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文化”本质上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生存、活动和交流的呈现方式。互联网使每个人都连接进一个“网阵”,每个个人的话语和行动,通过网络的放大,一传十、十传百,迅速引起远在天涯但同处网络的无数人的反应;反之,处于网络之中的每个个人,在不经意间也部深刻地受到网络中其他个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快狗,是一个基于web页面的即时交流软件。如果您拥有自己的主页,只要在主页上加上“快狗”的代码,就可以使用“快狗”观察到有哪些用户正在访问您的主页,并和他们进行即时交流。任何信息可以即时发送、即时回复。 并且,“快狗”还为每一位站长提供了“站长留言板”的功能。这样,可以使站长不再为访客不能留言而发愁了。更让人兴奋和独具特色的是,利用“快狗”不仅可以和当前本站的用户进行即时交流,还可以和所有使用了“快狗“的站长、斑竹方便地即时交流技术和网络宣传。另外,“快狗”还具有在线人数、网站热链宣传等功能。在与自己的访客交流、聊天的同时,也很方便地实现了向所有在线访客以及站长宣传自己的主页和作品的功能。“快狗”功能强大,界面美观,赶快立即体会吧! (“快狗”  相似文献   

3.
网络媒体又常常被称为“第四媒体”,是继传统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型媒体。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指出:“媒体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因此,可以说“网络媒体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交流、传播信息,目前特别是指借助于因特网交流、传播信息。”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对它进行不同的分类:(1)按照媒体的形式来看,它可以划分为网络报  相似文献   

4.
社交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场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问卷调查,对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人际交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交网络上的交流主要是一种熟人之间的浅层次交流,通过“好友”的批量生产,建构了一种平面化、符号化的聚合圈。  相似文献   

5.
曹斯 《青年记者》2017,(19):41-42
一个夏风沉醉的夜晚,我到暨南大学和“小鲜肉”们交流,谈到“网络爆款”,我问他们还用不用“蓝瘦、香菇~洪荒之力”这样的词汇.95后们的目光“扑闪扑闪”,又不约而同地摇摇头.看来,媒体融合时代,“抗时效”的作品是永远被需要的,它们能永葆青春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占琦 《青年记者》2020,(11):12-13
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网络社交时代,沟通从“线下”转至“线上”,人们大部分交流依靠网络进行,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网络社交成为日常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使个体屏蔽真实身份、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束缚,重塑自我“人设”,重构网络身份.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系统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子系统组成,本我是原始我,超我是道德我,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中介.网络社交中超我脱缰,本我外释,自我重构,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形成了虚拟人格.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关注现实,在网上表达对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的意见看法。网络交际过程中。网民运用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创造出大量便于网上交流使用、得到广大受众认可的词汇。称为网络词汇。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标题中使用“给力”一词,可以看做是网络词汇被主流媒体认可的标志。此后。各种网络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上。  相似文献   

8.
田勇 《网络传播》2005,(1):46-48
网上交流者使用匿名,相互不知道对方是谁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无所顾忌,给人们交流带来了不确定性。由于网民评论的爆发性、自发性、透明性,因此对网络评论“度”的把握就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常江 《青年记者》2020,(7):93-93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成为确保我国多个社会领域“正常”运转的中心平台,中国民众前所未有地拥有了一种全民性的网络生活。但由于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到来得如此突然,线下的社会沽动空间祓急剧压缩,线上“一夜之间”成为社会交流和互动的首要场所,我们也因此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一个东西的缺失,那就是网络社会的“规范”。  相似文献   

10.
张立彬  陈镭 《图书与情报》2007,(6):50-54,58
网络作品是指在互联网络上出现的作品,它为普通情报与学术史料的搜集、整理、交流与利用,提供了一个高速而便捷的平台,并成为当前文献史料工作一个新的“聚居地”。其中,网张作品的电子表述改善了史料的技术呈现;网络作品的虚拟色彩增强了史料的“史感磁场”;网络作品的开放性质扩大了史料的搜索空间;网络作品的交互特性拓展了史料的交流渠道;网络作品的个体属性更新了史料的表现形式。在新环境下,网络史料有“静态网络史料”与“动态网络史料”之分,而“动态网络史料”又有“显性动态”与“隐性动态”之分。网络作品的史料价值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实用功能,同时,它也从反方向推动了网络作品自身呈现形态的变化进展。  相似文献   

11.
“博客”(Blog)是继Email、BBS、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全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它是网民在网络上以日志形式发布个人心得并供人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或“网志”。撰写网志的Blogger也被翻译为“博客”。因此,博客作为名词分别代表网志和撰写网志的人,作为动词代表撰写网志的行为。相比之下,Email和IM是即时的个人电子通信方式,有很强的私人性质,BBS则有很强的公共性,是网民发表意见的公共空间。而“博客”(Blog)则是网络上的“私人会客厅”,将公共性和私人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随着网民的增加,博客的数量也大有发展。据凤凰卫…  相似文献   

12.
新概念辞典     
反媒介:网络作为媒介的根本特性是反媒介,即媒介自身的淡化。在网络中,网络这个媒介似乎是不存在了,人仿佛可以无屏障地直接同他人和现实世界直接交流。数字鸿沟: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在线新闻里,数字鸿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美国传播学教授曼纽尔·卡斯特表示,网络是“能够称得上具有结构的组织里最不具结构性的组织”。作为一种柔性组织,网络准入机制低,灵活性大,群体参与性高,主动性强,是信息发布与信息获取的新型组织。在各类信息互动与交流的网络传播当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作为网络化组织形态的微博,具有草根性与平民化的特点,成员间的网络社交与政治参与体现了其鲜明的社会性。网络人际传播中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在微博传播中扮演了组织者与领导者的角色。意见领袖可以称作是亚当斯(J.S. Adams)研究中的“组织界限沟通者”,它能协调与平衡组织与传播环境的信息交换,在社会传播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人际互动,同时给大众打通了政治参与的通道,使大众的舆情及意见得以充分表达,这极大地促进了民主进步和社会发展。本期“组织传播”栏目紧扣网络传播的时代背景,探讨信息交流过程中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作用与传播价值,以“意见领袖”、“微博公益”、“政务微博”、“网络政治参与”等热词为研究主题,刊载文章四篇,旨在和读者分享、探讨传媒新动态下的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多媒体终端的使用日益增多。在媒体融合方面,要实现“三位一体”的多媒体终端与电视的融合,就必须对其进行整合。网络的出现,实质上是一次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网络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种渗透和运用,极大地推动了信息传播的变革与创新,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下,电视媒体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步瓦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了传媒产业的变革。文章旨在打破传统的“大屏幕”思维,强化“多屏”的传播,并对新时代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刘迅  周皓 《青年记者》2017,(20):19-20
概念界定:舆论的偏向 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广泛应用,塑造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个体建构主体性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开始崛起,个体获得设置和影响议程的可能性”.①然而,网络匿名性减少了个体在现实交流中所负担的社会责任、群体压力以及伦理道德,在网络空间倾向于更大胆地表达与参与,使基于特定利益聚合起来的网络舆论容易发生功能“越轨”,超越正常舆论的功能与意义范畴.目前,学界对网络舆论的分类研究较少,尚未对网络恶性舆论提出明确的概念,很多学者以网络舆论替代网络恶性舆论.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交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核心概念之一就是“个人媒介”,它摒弃了传统“网络一人”的信息交流模式,依照“人一人”的对话框架,以用户为传播中心,使网民从被动的消费者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将个人化、分散化的个人媒介连接成一个交互化的、社会化的网络,因此网络社交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用户自主生产内容和互动共享.  相似文献   

17.
赵新春  冯琦 《新闻前哨》2013,(11):103-103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的信息交流、传播手段的普及,广播以“点到面”信息的传播形式正逐渐被打破。信息传播方式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可能、可以借助微信、论坛、博客等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随时随地传递自己所见所闻的“新闻”,成为“自媒体人”。  相似文献   

18.
缪链 《报刊之友》2012,(1):123-124
网络评论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逐渐繁荣,同时在“评论界”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发表评论、针砭时弊、相互交流的新宠。网络评论虽属虚拟平台,却对现实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因此对网络评论中存在的博弈关系进行探讨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人类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了“我”和“我们”的平衡,并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革中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类共同体.互联网群体传播环境中的虚拟社群成为新的人类共同体一网络共同体.网络共同体以强烈的情感和意识、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为基础,虚拟社群是人类社会交往史的一场革命,是一种人类社会交往实践中前所未有的新体验.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加入多个群体,体验并满足多种角色和身份认同,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提供共享空间,使用户可以自主地创建群组、圈子和社区来分享和交流,成为建构网络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网络用户参与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建立关系并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媒介能增强身份认同感,同时也带来变异.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语言技术化”运动中,网民们凭借强大创作力和创作热情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使之在共同体中大范围传播和使用,增强了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网络共同体通过移动互联平台组织更快速的行动,并为自身的权利发声,积极参与社会变革都依赖并助益于网络语言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在着眼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时 ,当加强其信息交流和环境营造的研究。基于网络特性和开放服务的观点 ,网络非正式交流中的“非稳定性信息资源”应在知识创新和信息服务领域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