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淳 《教育探索》2020,(4):32-38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将是各国抢占关键发展资源、主导全球治理话语权体系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保证此类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则更为重要。基于CIPO模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应从资源投入、目标确定、产出监控、结果提升、影响塑造等五大层面入手,积极探索构建基于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国际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体系,发挥好国际化工作的关键驱动力效应,为"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发展议题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2.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不但关系到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质量,也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更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它是社会对培养合格职业人的迫切要求,也是学校亟待培养合格职业人的客观要求,更是大学生迫切希望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内在需求,抓住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四个"关切点",探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路径的"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合格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连大学学报》2020,(2):117-121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牢固掌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权,构筑科学高效的话语体系是高校始终面临的重要课题。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改进话语表达机制,通过"抓话题"这一全新方法,以全面培养为出发点、分层培养为创新点、精准实施为着力点,构建话题多元化参与平台、打造话题立体化学习模式、丰富话题个性化选择途径,以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帮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四个自信"、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及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4.
网络为大学生话语权的释放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伴随着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日益提升,话语权的行使与发展中也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理性与深度缺失等问题。高校需要从加强公民教育、优化校园氛围、发挥人才优势、引导学生自组织发展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网络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话语权是指在课堂话语场域中教师和学生独立地、自主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的权利。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应该是教师话语权和学生话语权相互尊重、相得益彰、和谐共生的课堂。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话语权存在着教师垄断话语权、学生缺失话语权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尊重和保障学生课堂话语权是高校课堂教学破解教师话语霸权的根本之策,也是深化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和根本任务。其理念蕴含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立德树人应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高校践行立德树人应围绕聚人才、育人才和出人才三个层面,建立全员育人机制,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1.2万余一线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和技术等级,5人被评为省"十大金牌工人"或"百名能工巧匠"华北油田在职工中着力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人才为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多措并举提升职工素质,1.2万余职工学历层次和技术等级得到提升,先后被评为"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和"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先进单位"。针对油田进入中后期深度开发的实际,他们以人才强企为主线,以职工素质提升活动为载体,以技能培训为抓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新型的外语人才必须是适应国家利益深化需要的与一定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外语人才的语种覆盖面需要与国家利益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展相适应,特别是要覆盖到那些新的重大利益区。也就是说,国家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更多的国际化战略人才。在这种大背景下,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着眼于大学创新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培养更多国际化战略人才。  相似文献   

9.
正知识和能力是关于如何"育才"的两大基本要素。但大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吗?我认为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不是"人才",而是"人"与"才",而且不是讲"人才"的培养,而是讲"人"的培养,讲人的"价值"。价值、能力、知识的整体构成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在中文中,"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硬实力的不断增强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等,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带来了机遇。但在传播过程中,仍存在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态势、国际受众复杂性、国际社会误读误解、复合型传播人才不足等问题。为此,应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搞好分众传播、主动借助新媒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1.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一般包括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门类、培养方式等。尽管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比较和借鉴其它学校的培养模式是高校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二战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工程人才的培养(比如IT人才的培养)举世瞩目。印度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大国,印度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印度工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印度理工学院(IITs)  相似文献   

12.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目前实行的语文课程改革是为了强调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外在表现,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均会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非常重大。可以通过习惯培养、诵读训练、作文、阅读、实践活动等五大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以往外语人才的培养中教育界提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时至今天,在国家推行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必然对外语人才提出新要求。第三代外语人才应是尖端的、精英式的创新型人才。探讨外语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196-199
"双创"人才是以素质为根本,并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人才。培养"双创"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产学研融合是高校提升实力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动力源泉,是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面向‘三农’,服务社会"的特质,湖南农业大学植物学科从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知识结构更新、创新能力提升、竞争意识培养和学科文化传承六个方面"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实践了植物学科创新人才的"六强"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和引领示范与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24):16-17
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语文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表征着国际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认可程度,也反映着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是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之源,也是为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的必然之举,还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基础支撑。然而,当前中国尚未掌握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与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与提升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夯实国内根基、布局发展中国家和着眼发达国家“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  相似文献   

18.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工人和初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初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其提升办学水平的保证。文章结合我校在"中马"班(机械)、"奥利来"班(鞋业)学生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对中职学校培养初级应用型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集宁师专学报》2019,(1):44-47
习近平强调高校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五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党要确立和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二是党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主动权、话语权;三是解决高校扩招后目标弱化,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意识缺失;四是解决当前高校"如何培养人"方法偏颇的问题;五是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筑牢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是高等学校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关键,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在"大思政"格局之下,笔者从"95后"个性多元的现状入手,探索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有效方法路径。通过将其渗透在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达到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当代"95后"大学生的创新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