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外国读者想了解中国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然而,中国出版业要想"走出去"依然面临着种种挑战,如何创新"走出去"出版模式,拓展传输渠道,提高书籍质量,在时代背景下加大出版"走出去"工作,提高中国文化国际知名度,加强中国国家话语权,这是目前出版业亟需解决的议题。  相似文献   

2.
从总体上看,中国出版"走出去"已经跨越了国家号召、行业推动的第一个阶段,逐渐踏入企业主动"走出去",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内容和形式、方法与渠道的第二个阶段。如何尽快转变思路,创新模式,拓宽渠道,提升水平和层次,在新形势下深入推动出版"走出去"工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成为当前出版业"走出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杨琪 《出版广角》2012,(4):79-80
随着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的繁荣发展,出版业"走出去"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参加国际书展、投资战略合作、举行签约仪式、大搞产品发布……但是,眼花缭乱的宣传背后,脚踏实地地打造出真正有分量的"走出去"精品却很少。是什么在影响中国出版物"走出去"?究其原因,我认为集中在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4.
回眸2012年的中国出版业,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无疑是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今年年初,新闻出版总署颁布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旨在加快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步伐,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作为新闻出版业重头戏的学术出版应该如何落实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年末的答案是令人满意的。8月底举行的第1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当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国际著名的爱思维尔出版集团正式  相似文献   

5.
十大新政     
《传媒》2013,(1):10-17
一、《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 2012年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全面梳理了"走出去"已有的扶持政策并颁布了新的政策.这是我国第一次围绕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出台专门文件. 《意见》提出"走出去"的具体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版权输出数量突破7000项,引进与输出比例降至2∶1,力争持平;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金额突破10亿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实物出口数量突破1150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突破4200万美元;印刷服务出口规模总量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力争到"十二五"末,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新闻出版企业海外投资额显著增长;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实力雄厚、有国际竞争力的"走出去"龙头企业;培养一批外向型高层次的新闻出版专业人才;"走出去"国际布局基本完成;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6.
当前,出版业的"走出去"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而科技出版作为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社科类出版物相比,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小,限制更少,所以更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出版物为线索,分析新疆出版物"走出去"的现状及社会意义,指出新疆出版物在"走出去"过程中的不足,并就新疆出版物如何顺利"走出去"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准确定位策划、提高出版质量、开发渠道等加快新疆出版物国际化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新疆新闻出版》2012,(1):14-17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及《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切实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新闻出版强国建设,现就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9.
我国出版走出去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明显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尤以中国出版理念和机制的被了解和接受度、出版内容走出去的可理解和被认同性、走出去海外主流营销渠道的欠缺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不足等方面,导致中国出版走出去在国际出版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够。而要解决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上述问题,加强话语权构建、提升我国出版的国际地位是有效策略和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个新闻出版强国,应当具有国际出版市场相当的拓展和传播能力。因而,提高出版"走出去"水平,成为国家"十二五"新闻出版业发展规划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十二五"新闻出版业发展规划关于出版"走出去"的安排,认真总结吸收了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的国际化操作策略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计划实施以来,已积累不少经验教训。提高期刊内容质量和建立国际出版渠道是我国学术期刊能够"走出去"、面向世界的基本要求。在提高内容质量方面应更侧重于让期刊内容与国际接轨,即增加国际稿源数量和提高内容的国际化水准。另外,从如何争取国际订户、如何加入国际数据库、如何"借用"渠道、如何自建网络平台等方面探讨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渠道开拓策略,希望为我国学术期刊更好地"走出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一大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给新闻出版走出去带来了新机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实时地提出了"丝路书香工程"走出去战略,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划定了新的产业国际布局。如何在海外实施本土化战略、拓展海外投资布局,是目前我国出版业面临的新问题。本文以调查土耳其图书市场,分析探讨了我国新闻出版企业进入土耳其图书市场的战略模式,为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本土化开扩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的出版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担负着经济竞争与文化交流的双重任务,当前我国版权贸易的现状是版权引进数量多、版权出口数量少,为改变这一现状,中国出版业正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而编辑的国际化选题思维,是中国出版业能否成功"走出去"的重要环节。在新的形势下,编辑的选题思维也要"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冉然 《传媒》2012,(4):21-23
正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首次提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目标和政策。2012年1月9日,总署出台了年度"1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对"走出去"进行全方位布局。基于国家层面的政策与导向,在推进落实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一批国内  相似文献   

15.
张金 《出版广角》2012,(9):47-49
正不论从市场发展角度,还是从政府推动角度,我国的数字出版"走出去"都恰逢其时。出版社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让优秀内容以"数字出版"的形式"走出去"。出版业"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是出版者的一项神圣责任。近年来,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一大批图书走出国门,深受海外读者的喜欢,扭转了版权交易的逆差局面,传播了中华文化。不过,纸质图书只是出版的一种方式,数字媒体出版物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的文化产品走入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形式。  相似文献   

16.
路小静 《出版科学》2008,16(2):46-49
近年,在政府和出版企业共同努力下,我国出版物"走出去"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议出版企业更新观念,加大外向型图书开发和国际合作出版及中文版图书的翻译力度,大力培养国际人才,以使我国出版物能真正"走出去""走进去"。  相似文献   

17.
承载和体现文化的各种形式的出版物是海外读者了解我国文化的渠道之一,出版物直接出口、输出版权、国际合作出版和建立海外出版机构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四条可选路径.鉴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走出去”对我国出版机构的重大战略意义,选择最适合路径来解决问题或促进发展成为了我国出版机构所需要进行的决策.  相似文献   

18.
何奎 《出版广角》2011,(9):15-18
只有加快出版内容的国际化进程,才能够彻底扭转多年来出版物出口逆差的不利情况,真正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只有加快出版质量监管的国际化进程,才能够建立不同所有制经济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适应国际出版经济竞争的需要,壮大我国出版业在国际整体出版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加入WTO前的一段时间直至目前,有关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如何"走出去",一直是业内议论、关注的话题.有关领导在讲话中希望出版业"走出去";业者也在探讨如何"走出去";有的在收集情况作"走出去"的筹划;个别更进一步者已进行了准备性投资,形象的说法就是拿部分资金去试探,业者站在国门边观望、等待,一挨合适机会出现,即可迈步跨出国门--走出去.大家所期望的、所关心的,是希望我国出版业能够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到大海中游泳、锻炼,是希望我国出版业能够在新世纪进一步向世界弘杨中华文化,是希望我国的出版业更加强盛,立足于世界出版强手之巅.  相似文献   

20.
张洪波 《出版广角》2014,(15):28-29
正通过"走出去",不但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还大大增强了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提升和国家扶植奖励"走出去"政策的出台,中国出版"走出去"硕果累累。通过"走出去",不但展示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