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重的时刻     
周朔 《河南教育》2011,(2):26-27
针对文学理论概念多、理论性强、发展变化大以及具有抽象思辨性的特点,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理论教学要加强对文学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要对教材作出适当调整,顺应学生的接受水平;要联系中学语文教学实践,重点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理论界,童庆炳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是影响力最大的著作,在师范类院校的中文系被广泛使用。该书吸收了解放后文艺理论教材编写的经验,融合中西文论的研究成果,体系庞大,博采众长,体现了面向新世纪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新特点。对于该书中文学活动的性质和文学活动过程组成因素的编写问题,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文学理论教程》给文学活动进行性质定位时,是把文学活动放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范围中考察的,文学活动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但从文学活动的详细过程来看的话,文学活动中有不占少数的一部分过程属于物质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另外,在对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消费等因素进行阐述时,《文学理论教程》也有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和王先霈、孙文宪主编的《文学理论导引》作为不同年代的文学理论教材,反映了不同条件下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二者有一定的可比性。基于它们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教材在具体内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使教材在内容本身方面和学生接受方面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二者的比较中我们认为,文学理论教材既要扎根于自古而今的文学活动和现象的现实土壤中,又要有勇气吸纳多方的理论资源,实现兼收并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写文学概论的议题就一直是我国学界的一个学术热点。为何要重写?怎样重写?我们认为,文学概论作为原理性的著作其涵盖面理应包括文学活动的整体。而以往的文学理论教材绝大多数则将文学理论活动排除在了文学活动的范围之外,从而使理论体系存在缺陷,同时,也使理论体系丧失了现代性品格与实践性品格。所以,我们新编文学理论教材,应该将文学理论活动与文学实践活动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应该将文学理论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新编文学理论教材体系的完整性,才能确保自身体系的现代性、实践性品格。  相似文献   

5.
要想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真正魅力与其核心文化,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需要切实完善汉语言文学学习模式。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学学习模式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并且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对文学知识以及文学理论等的记忆,使学生可以巩固对文学知识以及文学理论的整体记忆,但对于审美教育的培养却没能贯彻落实。鉴于此,通过对课堂上采取的审美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6.
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西方接受美学为我们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其主要观点是:①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本的产生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结,而仅仅是文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7.
面对由于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的文学事实特征,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调适和转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清基本的理论发展线索,要给学生引出理论话题,注意密切联系实际的文学现象,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大文学"意识和表达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强调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人群的因材施教原则。  相似文献   

8.
新传媒时代的来临对文学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文学理论教学的合法性备受质疑。导致文学理论教学陷入困境的因素有三:陈旧的文学观念,与学生阅读经验相分离的教学内容,以及去人文化的教学手段。未来的文学理论教学必须做好三件事:重构文学观念,恢复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释力;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教学。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教学,应采用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不仅要引经据典,而且要大胆的引入大众文化热点问题作为实例;采用“情景模拟”、“对话”式审美体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各种文学活动的兴趣;合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强图像意识,更好的推进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建立一套适合于本校学生学习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当下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在于理论成为教学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而文学或文学性则被淹没。面对理论重负和文学缺失,不妨把文学理论教学建构成以"文学性"为中心的动态结构,即由教师、文本、学生和世界这四要素彼此关联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而只有通过文本阅读与批评相结合,才有可能发现隐藏在文本与世界、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呼应的"文学性",才有可能在各要素的彼此关联中保持结构的对话性、整体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