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宁 《青海师专学报》2011,(4):27-29,86
现行学校德育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知性德育模式的盛行。改善此境况的有力途径是实现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德育理念的转化、德育形式的转化与德育内容的转化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是一个到处充斥着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世纪,一切以“有用”为重要尺度,技术性、工具性知识成为教育中心。而道德教育的一个失误就在于使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成为纯知识的教育。忽略了道德主体的个体感受和内在需求,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  相似文献   

3.
生活德育所猛烈批判的知性德育是且只能是实然的知性德育,而非本然的知性德育。道德有两种形态,相应地,道德教育也包括品德教育(或道德规范教育)和知性德育两种,后者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是德育家的理想追求。当代西方的知性德育偏重于形式与能力,忽视了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等实质内容。只有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最有可能获得科学的道德知识、道德真理。知性德育的直接目的不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是培养真正"懂道德的人"。当前,我国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行分离"现象在于其"知"非"真知"。真正"懂道德的人"必然会经常作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试论道德知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道德教育的提出虽然有助于走出传统道德教育重知轻行的误区,但如果过于强调生活、实践就有可能使道德教育走向另一极端,忽视基本道德知识的传授。由此提出道德知性教育概念及其特点,并就该如何进行道德知性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可以扼要表述为:通过具体的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具体说来,生活德育就是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它是相对于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习得来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知性德育而出现与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生活德育论在我国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原因,它对知性德育目标理想化和德育内容教条化进行了长期的批判.生活德育论的提出,对重建道德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未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但生活德育论也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论的作用,辩证统一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准确把握它...  相似文献   

9.
生活德育论对重建道德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未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如概念界定不清晰、德育知识传递不如知性德育以及在德育实践中面临诸多困境等.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作用,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将二者从德育目标的点、德育内容的线以及德育过程的面进行融合...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的理论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12.
知识道德和生活道德这两种分属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道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生活道德是基础,是知识道德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同样,生活德育也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部分。当前学校德育与生活脱离,表现为德育的知识化、学科化、理想化、功利化。从本质上看,德育与生活是有机统一的,倡导生活德育是德育改革和创新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是一种原初的道德教育影响的选择与组织形式。基于知识论视角,生活德育课程原型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人出发,尊重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生命,尊重个体在“遭遇性生活”为典型的个性生活中的道德领悟,使个体道德知识成为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道德叙事日益达成个体对生活的道德觉解,促进个体道德知识的解放,践行一种道德生活的道德教育基本实践形态。从知识论的角度审视生活德育课程原型,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活德育的理解与实践认知。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5.
论德育回归生活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社会历史与个人成长历程的审视启迪我们,德育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必需。而目前的德育实践是一种丢弃了生活精神的知性德育、科学德育,致使学校德育陷入困境。回归生活的德育是整体性、体验性、终身性、开放性的实践性德育,它不仅是当前学校德育摆脱困境的出路所在,更代表了德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特殊教育学校可通过建立健全机制、引进社会有利资源、多渠道展示学生风采等方式,实现德育活动的常态化、社会化、生活化,从而不断提升德育管理实效,帮助残疾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体验、感悟,实现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7.
德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对他的德育思想进行过一些较为宏观的研究。本文则试图通过文献分析,基于他的生活教育论,探讨他思想体系中两个重要概念"知识""生活"及其与"德育"的关系,以分析、描绘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德育的源泉与目的;知识是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期待对今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探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低碳教育之所以可以并且应当着眼生活,是因为德育的轨迹是在生活中体现。将低碳教育融入生活,成为大学生自然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生活的吃、穿、住、用、行过程中了解低碳知识、增长低碳意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体验中,感受到低碳生活的快乐与自信;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出低碳生活的情感、审美、价值观和素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所回归的应是学生真实而非虚妄的道德生活。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没有真正实现“回归生活”,就在于它没有回归真正的生活——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确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致的是真情的道德体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根基,选择并运用真确的道德事件,以诱发学生切己的道德价值冲突,唤起其真情实意的道德需要与情感。  相似文献   

20.
在浅究科尔伯格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引导学生正确道德判断、实际践行和学生内省三个渐进途径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