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分别刻画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在人物性格方面,《诗经》和《楚辞》的女性分别呈现出阳刚型和阴柔性的特征。本文以《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为例,简要分析了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阳刚性。  相似文献   

2.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其中不少诗篇中出现各种纷繁复杂的花草果木("香草")意象,也出现了不少"美人"形象。《诗经》中或以这些花草直接比喻美人,或通过花草环境描写间接烘托美人形象,或通过花草传达男女之间的爱情,塑造了许多美人形象,也为我们留下许多甜美的爱情故事。这种"香草"与"美人"两种意象的和谐运用产生了不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诗经》和《楚辞》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和《楚辞》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分别刻画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诗经》女性外貌形体具有实用性审美色彩,性格上具有阳刚性特征,气质上属于世俗型风格;而《楚辞》女性具有纯审美色彩的外貌形体,阴柔型性格特征和浪漫性个性气质。二者作为文学的两大源头,分别奠定了后世女性描写的不同基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的"美人"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意味。《诗经》中大量的作品虽是从生活中来的歌咏爱情的诗篇,其中的美人意象,可能实有其人,但也有少量的作品如《蒹葭》《汉广》,诗中的女主人公具有象征的意味,她们象征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而诗中的美人,居住在遥远的彼岸,则表明了理想之虚幻。《楚辞》中的美人意象则比较复杂,有时用以比喻君王,这可以视为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只不过美人的喻意更加具体。有时,美人也用以比喻诗人自己,这时候,美人表现出两个特点,美好与孤独,这既表现了诗人品质的高洁,也暗喻诗人不被国君信任的忧伤。汉唐以后诗歌中的美人意象,则大多为《楚辞》之流洐。除喻君主之见弃,美人意象通常还用以表现知音难求的孤独与年华易逝的悲伤。  相似文献   

5.
从《世说新语》中可以发现,魏晋男女角色出现审美错位:男性展现阴柔美,女性表现出阳刚美。这一反常现象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其一,魏晋阴柔的审美观使然;其二,受老庄哲学影响;其三,与魏晋玄学蔚然成风相关;其四,这是社会动荡激起晋人心灵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6.
见其文而知其人,亦因人的气质决定人的诗文风格.人的内在性格或刚或柔,流于其诗文必也或刚或柔.韩愈文之雄伟气格,原于其猖狂恣肆的性格.因有猖狂恣肆之性,韩愈论诗亦主阳刚.韩愈于诗知变,故能启迪一代,领军一代.他不但近能变大历以来的"软体"诗风,亦能变六朝以来的阴柔为阳刚.变阴柔为阳刚者自杜甫始,尚不太明显;至韩愈学杜,有意识地变阴柔为阳刚,振兴一代诗坛.韩愈晚年,随着思想的进一步成熟,其诗文融阴柔与阳刚为一体,达到更高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7.
以香草嘉木来比拟美人君子,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初露端倪,而将此比拟手法发挥到极致者当属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楚辞》中大量的香草嘉木之比拟手法并非屈原独创,早在《诗经》中已扑面而来、俯拾即是。《楚辞》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楚辞》大大发挥了《诗经》以物起兴的手法,营造出似真似幻的诗意语境。《楚辞》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植物的情感,也丰富了诗人的想像空间。  相似文献   

8.
由于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对待之基础上的,所讲求的是篇章"多、二、一(0)"和逻辑结构,因此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对待所组织而成之"多"、"二"、"一(0)"结构与其"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以东坡的几首清峻词为依据,对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消长的情形,加以探讨,试予量化.发现东坡的清峻词,就其风格中之刚柔成分而言,大都是属于"偏柔"之作,而就其内容主旨来看,则兼身世之感(峻)与物外之思(清)而有之,如此可看出东坡清峻词之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9.
《学语文》2015,(3):8
儒、道两家的外部特征,可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固有范畴"阴阳"来加以概括。儒家学说具有阳刚的特征,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道家学说具有阴柔的特征,所谓:"柔弱胜刚强"(《老子》36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40章)。然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之道范围天地,包裹人生。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  相似文献   

10.
阴柔之美可以说是词最初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也是唐宋词"风情独异"的艺术追求。虽说苏辛词的阳刚之作确实让唐宋词放出了别样光彩,但也只不过是词的一种变体或异化现象。无论是深层细腻的内心观照,还是优美纤丽的审美意象,亦或是"娇女步春"的艺术形式,无不体现了唐宋词重阴柔而轻阳刚,与传统重阳刚、轻阴柔的审美追求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1.
吴闿生《诗义会通》完成于1927年。他肯定《诗序》中所谓的“古序”,而批判“续序”,以此反驳其时学界“废序”的呼声。吴氏以文义裁《诗》,针对顾颉刚等人重情理而反微言的言论,努力抉发其中的“微文”,尤推崇言外之意。他将桐城派文法运用于《诗》的分析中,并对能形成阳刚阴柔融合的文法颇为用心。在《诗经》的“经”字招牌被打破的年代,吴氏从文学层面研究《诗》,极为关注《诗》在古文史、赋史上的地位,赋予《诗》以新的价值。《诗义会通》是一部学术观点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在两千多年的《诗经》诠释史上,文学的视角从未成为主流,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历史训诫的角度才是主流。郑玄与王肃两位《诗经》诠释大家也以这样的视角诠释《诗经》。王肃自幼习郑学,然成年以后,却越来越觉得郑玄的《诗经》解释在在都有问题,立志重新诠释《诗经》,取代郑玄的权威地位。郑、王均以"述先圣之元意"为职志,但所看到的"先圣之元意"却大不相同,这是经典诠释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诗经》诠释中的"郑、王之争",是中国经典诠释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清理这一热点问题,梳理历代《诗经》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取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曲折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卦爻辞中已出现"以男女喻君臣"的现象,《诗经》与《周易》的写作时间相近,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也相近,按照情理推断,《诗经》婚恋诗中也当存在"以男女喻君臣"的现象,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喻意的隐晦,目前我们尚缺乏足够的直证来证明。本文尝试根据《诗经》婚恋诗中的一些间接信息去证明我们的推断。男女之间若存在相似关系,喻女之物也可喻男,如"美人"在《诗经》中已喻指美德之君;男女、君臣之间若存在相似相关的关系,就可"以男女喻君臣",《曹风.候人》、《邶风.柏舟》都存在这种可能。  相似文献   

14.
<正>西方人论美,标举崇高和优美;中国人谈艺术,好分阳刚与阴柔。所以,在一般人看来,崇高与阳刚对应,优美与阴柔并举,便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优美”与“阴柔”大体上属于同一类概念,尤其是以崇高和阳刚作为参照时,它们的共同性质便显得格外分明。例如,花园里一块草坪和广阔的草原相比,维纳斯雕塑与大卫雕像相比,其结论是不言而喻的:草坪和维纳斯雕像属于“阴柔”或“优美”,草原和大卫雕像属于“阳刚”或“崇高”。这种判断人们凭直觉便可得出。可是,如果不是参照崇高和阳刚,而要求人们面对相似的对象,作出或优美或阴柔的判断时,人们就会觉得,“优美”与“阴柔”并非完全对等的概念,它们在很多场合下难以互换。例如,一片小景,说它优美是恰到好处,若况之阴柔,则嫌生硬别扭;李清照的词,言其阴柔之美,可谓深谙词作之昧,若仅  相似文献   

15.
大千世界,无处不无美的存在.一切美的事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它们的美,就客观的审美范畴而言,美学家将美的具体表现形态分为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几个不同范畴。崇高与优美是美的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崇高也称壮美、阳刚之美,属白马秋风塞上式的美;而优美一般称之为秀美、阴柔之美,属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美。我们以阴柔,阳刚之美考察文学,亦可发现文学中同样存在着这两种不同的美的形式。《诗经·蒸民》中就有“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它虽不同于今天  相似文献   

16.
"女性化"教育是目前中国小学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女性化"教育的弊端就是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小学"阳刚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男孩危机"的产生。欲拯救男孩于危机,应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小学教育队伍,为小学教育注入阳刚气息或是最直接的办法;占目前小学教师队伍绝大比例的女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现实办法;家庭教育的回归是更为关键而且比较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辞章章法是建立在二元(阴柔、阳刚)互动的基础上,以呈现其“多二一(0)”结构的;而其风格之形成,便与这种由二元(阴柔、阳刚)互动所形成之“移位”、“转位”、“调和”、“对比”,息息相关。本文即根据这种理论,举稼轩词中几首“豪壮沉郁”为例,藉以观察其整体结构之阳刚与阴柔消长的情形,破天荒地试予量化,以见辛稼轩“豪壮沉郁”之词风于一斑。  相似文献   

18.
《易经·谦卦》的英译李贻荫《易经》是一部占卜书,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从伦理道德的观念来讲,它又是一部教人为善的书,核心是一个“谦”字。64卦首卦《乾》突出阳刚,次卦《坤》突出阴柔,但是阳刚过盛而不谦虚,就会走向反而,所以《乾》的“上九”说“亢龙有...  相似文献   

19.
据文化中国网消息,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学者夏传才最近接受记者专访时称,"湖北房县有关方面称该县是《诗经》的发源地之一或者是《诗经》的故乡,这些说法不正确"。夏传才说,房县我去过两次。我认为该地和《诗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房县是《诗经》作者之一尹吉甫的家乡。尹吉甫在周宣王时代可能参与过当时的《诗》编纂,并是两首诗的署名作者。房县位于《诗经》中"二南"的传播地。房县是"周南"和"召南"的分界线。有人认为,尹吉甫是房县人,在编纂《诗经》时便将房县民歌编了进去。对此夏传才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他说,因为《诗经》中  相似文献   

20.
时下国人深以阴盛阳衰为忧,殷切地期待阳刚精神,大声地疾呼阳刚精神。其实,刚柔相济,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儒家主阳刚,道家主阴柔,殊途同归。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阳刚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光明正大,胸怀坦荡;自信自强,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