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青  冯健  周原 《传媒》2000,(12):37-39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那一年,他才42岁。 1965年12月,穆青、冯健、周原同志,深入到兰考县采访。在焦裕禄工作、生活的地方,他们向群众、干部、亲属作了大量的采访核实工作,一点一点地挖掘,焦裕禄流传在人们中间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2.
王中义  洪文军 《记者摇篮》2005,(1):24-27,41
名记者是靠名篇显露和展示的.任何名记者都有他特有的名篇。穆青最有代表性的名篇就是家喻户晓、享誉中外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们学习研究穆青,就要很好地学习研究穆青这一力作。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他是怎样发现焦裕禄这一典型.怎样采访写作和进行连续报道.以及怎样参与策划和组织在全国开展的学习焦裕禄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谭杰  杜娟 《军事记者》2014,(8):36-37
也许,时间能够冲淡记忆,但伟大的精神、高尚的道德、榜样的力量永远不会从记忆的屏幕上抹去。当焦裕禄又一次从人们记忆深处浮现出来,他的情怀和作风,他的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再次震撼了亿万颗心灵。习主席在兰考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发出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号召后,央视七套《军事报道》栏目快速反应,  相似文献   

4.
陆永稳 《新闻世界》2009,(12):111-112
新闻通讯是新闻中的巨制,创作难度较大。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通讯作品,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研究和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穆青尝试、提倡的散文笔法在通讯创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人物通讯写作上。此种散文笔法的运用在其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发表,给河南日报编辑部带来了一个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这篇通讯在编辑部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纸发行量直线上升。读者来稿来信过去的最高纪录是每天七八百件,现在达到了一千六七百件。在编辑部内部,学习焦裕禄,比思想、找差距,改造思想,改进工作,形成了高潮。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情况,编委会重新调配了力量,集中全力抓学习焦裕禄的报道。组版工作也作了相应的改进,一、二、三版全部由总编室统一安排。  相似文献   

6.
程文倩 《今传媒》2022,30(2):40-42
科技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信息繁杂的世界,主流媒体积极适应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牢牢把握社会舆论方向,传播社会正能量,大力宣传报道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尤其注重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她)们所发挥的时代影响力。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文献调查法研究分析我国近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的人物通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并探究穆青人物通讯对现代传媒彰显新闻人物形象及其精神的启示,用新闻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8.
9.
在讨论95年的图书出版选题时,花山文艺出版社的同志对《焦裕禄传》一书的选题内容作了介绍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个选题很好,可以列入局级重点图书出版计划。最近,我看了这部书稿的清样,觉得这是多年未曾读到的一部感人至深的好书。焦裕禄,这个响彻云霄的名字,早在30多年前就为我们这一代人所崇  相似文献   

10.
人物通讯是重要和常见的新闻文体。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和采访实践,阐述了人物通讯采写中应尤为注意的四个方面,对此类文体的把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经济新闻是报纸的主打产品之一,尤其在地市级党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地方经济的发展变化,指导社会生产生活,引导各种经济活动向正确和良性方向发展,成为地市级党报经济新闻的重要职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事实上,经济新闻已拓展为经济现象、人物、问题等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的报道,它正不断摆脱固有的数字、理论等束缚,在观念、内容以及形式上实现着不同程度的突破,如今,无论是涉及一项新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2.
采写体验式新闻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涤平  阎欣 《新闻传播》2002,(12):64-64
  相似文献   

13.
所谓法制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关法制的事实的报道,具体涉及十分广泛,既包括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也包括守法、违法、犯法等方面;既涉及公安、检察、法院等机构,也涉及所有单位和所有社会成员。如何写好法制新闻,搞好法制宣传?笔者从事采编工作多年,对采写法制新闻有四点体会。一、注重政治性与社会性法制新闻是对法律实践的及时报道,而法律是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人民群众正当权益的武器。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14.
15.
如何写好突发类新闻,是社会新闻中需要记者直面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面对那些毫无预兆意外发生的、不为人所能控制的新闻事件,如何能够以最快、最新、最全面的视角去报道,让读者第一时间获悉事件本身,这不仅是对一名记者职业嗅觉与能力的极大考验,某些时候、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一名记者内心深处有关人性的深度考量。而说到突发新闻的采写本身,除了需要具备对事件本身刨根问底的精神,还需要有对现场精细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对兰考常有一种不释的缱绻之情,虽然我只去过三次兰考,加起来尚不足半个月时间。 这种缱绻之情,不同于我对家乡的情感,那是对生我养我的乡土的眷恋。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当小学教师的父亲启蒙我懂得了为人处事该信守的三条:诚实、正直、勤俭。 这种缱绻之情,也不同于我在求学时代对南京城的情感,那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风雨如晦的年代,我对光明热烈追求的一种激情。那乌云满天的岁月,腥风血雨的现实,令我觉醒,使我懂得了是与非,爱和恨。 对兰考的缱绻,是因为我在那里看到,一个共产党员在最艰难的年代,最贫困的土地上,以一颗最赤诚的心,作出了最大最彻底的奉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作品中,有所谓永恒题材之说,即那些能够唤起人们强烈共鸣的题材,即使被一代代人写过,仍散发着独特魅力,受到人们持续关注。与文学作品相比,新闻报道追求一个新字,它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当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鲜事物,似乎和永恒无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思想境界和艺术价值双高的精品力作.该片运用影像资料、人物采访、口述历史和情景再现等多种表现形式,回顾了焦裕禄18年工作生涯中的感人事迹和背后所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真实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人民公仆最光辉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9.
范江怀 《军事记者》2006,(12):39-40
“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们也一直在强调“三贴近”,这说明要写出好稿,就必须做到“三贴近”,中外记者概莫能外,这已经不是什么理论上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现实的采访中,如何避免贴而不近、贴而不实、贴而无意,真正贴近你的采访对象,写出贴近读者的好稿来,应该说还是有不少学问的。去年1月和今年4月,我接连写了两篇关于八一男篮的长篇通讯,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在此谈谈自己的采写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贴近实践的要诀。时空上的贴近——何时贴…  相似文献   

20.
王云 《新闻前哨》2002,(5):15-16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在许多人眼里,理论要么高深莫测,无从把握;要么枯燥无味,面目可憎。其实,如同社会实践的生机勃发一样,与时俱进的理论永远是新鲜而充满活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