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次习作是让学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可以画所看到的实际景色,也可以画自己想象中的秋景;然后围绕画面表现的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为有效达成这一习作目标,首先应激发学生乐画、愿写的情趣;然后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尤其是对景物色彩的呈现与变化,为学生发现与积淀直观形  相似文献   

2.
感受秋天     
习作目标:1.能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2.按一定的顺序写,用上表达色彩的词语。能力强的同学尝试写三段或三段以上。习作内容: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并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  相似文献   

3.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并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  相似文献   

4.
秋天的色彩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并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  相似文献   

5.
我刚教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妙笔生花》时,让学生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大部分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也有部分学生习作中有不少错别字,影响阅读,甚至闹成笑话。  相似文献   

6.
秋色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并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三年级笔下生花1(北师大版)秋天到了,我所住的这座小城仍然郁郁葱葱,一片绿色,似乎不愿脱去那袭夏装。绿油油的桂花树上,怒放的桂花挂满枝头,有的呈米黄色,有的金灿灿的,一朵一朵拥挤成一簇,一簇一簇组合成一个大花球,美极了。而桂花释放出的一阵阵清香,更是令人神清气爽,让人心醉。每当我走在桂花树下,总会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尽情享受这沁人心脾的花香……往郊外走,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成熟的稻田里一派金黄,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上,农民伯伯正高兴地收割着稻…  相似文献   

7.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并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秋,悄悄地来了。你知道秋天有几种颜色吗?秋天五彩缤纷,美丽极了。公园里,盛开着白色的菊花。一阵风吹来,花掉在花盆里,仿佛天上落下的雪花。啊!秋天是白色的。农田里,小麦成熟了,农田都变成金黄色的了。啊!秋天是金黄色的。果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又红又大的石榴,高高地挂满了整棵树,像挂着无数个灯笼。鲜艳的色泽,诱人的香味,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啊!秋天是红色的。树林里,春天满树的绿色,如今已变成丰收季节的黄色。小树叶变黄了,枯萎了,风一吹,树上的叶子…  相似文献   

8.
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好一段内容具体的话,这是小学中年级“段”的写作训练重点。这一训练的内容,教材作了由浅入深的安排。一、根据课文提示的问题,把一段话写具体。教材中的一些习作练习,通过相互联系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事物,然后写一段具体、连贯的话。这是写好一段话的初步训练。如第五册“基训2”中的习作题,要求学生“观察一种植物,说说它叫什么;它的茎和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开花,花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说后用一  相似文献   

9.
《秋天》是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 ,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和勃勃生机。课文配有一幅生动有趣的插图。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 ,本课可以通过“看”、“读”、“说”、“写”进行教学设计。一、看———了解图意“看” ,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使学生弄懂图意。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看图 ,说说图上都有什么。再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指导学生观察图上的景物 ,说说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样子 ;燕子、小鱼、蚂蚁都在干什么。这样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有助于提高他们口头表…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分析 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观察作文是这一阶段习作训练的重要形式."画秋景--写秋色"是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一次观察习作活动.它与单元主题"色彩"紧密联系,旨在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丰富色彩,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习作让学生自己画一幅图画再来写作,使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柴向阳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习作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逐步使他们乐写。一味地让学生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反而会让学生日益畏惧写作。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例如,五上“习作3”要求学生,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如果学生没有亲眼观察,那又怎能将树叶写美、写真?写作前,我带学生走进秋天的树林捡树叶,然后又带了许多秋叶标本进课堂,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形状到颜色,从大小到叶脉。与此同时,我还制作了一棵树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叶的一生、树的一生,从叶子一年四季的变化中感悟人生,从树与叶的寿命对比中顿悟人生哲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立即在学生的习作本中出现,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习作中活灵活现,远远超出了“秋天的树叶”这个题目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陈凤玲 《辅导员》2009,(19):34-34
又是作文课,老一套,写秋天的景色。笔者照旧找来了多本参考资料,忙乎了半天。然后,随着铃声踏进教室,给学生做起了“习作提示”……接着开始“内容指导”。  相似文献   

14.
《秋天》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对应,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学习此文时,正值促秋时节,我先设计了“找秋天”的活动,让学生到野外去找秋天,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相似文献   

15.
一、在生活中感受美《秋天》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对应,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学习此文时,正值仲秋时节,我先设计了“找秋天”的活动,让学生到野外去找秋天,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回到教室后,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秋天的样子,然后让他们用手中的笔,把秋天的美丽景色呈现在白纸上,或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受。学生们看着、读着自己的作品,自然有说不出的喜悦。二、在诵读中体验美《秋天》一文,语言优美、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一句都能使学生产生美的遐想。学生通过感情朗读、配乐读,抒…  相似文献   

16.
我一直反对形式单一的课外作业。我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外作业应该富有色彩、充满情趣,尽可能让学生"我的作业我做主。"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形式多样化,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结合,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文中有一段话:"秋天的田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布置课外作业  相似文献   

17.
围绕“写秋天的一处景物”,我们同时编发这两篇教学设计文章。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觉和想象,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写我心。一篇教学的思路是:引导学生寻找秋天、欣赏秋天、感悟秋天、描写秋天;另一篇指导的方法是:找秋景、绘图再现秋景、说秋景、写秋景。教学的路子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能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操作性强,但愿读者从中能得到启发,引起思考。我们也欢迎广大教师、教研员能结合作文教学实践,多写这类指导思想明确、务实、操作性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课标要求习作应珍视个人独特感受。情感,是习作的灵魂。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自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习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教学设计借助思维导图及例文,形象建构习作框架,明晰“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融情于心”三融之法,让学生在已有写事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方法,更自然地用文字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9.
【习作内容】六年制语文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一》的习作看图作文。仔细观察图画,注意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图上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写一篇作文,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作文题目自定。写之前可以先列个提纲,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的作文要做到符合图画的意思,内容要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如果你有更喜欢的图画,也可以写你从那张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把你喜欢的图画介绍给大家。【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爱写乐写,表达真情实感。”看…  相似文献   

20.
1.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像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像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景,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景的内容写下来。这些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