生命活力的必由之路。培养史学"致用"人才,需要实现高校职能的整合与优化,探索多样化路径。本文认为,教学建设能够夯实史学"致用"人才培养的根基,科学研究能够提升史学"致用"人才培养的质量,文化实践能够拓宽史学"致用"人才培养的场域,社会服务能够彰显史学"致用"人才培养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的核心思维方式是致用思维,致用思维着眼于现实,解决国家和人民的现实问题.致用思维本身是有利于科技发展与市场繁荣的,但是中国的致用思维在发展方向上致用于道德、政治、士农、生活,并没有促进科技与职业技能的全面飞跃,尤其政治至上更为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致用思维的现代启示是:政府与市场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必须以民为本,政府的职能以服务为中心,发展科技是推动职业发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历史研究中有一个“求真”与“致用”的关系问题 ,有关于此 ,梁启超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 :“学者 ,是观察事物而发明真理之人 ;术者 ,是取学者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之人。”这里的学 ,即为求真 ;术 ,即为致用。在历史学的范围里 ,两者分别指“探求真理 ,揭示历史的真实面目”和“利用历史探究的成果服务于社会”。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所求之真是相对稳定的 ,求真也并非中学历史教师之主要职责 ,而对当前历史研究所提供的历史文本在一定范围内的致用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进一步说 ,是通过知识的认知达到培养能力、塑造精神的目的 ,而对这…  相似文献   

6.
传统史学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重视“致用”,它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动力所在。传统史学丰富的“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史为鉴、以史资政、彰善瘅恶、歌功颂德和以史蓄德等方面。传统史学丰富的“致用”思想,对于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具体表现在对于史书体裁的创立、发展和对于史书直书、褒贬书法的运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写字教学中存在着虚静、致用、比德、畅神这4个层次。其中,虚静是写字教学的心理准备,致用是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比德是写字教学的深层追求,畅神是写字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张彪 《福建教育》2009,(9):42-44
致用与思辨是教育史上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分别与”实质教育说”和“形式教育说”相对应。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致用与思辨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取向,分别彰显于不同的数学范畴之中——“应用数学”是致用取向的,“纯数学”是思辨取向的。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办学趋同化日趋严重、办学竞争白热化情况下,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应当确立自己的教育追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提出以"致用致美"、"创新创意"作为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选择项,诠释了"致用致美"、"创新创意"的内涵,并探讨了"致用致美"、"创新创意"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与"就业创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地方大学要在高等教育的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地位,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本着务实致用的精神,我们探索构建了“二二三”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荣格“精神和谐”的理论,认为《离骚》记载着屈原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屈原一直致力于美政和修德,当美政理想和高洁志向被破坏到他不能从这些现实原则中获得心灵的支撑时,为了重建自己的精神和谐,屈原选择回归到神话。《离骚》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三次游历正是作者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其毕生的教育实践中,孜孜探索的重心是职业教育,而贯穿这一实践始终的灵魂则是他的教育发展观。黄炎培在深刻批判近代教育有悖于个体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提出教育不仅要根据实际分层分类促进个体的天性、智能、情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要使人人通过受教育懂得并能肩负起社会发展的责任,同心协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黄炎培的教育发展观是立足于现实的发展,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个体、国家、神会发展中的最基础问题的发展。其发展观对于解决今天的新农村建设问题、中等教育多元化问题、人才培养浪费问题等均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刑事责任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分析了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刑事责任的含混观点,认为刑事责任有形式定义和本质定义的区分。中指出了刑法学界在解释形式定义时的不明确、与刑事立法相矛盾的错误,指出刑事责任的形式定义是,行为人在犯罪后,应承担的刑罚份额。刑事责任的本质定义是犯罪人需要用生命、肉体、自由及名誉等承担犯罪恶害,恢复社会安定的刑罚份额。  相似文献   

14.
欧阳子在《(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含义》一文中,评价小说《游园惊梦》的主题是“人生如梦”,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多。而笔者认为小说主题是积极的,作者是在“如梦人生”这一消极外衣的掩盖下,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唐君毅的美学思想,不能不提及他的悲剧观,这是他美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君毅早期认为中国缺乏悲剧,但随着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对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探求,后期他则认为中国不乏悲剧,只是不同于西方的悲剧观。中国最高的悲剧意识即超悲剧意识,可被称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代表,也是最受欢迎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被俄罗斯人民骄傲地称为“俄罗斯音乐的明灯”。他的作品不计其数,《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巅峰之作,这首交响曲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恐怖、绝望与失败等情绪,也可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具体体现。柴科夫斯基一生所创作的作品都可以用一个“悲”字来形容,而《第六交响曲》则是其最高境界,文章具体阐释了该曲中“悲”的寓意。  相似文献   

17.
主要对老舍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下所形成的婚姻观进行了分析,在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老舍形成了既保守又叛逆的婚姻观。这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经历上,也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本文以其两部代表作品《离婚》和《四世同堂》为例解析其婚姻观。  相似文献   

18.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是谈论艺术的,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的思考进行对悲剧的哲学解释,或者借助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历来的西方学者在解读《悲剧的诞生》时也仅仅从哲学单一维度进行解读。因而,尼采的悲剧观与尼采的哲学观往往混同在一起而无法对尼采的悲剧观作真正的解读。针对以往西方学者解读尼采时存在的不足,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在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的同时,综合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他性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在运用“他者”视角进行解读的同时,又通过“他者”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非我”的特征现照,以进一步通过“他者”的确证来界定悲剧的自身特征,从而达到多视角、多维度对悲剧的自我确证的目的。总而言之,尼采的悲剧观是一种崭新的悲剧哲学,这种哲学全力弘扬生命本体特征,具有多元文化整合力。  相似文献   

19.
苏门人由分散交往到聚会京城,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政治理想与生活志趣,但他们对苏诗的评价却见仁见智,或褒其济世救民的淑世精神,或贬其诗艺粗疏率露,或重视其学术、器识而不看重其诗。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苏轼论诗作诗常不相符,开放的门派观,创新求变的风格不为时人所接受,以及苏门人彼此没有形成共同的学主张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0.
王一桃是香港文坛享有盛誉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坚定不移地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创作原则,且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把这一审美创作原则的精髓概括为"示人以真,导人以善,给人以美".他强调诗是真善美最完美的结晶,认为诗人笔下只有流露出生活的真,心灵的善,艺术的美,其诗才具有活生生的生命,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