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个春色十分的日子 ,我款步走进高二(1)班教室 ,将与学生共度两个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玛蒂尔德的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因此决定由此入手 ,通过分析情节 ,了解人物命运 ,把握决定命运的性格因素。在简单的导入之后 ,我转身挥笔板书了五个小标题———“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 ,在相应的地方分别填上它们。接着我“指导”学生逐层研读 ,讨论我精心设计的问题。如“梦项链”部分 ,我提出两个问题 ,并要求学生寻读相关语句 ,了解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梦境以及梦境萌发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文本具有多重意义,文本教学要寻找文本的语文意义,可以从四个维度去探究,围绕质点、视点、远点三个点位组织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3.
《大江保卫战》这样明显带有“政治思想”的课该怎样上?这是一个令很多老师感到为难的老大难问题。大部分老师最后会选择慷慨激昂的朗读,慷慨激昂的渲染。一番慷慨激昂之后。最后作出一个慷慨激昂的结论。如学习子弟兵无私奉献的精神云云。至于学生是否真正体会到了“无私奉献”。能不能也学着“无私奉献”,就不在考虑之列了。  相似文献   

4.
《湘南学院学报》2019,(6):83-87
级差系统是评价理论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用来调节评价意义的价值力度。以级差系统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鲁迅小说《祝福》的两个译本,发现级差意义的转换会影响译文中人物形象的重构,这不仅是译者个人价值取向的结果,还受到读者期待的约束。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课堂文本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作为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教师的思想深度、审美情趣决定了他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及对学生理解文本的导向作用。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一般而言,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任何限制学生思维空间的倾向,都会影响文本分析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但凡拜读过法国文学大师莫泊桑著名短篇小说《项链》的人,无不对文中玛蒂尔德悲剧性的沉浮产生一丝酸楚的叹惋:玛蒂尔德是一个贪图享乐、追求浮华生活、被极强的虚荣心害得失去青春美貌的小资产阶级悲剧人物。在玛蒂尔德这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身上,哪些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又有哪些性格特点要求我们去摒弃和剔除的呢?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解析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的,可以说文本解读是教材解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细胞与肌体。对文本解读而言,分析其主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常情况下,教师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往往是来自于教学参考书的,虽然这不能理解为人云亦云,而是主流理解下的教师个人认识的建立,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文本而言,教师通过自主解读并借鉴他人观点,往往可以建立起对文本主题的更全面、立体、丰富、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祝福》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故事,另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在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小说主题是这样概括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种理解抛开了“我”的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爱娟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品悟了文章(《孔乙已》)语言、领悟了人物形象之后”,设计了一堂令她自己“激动异常”的创  相似文献   

10.
女性学生阅读女性小说有天然的优越性。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经典女性小说,采用比较法教学,别具一格。《祝福》、《菏花淀》、《项链》的结构、形象、标题和写作观点的赏析,联系女性学生实际,细致捕捉其精妙绝伦的描写,激发访导使其与之共鸣,深刻感受女性的特别人生,陶冶其审美创新素养,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根本与关键。一则《祝福》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采取专题辩论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学生文本解读思想观点出现分歧,文本意义探究发生偏离。这则《祝福》教学的文本解读批评引发以下三条重要启示:文本解读不能脱离文本语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专题辩论不失为解决文本解读思想分歧的重要路径;好课并不在于教师的精彩表现,而在于教师发挥作用让学生观点言论出彩。  相似文献   

12.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知识点,提高阅读教学点的质量就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文本细读的方法应用就显得比较重要。本文先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以及文本细读教学的价值加以阐述,然后就文本细读的策略实施详细探究,希冀借此理论研究能为实际阅读教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文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自主建构为宗旨的。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应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实施策略,促成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通过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深入文本,从而获得对文本开放性、深入性、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这个过程就是文本意义探寻的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与层次性。  相似文献   

15.
童话一般都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例如,童话《小蝌蚪找妈妈》讲一群小蝌蚪寻找妈妈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小猫钓鱼》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告诉小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三心二意。童话故事大都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非常适合儿童的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16.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像《祝福》这样的"旧书",便是"不厌百回读",可谓多读出新意,重读见深刻。在熟读深思中我捕捉到了重新解读祥林嫂人物形象及意义的两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小学神话类文本的教学价值,通过相关课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神话类文本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与建议:从神话作品出发,解读故事背后的寓意;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致力于想象力培养;在文本品读中培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结合神话的语言特点,提升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高考语文的复习指导上,广大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学生选择传记类文本阅读,甚至是一刀切地要求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从本质上讲,文学类文本和传记类文本没有根本的难易差别,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本文解析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点,并给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静静的大运河》文本意义的诗性表达主要借助叙事与叙事节奏的调节来实现的。作品有两套话语系统,一是现实的,一是魔幻的。此外,作品还有很大部分的民风民俗、自然景物描写,借此既丰富了小说的艺术世界,亦调节着小说的叙事节律,保证了作品思想意义的在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借物质文本所进行的深沉的道德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从文本双重性的角度来审视,语文教科书文本设计有"形式取向"与"意义取向"之别。"形式取向"的设计将对语言形式的不倦追求作为文本设计的基本目标,而"意义取向"的设计则体现了对文本意义的无限张扬。在对两种取向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基于文本的双重性,语文教科书文本的设计应坚持整合取向,实现语言形式与文本意义的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