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枫 《记者摇篮》2005,(2):19-19
以往经济报道,就是工作报道、成就报道,都是站在宣传者立场上报道,表达宣传者意图,宣传政府部门业绩,为报道对象树碑立传。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和老百姓不相干,结果是读者都不爱看。  相似文献   

2.
肖曜 《新闻前哨》2012,(12):23-23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激烈竞争,三峡日报作为党报和主流媒体,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特别是以典型报道为引领的主题报道的创新和突破,令同行刮目相看,令读者倍振精神.在竖起一座座精神丰碑的同时,为自己赢得了普遍的口碑!  相似文献   

3.
地方主流媒体如何才能将重大主题报道做得出新出彩?本文以泰州报业传媒集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为例,以期引发业界思考。泰州报业传媒集团按照"立足新时代,看待改革开放40年"和"站在全国看泰州、跳出泰州看全国"的思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贯穿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全过程,综合运用评论、访谈、专刊、图表、影像等方式方法,全面铺展改革开放历史画卷,切实提高改革开放40周年宣传的感染力、引导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成就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地贯穿于媒体日常报道中。多少年来,媒体虽对如何做好成就报道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报道程式化,落入俗套;工作性强,面孔生硬;就事论事,缺乏深度等文章仍时常见于报端,导致读者不爱看、不认可的现象多有发生。如何进一步破解这一难题,目前仍是各类媒体,尤其是各级党报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版致读者     
《新闻知识》自1984年7月创刊以来,曾进行过数次改版。在2011年开年之际,本刊再次进行改版,从开本到内容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也是我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2013,(1):1
伴随2013年的新年钟声,新闻界传递着一句温暖的话语:"改文风,树新风"。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登台亮相以来,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正在成为引领中国的新风尚。近日,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要求宣传  相似文献   

7.
著名记者穆青曾经说过:“要在读者心目中立起一个形象,报道也必须是形象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上需要有所突破,要善于把概念的表达诉诸充实具体的形象,使报道的内容可闻、可见、可触、可感。”但是,我们目前的一些经济类报道在“形象”上却不尽如人意。一些重大主题经济报道仍旧没有摆脱沿袭已久的呆板模式,有的作品与工作总结无异,有的简直就是一堆干巴的数字和概念,令读者望而生厌,难以卒读。生动鲜活、富有说服力、影响力的作品十分鲜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经济报道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致读者     
各位读者朋友: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值此喜庆时刻,《记者观察》开辟了喜迎建国六十年栏目,该栏目将全方位展示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企事  相似文献   

9.
摄影报道中专题摄影报道增多,是我国新闻界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的一种新现象。  相似文献   

10.
《军事记者》2012,(1):59-59
黄保才在2011年第7期《新闻实践》中撰文道,面对重大主题报道.一些媒体仅满足于“图解式”“脸谱化”的简单机械报道方式.以致报道开掘不深、立意不高,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主题先行。重大主题报道应突出主题,但并不等于“主题先行”。那种以“成就报道”来代替“建设性”报道的做法.既不符合当地实际,也可能将新闻亮点湮没在“假大空”报道里了.  相似文献   

11.
《新闻导刊》2006,(2):56-56
深圳市委宣传部近日提出要形成“大阅评”格局,即除了对本市媒体进行阅评外,还要及时掌握中央、省、各地媒体以及香港主要媒体对深圳的报道动态:除了新闻阅评外,还要对媒体的理论版、文艺、体育报道,以及广告导向等进行全方位阅评。对主要广播、电视节日进行全天候监督;对媒体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宣传报道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反馈。同时提出。要建立阅评案例制度,对重大报道成功或失误的策划进行案例分析。并及时通报有关新闻单位,同时为新闻通气会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2.
致读者     
《新闻与写作》2007,(7):1-1
亲爱的读者,当你打开这一期刊物时,你一定会睁大惊奇的眼睛:“栏目怎么变了?”聪明的读者,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几年不到一个城市  相似文献   

13.
当前,晚报、都市报已经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开始追求主流影响力,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无疑是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措施。近年来,《牛城晚报》一直致力于将重大主题报道民生化,作为提升主流影响力的着力点,形成了增强体验、注重现场、关注民生的重大主题报道风格。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后,精简会议活动和改进新闻报道势在必然。会议新闻应该如何保持与这场变革的同频共振,成为新闻界尤其是时政记者不得考虑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要从站位、选材、语言等多方面去探讨、探索。着力改进会议报道。  相似文献   

15.
钟仕安 《新闻前哨》2005,(11):46-46
高校新闻界常常有人抱怨,我们的校报看的人不多,很多人不珍惜它。随处可见有人把校报当作他用甚至当废纸扔进纸篓。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报的可读性不强。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高校报人迫切需要学一点读者心理学、新闻心理学。要了解读者心理,研究读者心理,只有如此,才能把校报办到读者心里,拨动读者的心弦。如是,读者自然会爱护校报,珍惜校报。  相似文献   

16.
汪长纬 《新闻记者》2004,(11):37-37
前些日子,广东省军区司令员请辞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被一些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高风亮节”“求真务实”等溢美之词都往这位司令员头上堆,许多人甚至“很感动”。其实,这是一次因工作变动而必须产生的正常请辞,既不值得报道,也不需要溢美,更不必“感动”。原因就在于,这位司令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有效地采写,在新闻界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新闻题材的把握和采写,新闻名家们却都有着大体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进行周密的策划而后寻求一个最佳的(甚至是独家的)切入角度,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做独具个性的深入报道和解读,从而使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从不同角度闪射出不同的绚丽色彩,为读者全面深刻理解这一事件留下历史性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甘小松 《新闻记者》2003,(12):57-58
找准读者定位 一般而言,财经新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经济政策,一类是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行业的专门业务,还有一类就是社会经济生活。应该说,这三类新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作为编采人员,要想知道读者青睐哪类财经新闻,必须做一番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都市报都是靠社会新闻打天下,不太注重对重大题材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报道的策划,报纸给人没“重量”、缺乏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感觉。作为青岛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半岛都市报要不要秉持一种不同于其他都市报的社会责任感?答案是肯定的。半岛都市报以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见证大时代——改革开放30周年回眸”为契机,尝试突破既定模式,改革创新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使“历史事件”成了报纸的亮点,  相似文献   

20.
彭洁 《新闻前哨》2003,(11):25-25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党报如何增强生命力和亲和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党报要在不断竞争中赢得市场,除了要不断提高办报质量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要让党报成为广大读者的朋友。由此,应把握如下几个环节: 一、要珍惜读者对党报的信任和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