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历史结构指环境保护法律的时间结构,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由零散向系统化演进,其逻辑结构指组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标准之间的领属、联系、补充、协调、制约关系。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历史逻辑结构决定了其适应性和规范性功能。研究环境保护法的整体结构功能,对于完善和实施环境保护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和社会经验,对其施加影响,以便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中国的发展和法制建设齐头并进,当一个社会的经济依靠法律的规范而运行时,这个社会所培养的管理类人才就不仅要精通各种管理知识,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律素质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法律素质的内涵法律素质,是指公民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法律知识、法律心理、法律道德和法律能力的总和。法律知识的多寡是衡量法律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它由法律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构成。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而言,就是要求不仅要熟悉法律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更要掌  相似文献   

3.
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义最初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价值被追求,后来在分化的社会中获得各种表征,由此思想史中出现了对正义的各种呼唤: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和综合的正义。在现代社会的正义舞台上,法律正义是前台的主角,道德正义是后台的导演。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可以被总括为道德正义先于、大于和高于法律正义。具体说来,道德正义为法律正义奠定基础,规定范围,和提供标准,而法律正义使道德正义获得部分的保障,得以具体的实施,和立足现实的土壤;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在历史的和理论的次序、逻辑外延、理论地位、实现方式等方面皆有差异,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实际上的不一致甚至冲突。逐渐弥合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之间的裂缝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理想,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实现这一理想的两条相辅相成的途径。但是法律的道德化应避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之泛滥,而道德的法律化应防杜不合时宜的禁欲主义和专制主义之泛起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失控权力为缘起。提出了法律和权力两种社会控制力量的合理配置问题。法律有其利弊,权力有其长短.决定了两者都是社会控制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考查社会发展变化。本文提出了权力与社会文明程度、法律和权力的变量关系。并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不能盲目无限的限制权力。另外,本文根据社会调控目标,提出了判断法律和权力配置是否合理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5.
埃里克森认为,法律仅指由政府发布的组织规则;相对于法律,其它规则如个人伦理、合约、社会规范和非政府组织规范等都称为非正式规范.作者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有了法律,法律之外的社会规范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深刻地检验着法律.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法律日益增多,同时,社会规范也广泛存在,形成不同层次的"无需法律的秩序".法律与社会规范都能起到维护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功能,但是二者具备自身优势的同时又都有其局限性,文中关注法律与社会规范在我国社会运作中互动和协调的深层动因,力求在达到平衡的基础上促进二者各自社会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设立保税港区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扩大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转口贸易是国务院确定的保税港区五大功能之一.保税港区从事转口贸易有着政策和法律的优势,但仍面临着各种挑战.为了促进保税港区转口贸易的发展,应该从法律上做三项工作:将保税港视为"境外港口";明确租税标准;进行综合立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法律程序的正当性问题。各种程序理论都提出了自己的判断法律程序是否正当的标准,但是,这些判断标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应该根据法律程序的各个组成要素来判断法律程序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重新界定法律解释的概念,并从法律解释与解释法律、法律解释与立法解释、法律解释与法律漏洞补充、法律解释学与法律诠释学等四个维度将法律解释与相关术语加以比较.针对法律解释标准问题,指出法律解释存在的困惑,提出解决这一困惑的三个标准.基于对我国法律解释体系的认真分析反思,在明确法律解释的目的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重构我国法律解释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日本法制史是一部法律移植的历史,外来化是贯穿整个日本法律历史的主线.通过法律移植的三阶段可找到日本法文化形成的一条基本脉络,这即是它的双重结构.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证明,任何一种活力的文明都必须与异质文化不断沟通与融合.  相似文献   

10.
法律思维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明区别于已往文明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法治原则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并成为一条不证自明的文化公理。实行法治原则,意味着在处理涉法性社会争议时必须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和做出决定。中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关键要看法律思维方式能否深入人心。否则,即使国家制定了各种法律制度,人们懂得各种法律知识,但如果人们仍是按照道德的、政治的或其他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理解法律制度,解决法律问题,法治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基石这样的理念已被法治社会的建设者们所接受,并向着这一方向做着各种努力.因此,法治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更离不开社会主体对法律神圣的终极信仰.法学教育最根本、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培养法律人的法律信仰.然而,中国的法学教育却面临着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危机.所以,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遵循认识规律,从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是由若干个部门法组成的,每个部门法又是由若干法条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这些枯燥的法条索然无味,那么法律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 我认为法律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伦理的关系是市民社会秩序的根本性的结构问题.法律与伦理都是社会规范,它们明确分担着自己的调整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不可或缺.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张力两端,法律与伦理又相互矛盾且无法均衡.在社会发展具体阶段,往往会出现需要对社会发展张力一端进行限制而对另一端进行激励的情况.然而当某一端的价值增至极限,就又会衍生出负价值,而且其价值越大,负价值也越大,对此最终的价值判断标准只能是看其是否从总体上有损人类的美好生活.法律与伦理在相互拉拽的过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与协调且带着某种负作用向前发展,是两者关系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一、法律观念、法律观点和法律意识这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三个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观念、法律观点和法律意识都是有阶级的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和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各阶级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15.
循环型社会法律保障体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循环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为逻辑起点,阐释了建立循环型社会法律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循环型社会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以日本、德国的法律保障体系为参照点,通过梳理两个国家法律保障体系的历史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相关法律体系的构想,试图构建由一个三个层次法律框架以及具有独立法律体系功能系统组成的逻辑自洽的循环型社会法律保障体系,以期促进循环型社会在我国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翻译尤为重要。纵观各种影响因素,文化语境对翻译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法律文本翻译领域。本文拟通过对一系列司法实践中法律文本翻译的研究,探寻文化语境在法律英语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今后合理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一条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翻译日文法律论著必须遵循"忠实"、"通顺"和使用"法言法语"这三条标准。"忠实"要求准确传达原文内容,是法律翻译的根本和前提。"通顺"是字句要顺、明白、流畅,使译文更加完美。而"法言法语"要求使用法律专业用语,是法律翻译的"点晴"之处。从事法律翻译,除了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有较好的日语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8.
《河北自学考试》2007,(7):40-42
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法律的作用可以分为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的社会作用的是[]A.指引作用B.教育作用C.预测作用D.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2.甲公司购买了乙公司10台电脑。在这一买卖法律关系中,电脑属于[]A.法律事实B.法律关系的主体C.法律关系的客体D.法律关系的内容3.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共同点在于[]A.二者都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B.二者都由国家强制…  相似文献   

19.
法律基础课作为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的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主要任务是通过传授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使他们具备与其专业素质相适应的法律知识,适应法治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近三年中我讲授了部分本科生与专科生的法律基础课,在对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希冀与同仁共同探讨。首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法律基础是一门与实践联系很紧密的学科,也许每个教法律基础的教师都遇到过学生把自己身边的案例拿来问的情况,这说明在法律基础课中…  相似文献   

20.
公民法律观念的更新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关键。首先,只有更新公民法律观念才能为法律制度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公民法律观念的更新可以为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舆论监督;第三,公民法律观念的更新将为加强制度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更新公民法律观念,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明确生态主义价值观,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其次,培养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思维方式,使公民自觉以大自然家庭中一员而不是自然界征服者、统治者的身份思考、创制和适用法律;第三,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心理,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内化成公民自身的道德义务,完成两型社会从法律制度到法律秩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