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要进行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训练,即不但要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本身,也就是语言的形式。因此,语文课上要寻找和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一、寻找朗读的时机,落脚在"读点"可以说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识字、表达。读书该怎么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指导。哪里应该大声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69):37-38
万物都有"根"。那语文教育的"根"是什么?语文教育中学生应学会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感悟应用,进而去触摸文字的冷暖和温度,感受语言本身的"魔力"。吉春亚老师认为:"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诀窍的课堂,从而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我认为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而言,必须认真审视课堂和教学,引导学生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从而发掘、感受语言之美,感受语言背后蕴含的魔力,真正成为语言的感知者和传递者。  相似文献   

3.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基本方式。读,可以益智;读,可以冶情;读,可以发展语言,认识世界,发展身心。学生通过读书,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听觉符号,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这一转换,学生与课文的关系就不只是人与书的关系,而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以读为中介获得理性的对话、情感的沟通、审美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掌握语言是语文学科作为工具学科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应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语文教学实践的关键,让语文课成为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积极探究,自主发展。课堂教学中采取"自读、导读、会读"的阅读模式,给学生读书、训练、讨论的时间,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寻找教材的语言规律,在精心设计迁移训练中进行读书训练,熟练掌握语文知识,让读写能力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教材的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一、以读书为本,贯穿课堂教学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因此,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文字,感悟情感价值。  相似文献   

6.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基本方式。读,可以益智;读,可以冶情;读,可以发展语言,认识世界,发展身心。学生通过读书,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听觉符号,书面语言转化成口头语言。这一转换,学生与课文的关系就不只是人与书的关系,而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  相似文献   

7.
所谓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是对文字的最直观的判断,它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对语感的培养,是提高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所学的语言不断地转变为自身语言的过程.那在教学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以读为本,感受语言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也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语感的主要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感知过程.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以读为本,利用自己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可引导学生分三步进行朗读:第一步,教师可以先初步介绍北大荒的背景;接着结合眼下的季节,引出秋天;然后让学生进行初步朗读课文.第二步,教师对文章的字词简单进行讲解后分组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第三步,要求学生品读关键词句,比如描写天空中流云的颜色用"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来描述.这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回味,再通过多媒体播放云彩的图像,达到美读的目的.在这几个阅读过程之后,学生们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其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有了更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确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优化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既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天地,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向课堂以外努力延伸,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一、课堂教学重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应注重这一重要特性,遵循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及学习实际,在教学中科学地让小学生多进行语言文字实践,做到“多读、多听、多思、多说、多写”。 1.多读。首先要求教师尽量少费嘴舌,尤其是…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中学生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长期熏陶下,已没有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读好书的愿望和眼光,他们在毕业后走上社会不会读书甚至根本没有读书的习惯,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败。虽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很多教师只重视课内的讲和练,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多读,使读到位,学生对所学知识才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1.要正确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摆好读的位置。阅读教学中的读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读,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就能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词汇和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同时学习作者的立意、谋篇、布局和表达思想感情等写作方  相似文献   

11.
沈丽燕 《学子》2014,(10):35-35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曾经说过:"语文是读出来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读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怎样才能把书读好呢?一、换词比较——品文字之美语文教材文章中每个字、每个词都凝聚着作者深切的情感,是作者经过反复比较揣摩,推敲得来的,俗语说:"十年得一字",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文明浓缩在一本本书当中,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魄。书籍是精神财富,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结晶。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书籍是走向未来的基石,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是思想贫乏的学生;不重视读书的教师,是平庸的教师;语文教学内容很广泛,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种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地增长着,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如何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呢?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阅读教学的内容多姿多彩,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人生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形式的训练学习,促使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和迁移语言,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语言训练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强化语言训练,我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突出读和背的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小学一年级有一首诗《一去二三里》,这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久而久之,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掌握便会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为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建立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的,而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很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语言文字训练,这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从语言文字层面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充分认知语文的本真,这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于此,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叶圣陶先生也曾对“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作出精确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当前推进的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一、注意“读”法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内容,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等方面下功夫。1.掌握读懂课文的四个基本点。一是…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踏入语言世界,迈进文字沃野,摒弃形式上的花花架子,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的美好意境。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作出论断: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笔者拟以《月光曲》一文为例,刍议在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当重视语文材料本身,即字、词、句、篇的积累与学习,应当重视语言实践,即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学习。诚然,这种积累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思想”,让学生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同时,学好语言的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直觉,是一种语文修养,一种能够迅速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鲜活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言文字的意义和表达规律,才能提高语感,才能体会作品语言运用的奥妙和精彩。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备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研究表明,读书可以调动读者的五官,刺激人的神经,增强注意力,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课内外留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树立“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观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丰厚语文积淀。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网络聊天、动漫游戏等不断发展,一些学生长期陷入简单对话、沉迷直观的画面,导致不懂欣赏语言文字,不爱读书,语文能力较差。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利用语文课堂,从咀嚼课文的文字入手,加强品味词语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