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说明:本练习设计采用多层次、题组型,注重“点”与“面”的联系,使学生弄清“相遇问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掌握解题规律,培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相遇问题是匀速运动中的一种,也叫做行程问题,题里反映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运动带有方向性,从而使数量关系变复杂了,产生了不同的计算问题,根据数量有已知和未知的不同,又分为求路程、求相遇时间和求速度3种情况。“求路程”这节内容是求相遇时间、求速度的基础,也是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的基础。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节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3.能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求相遇时间的行程应用题。…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4页例3。 教材与学情分析 行程问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教材从达部分开始,将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本节课以“相遇求路程”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应用量的对应关系设计题组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速度和×相遇时间=两地路程。其中,速度和包括甲速度和乙速度。在这四个量中,已知三个量,便可求出另一个未知量。由此可以设计下列题组。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0公里,乙车每小时行40公里,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公里?  相似文献   

5.
“相遇续行”的应用题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题型,本文先给出两个结论: 命题1 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走t_1小时,乙走t_2小时两人相遇,相遇后,两人各以原速继续前进,甲再走t_1~′小时到达B地,乙再走t_2~′小时到达A地。则有t_1t_2=t_1~′t_2~′。  相似文献   

6.
“相遇问题”系列复习题刘天彬在小学毕业班数学转入复习阶段之际,我按系统论的观点,力求把小学阶段所学的整数、分数、比和比例等应用题知识得到沟通,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特编写了“相遇问题”的系列复习题,供我区小学毕业班的师...  相似文献   

7.
正"问题家长"必然存在。作为一名教师,遇到了问题家长,应该怎么做?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们:"问题家长"不是"问题学生"的家长,而是"问题"在己身的家长。基于此,与这样的家长打交道,切记不要拿学生说事儿。与带有"问题"的家长沟通,在考虑对方家长身份的前提下,要仔细区分"问题",分别认真对待。若家长只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产生了焦虑,或在与学校、教师互动中形成了误会而护子心切以致着急、冲动,进而出言不逊,大可冷静对待,绝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节制,就是讲理性。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讲理就是讲感情,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关心孩子就当为孩子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相遇问题”教学体会黟县碧山中心小学卢永良《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急,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  相似文献   

9.
相遇问题是小学阶段重点学习的典型应用题之一。在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三组练习题。 (一)基本训练,掌握数量关系相遇问题中,必须使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弄懂题中出现的一些术语(如相向而行、相遇、速度和等)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应用题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下面谈谈教学相遇问题的体会。一、揭示相遇问题的特点,扫除解题障碍。  相似文献   

11.
使用教材: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0页例1。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弄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量之间的关系,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掌握“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有关的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答:(1)小华每分走50米,2分走多少米?(2)小英2分走100米,平均每分走多少米?  相似文献   

12.
“约分”的教学,是在分数基本性质、数的整除特征、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约分的关键,在于熟练地确定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但是,这往往是学生很难掌握的地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可设计以下先观察,后约分的一组练习题。  相似文献   

13.
一、练习十二的编排意图练习十二是在学生学习了用综合算式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基础上,用综合算式解答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而编排的。练习十二共18道题。第1~6题配合例1的教学,其中第4~6题是巩固加深题,意在防止学生机械地模仿例题的解法,提高分析能力。第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实施以来,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所不同,那么我们该怎样把握教材,定位教学呢?这就是一个“得法”的问题。笔者针对《相遇》这节课,查阅了相关资料,获得了一些收获,想以此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教学定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16.
【导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导学思路】1 单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与反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因运动速度、方向、起始地点和时间不尽相同 ,可能导致不同结果 ,而使原本简单的“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复杂化。然而 ,它们间的本质关系却是一致的。据此 ,只要运用动画或学具、教具的操作演示 ,或加强看图回答问题、提问题的基本训练 ,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两个物体运动方向、速度、起始地点和时间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 ,及它们与结果的关系 ,就可实现学习的创新和高效。2 行程问题与工程问…  相似文献   

17.
18.
大家都知道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使他在全世界家喻户晓。其实牛顿对数学学  相似文献   

19.
岳阳市九华山学校叶新岳老师执教“相遇问题”时,在课的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下面的“一题多变”教学片断: 教师示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答案:甲乙两人从两地对面走来,甲每分钟走52米,乙每分钟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①1000米 ②2000米③无法解]  相似文献   

20.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中较复杂的应用题.为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这种题目的解法,可设计一节准备课.教法如下:一、增强感性认识"相遇问题"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名词术语.在准备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表演、观察,增强他们的感性知识,从中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可叫两名步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