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交往主体的人性假设首先是将日常社会的人性假设——“政治人”、“经济人”带入了网络社会,“政治人”意即网民的行为经常体现出“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已有千百年的人性假设,“经济人”意即网民的行为表现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一近代的人性假设;由于网络社会交往的特点,网民一般以爱好、情趣等精神属性选择交往对象,因此,网民都表现出“情感人”的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氛围”是指人与人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网络写作的写作氛围,就是指网民在网络写作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网络情境的作用下,在网民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包括了网民的个人文化素质、心境、精神体  相似文献   

3.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民养成了一边欣赏网络文艺一边集体评论的习惯,文艺消费总是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中国传统文论的“诗可以群”可有效阐发当下网民文艺评论的多方面特征,比如文艺评论的交往功能、趣缘化、分众化现象及其集体创作属性。通过“诗”(文艺)实现“群”(交往)的作用,这构成了中国的固有传统。针对性地改变文艺观念,从审美性走向交往性,将交往媒介视为文艺活动的要素,构建公共性文艺交往平台,以实现社交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中国传统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交往产生继而丰富和发展的,提高网民网络文化的适应能力,反过来对网络交往又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且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等特征,使得网民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空间距离感也逐渐缩小,与此同时而产生的则是不同个性、不同文化背景的碰撞,而如何适应这种网络文化碰撞、摩擦,对文化进行了解则是进一步解决这些矛盾的首要措施,而适应的关键又与网络文化适应能力有着莫大的关联。从网络交往与网络文化出发,提出了培养网民网络文化适应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大学生上网人数日趋增多.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上网群体在全体网民中占21%,大学生成为网民的重要主体.与此同时,大学生网络交往迅速发展,QQ聊天、网络交友、电子邮件等网络交往手段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时尚,成为与传统的人际交往截然不同的高科技的交往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姜葵 《考试周刊》2011,(60):26-27
21世纪,人类跨入了多媒体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渗透到人们生存的每个角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交际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随着“网民”群体阵容的不断扩大,网络微博评论写作文体随之兴起,为网民提供了丰富的自由的信息化网络空间,同时也为决策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意见反馈。网络微博评论随着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将一天天地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要求网民要有道德操守、要有文明礼仪。能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交往讲礼仪,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8.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关于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论,但在网络交往中这一假说明显地表现出其局限性。言说不仅不甘“沉默”,反而说得大声,说得激烈。这主要是由网民的“亚大众”特征及网络交流中的匿名性,网络平台所营的民主氛围等特点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个体的属性,情感表达是个体交往方式之一。网络集群是网民的一种行为方式,也为网民提供了情感释放的平台。集群后网民情感表达,主要存在"重构利益、建构场景、传递态度、引发共鸣"等方面的指向,在策略上主要是对"网民身份、媒介平台、表达方式、传播符号"等方面的利用,进而达成"推进身份共意、形成凝合力量、建构交往桥梁、助力网络动员、助力舆情抗争、建构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影响。把握住集群舆情中的网民情感,有助于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和有效处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民因其“大学生”的特殊身份而备受全社会的关注。随着大学生网民数量的与日俱增,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载体也由传统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扩展到了网络。网络在为大学生情感社会化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频频引发大学生网络情感社会化过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网络是当今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给网民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使网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并伴随一系列消极影响,培育和重塑网民价值观尤为迫切.文章详细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以及网络对我国网民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网站要科学“办网”、网民要文明“上网”、文化文艺工作者要精心“织网”、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要善于“用网”、网络管理部门要依法“管网”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论网络交往行为的戏剧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网民队伍的日益扩大,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人们借助于互联网进行的交往活动也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交往行为。网络交往行为——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高效的交往方式和传播媒介,正在并将继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越来越呈现出戏剧行为的特点,同时这种戏剧化网络交往行为对于人的道德实体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已进入我们的生活。今天我就和同学们聊聊“网络词语”。什么叫“网络词语”呢?简单地说,“网络词语”就是指网民们在网上聊天、留言时经常使用的一些“新词语”。网络词语中有一特殊的群体——字母。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用字母来表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体会到信息共享的优势与便捷,逐渐参与到网络互动中,网络不仅为集群行为提供了新的生存形式,也使得集群行为的内涵发生了极大变化,对社会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深远影响。网络又有着匿名性、隐蔽性、广泛性以及难控性的特点,随着网民人数的扩大,网络集群行为发生的更加普遍。对近几年国内就网络集群行为及其形成机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展示了国外内有关网络集群行为的研究现状,建立了"没有网络热点时网民的自发行为"和"出现网络热点时网民的聚集行为"两个模型,并通过案例印证了网络聚集行为和现实聚集行为的要素共通性。  相似文献   

15.
“被网络红人”现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网民“寻求魅惑”心理在网络人物炒作中的作用出发,“被网络红人”强调的是没有网络推手的推动、网民心理在推动该现象产生时的作用,其炒作对象处于被动状态,实质上该现象是网民虚拟世界狂欢的一种表现,是网民求新求异心理的集体行动的结果。因为网民的媒介素养不高,“被网络红人”质量参差,由此也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春季发生了三个网络事件——“张殊凡事件”、“艳照门事件”、“西媒辱华事件”。在此三个事件当中,网民以强有力的群体行为推动了事件的发展,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同时也将如何规范网民群体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进入“泛网络化”生存时代,网络成为舆论发酵和传播的主阵地,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容易在群体意志裹挟下陷入集体盲思,引发情绪宣泄、圈层对抗、无脑跟风甚至演化成线下运动,危及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剖析青年群体极化的网络样态、生成逻辑及其造成的深刻影响,通过扭转舆论引导“沉默螺旋”,破除舆论引导“意见壁垒”,培植理性交往“同心场域”,提升青年网民“媒介素养”,发挥教育引领“蝴蝶效应”,激活防范群体极化的“青年自觉”以优化引导进路。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重要的监督形式,发挥着其特有的监督功能。但网络舆论监督仍存在着网络普及率低、网民结构失衡、网络信息存在“虚假性”和“商业性”、部分领导干部排斥网络舆论监督等问题,文章分析了具体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在信息交流更加快捷,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互动更加频繁的背景下,"网民"这一新的群体应运而生,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信息,靠文字传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网民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强烈共鸣引发了一种重要网络文化现象,即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大面积传播。所谓"言为心声",网络流行语作为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反映了网民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体现了他们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对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理论维度分析和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量表.检验其信度与效度。方法采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4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并对结果进行因素分析.两个月后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其中的102名大一、大三学生进行重测。结果(1)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水平主要包括“交往/寻求帮助”、“网络优越感”、“学习/获取信息”、“分离/回避现实”、“消遣/娱乐”、“好奇/追求时尚”等六个维度。(2)通过信、效度检验,发现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量表的理论维度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信度,达到心理测量学的相关要求。结论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量表各维度能较好地测量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动机,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