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折子戏】     
戏曲名词。“折”来源于元杂剧,是杂剧剧本的基本单位。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场或幕,抽出某一个戏剧中的一场单独演出称之为“折子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到明代后期已经不是主要在舞台上演出,而更多地成为文人学者的案头读本。在这个嬗变过程中,首先是南戏对元杂剧的改革与戏剧写时事,在某种程度上为戏剧艺术形式从演出表达走向案头起了推动作用;其次是杂剧自身体制发展中的改革,即有的作品折数少至一折,有的一折中用两套北曲,有的则数剧合成一剧,还有的开场用南戏家门形式,以及用北只曲组场成剧等,为嬗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道德题材的加强,使得戏剧作品更倾向于家庭生活内容的写述,而商业内容的增加则细化了生活的情节,这为戏剧由舞台演出向案头文学嬗变创造了条件;最后是明传奇宏大体制的实现,使得古代戏剧完成了向案头文学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元人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官调的直接影响下融会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戏剧;同时也是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韵文和散文结合成熟的文学剧本。它通过歌唱、说白、动作、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并有音乐伴奏。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幕)。有的还有“楔子”。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又是音乐组织的单位。每一折可分若干场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角色名目主要分为“旦”、“末”两类。“旦”扮女性,有“正旦”、“贴旦”、“搽旦”等;“末”扮男性,有“正末”、“副末”等,还有“净”、“孤”、“卜儿”、“孛老”、“徕儿”等。“正末”、“正旦”分别扮演正面人物,全剧只由主要演员一人独唱。剧本由曲词、宾白(对话和独白)和科泛(动作和表情)三都分组成。每折限用同一官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配角只有说白,因此,  相似文献   

4.
[学习任务] 1.有关戏剧知识.剧本的结构与构成(折、楔子、本,唱词、宾白,科介,角色与行当,曲同等,中国戏剧表演体系的基本特征). 2.阅读与写作.阅读课文,阅读全剧,阅读相关资料.记录、整理相关信息及阅读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5.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厢记》里《长亭送别》这折戏。其实《长亭送别》这折戏的情节很简单,就是崔莺莺一家在长亭与进京赶考的张生饯别,没多少要讨论的,所以今天这堂课我们集中精力赏析这折戏里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唱词。大家知道,书页上凡是字稍大一些、前面有方括号括着曲牌名的都是崔莺莺唱的曲词。  相似文献   

6.
伍光辉 《文教资料》2007,(31):10-12
元代杂剧演出走向社会化、商业化。戏剧演出与观看成为一种商业活动,勾栏经营者按照商品交换规律运作杂剧创作与演出,元杂剧演出表现出商业文化的特征。这一方面带来了杂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勾栏建筑的改进,培养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演员,有利于元杂剧的传播;另一方面,导致了杂剧创作的粗制滥造,杂剧创作和演出中迎合低级趣味等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杂剧,是繁盛于元代的一种戏剧文学样式,它以清新的思想内容、强烈的战斗精神,博得了当时人们的广泛欢迎。发展到明代,则渐失其本来面目。内容上,则以“弘宣教化”为主,或采掇旧闻逸事,抒发文人的闲情逸致。文词趋于典丽,脱离了舞台实际。形式短小(或演变为一折),情节过于简单,不大适于演出。至清代,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一些剧作家则利用杂剧而借题发挥,抒写胸臆,离开舞台实际更远。然而,杂剧在清代并不算冷落,产生了许多作品。据有关目录所载,约有一千三百种(其中有姓  相似文献   

8.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不仅是古代从乐府到词这一音乐文学传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戏剧的杂剧艺术,由于其曲牌联套的形式,也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元人的观念中,对曲的重视更多于对关目故事,戏剧冲突的注意,可以说,元杂剧是成熟的戏剧,但元人普遍的观念中,杂剧创作还在辞章之列,元曲艺术是以曲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的“杂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杂剧经常是与其他百戏伎艺同台相间演出的,元杂剧则从戏剧整体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在演出过程中却杂入了诸种伎艺,又有类似于宋金杂剧之处。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自我做茧的固定模式,并偏离现实生活.到了明代中叶,由于南曲的兴盛,影响了杂剧的创作,二者互相渗透,《四声猿》便达到南曲和杂剧融汇的高峰.在折数、曲牌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在内容上直面现实,一扫萎靡之风,以南曲作杂剧,真正的南杂剧从此孳生,并开启了以后南杂剧的创作,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文学,指供表演使用的剧本。这里所说的戏剧的鉴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鉴赏。其鉴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反复阅读剧本阅读剧本是整个戏剧鉴赏中最基础的工作。因为戏剧是不能在演出过程中停下来让我们细加品尝的,所以借助剧本特别重要,它对进一步了解剧情,体会戏剧艺术很有帮助。阅读剧本,首先要理清剧本结构。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理清了剧本结构,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剧本的内容。其次要了解剧中人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元曲又与诗词不同,它既是诗歌,又是戏曲,一身而二任,承担了双重任务,也取得了双倍的荣誉。元曲包括两种体制,一为小令,一为套数。小令是唐宋词的旧制,套数则为新的发展。套数用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合成套,称做曲牌联套体。单用一套抒情述怀的为散套,连用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加上科白,来表演故事的为杂剧,杂剧为元曲的最高形式。元杂剧的演出,全剧只有一个角色——正未或正旦在剧中唱曲,全本四套都由这一角色独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说白,相互问答而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余馨 《现代语文》2006,(9):75-76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编排两个小说单元,力图提高学生对小说的分析和鉴赏能力;编排两个戏剧单元,力图使学生对中外话剧、戏曲有所了解。以往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理性分析,轻感性体验,而这种理性分析又多是结论式的图解,使学生生厌。如何让学生自觉地细读课文,且能有所得呢?如何让学生与作品、文本进行审美感受的双向交流呢?引进影视材料,进行比较阅读鉴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即让学生观摩根据小说、戏剧改编的影视作品,要求找出文本与影视作品的不同点,并发表孰优孰劣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 当我们这些古典戏曲研究者、昆剧老观众浸沉在昆剧的轻歌曼舞的神韵中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而深深陶醉。对于一般观众,或者外国观众,他们虽然也觉得昆剧异常美妙,其陶醉的程度则要略逊一筹,这是因为昆剧的唱词比较典雅,有的曲牌渊源干唐宋大曲、宋词,有的雏形虽是民歌,却也经过了加工,并不是太口语化,更何况唱词中往往用了许多典故呢?  相似文献   

17.
戏剧通过演员表演来反映生活的悲欢变幻,传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其供演出用的脚本——剧本,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文学性与可读性,更要考虑戏剧艺术的内在要求——为演出服务。剧本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阅读剧本是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戏剧文本对话,自然有其特殊的视角——场面、冲突、台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近代报刊与近代戏剧关系密切。近代传奇杂剧作品绝大多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推动了传奇杂剧作家创作心态、作品题材、体制乃至接受方式的近代转型。近代报刊与作为大众艺术的戏剧尤其是舞台演出的关系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近代报刊促成戏剧观念的变革,并成为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9.
戏剧是综合艺术,但又是文学中的一大类。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以诗歌、散文为早、为盛。戏剧则发展较慢,到十三世纪的元代才兴盛起来。有了大量的杂剧创作,也有了一些零星的评论文字。后来更有了明清传奇等,及有关戏剧评论的专著。比起西方戏剧著作及戏剧理论方面来说,起步较迟,资料较少,稍有逊色。因为希腊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有戏剧的演出,并有多种戏剧著作出现。亚里士多德更有较完整的论述,具有权威性并影响后代。中国近代有关论述戏剧的某些著作,显示受  相似文献   

20.
曲艺唱词,主要诉诸于听觉。因此,不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唱词的语言都要从“听觉文学”的需要出发,要易记、易唱,听得清,有趣味。它不像诵读文学如小说、诗歌那样主要是让读者捧起书本细细地品味咀嚼,也不像戏剧、电影那样常常借助于舞台、灯光、布景、服装等条件塑造出给人以视觉鲜明的艺术形象。唱词的对象是听众,演员一般不扮装,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道具简单,装文装武、扮男扮女,不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