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离骚>"求女"意象历来被解释为求取贤君、贤臣或者妃子,文章认为,"求女"之女应当是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的象征在两汉以前的文学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离骚》"结构"研究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近五十年来楚辞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离骚>结构的代表性实例,论析了"文章学"的<离骚>"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中心链条"结构说,"楚辞学"的<离骚>"二段式结构"说,"民俗学"的<离骚>"巫事活动形式"构成说,"审美形态"学的<离骚>"悲剧结构"说的成就得失,提出了适应文学作品的"多层次"、"复调"结构特点,进行多侧面的结构研究,以揭示<离骚>等文学作品艺术奥秘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自古及今对<离骚>"三求女"喻意的解释众说纷纭.笔者从<离骚>本文出发,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定势,认为<离骚>中的"三求女"指求楚贤君.屈原求女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明君以实现其"美政"理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骚"字趣谈     
清风 《语文新圃》2008,(7):42-43
屈原一篇洋洋洒洒的<离骚>,开"骚"字殊用之先河.关于"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说法很多,大多说是离别忧愁、矛盾之意.而后数百年,"骚"字品位极高,好象为文化人专用.人们所熟悉的,如称<楚辞>为骚体、尊屈原为"骚人";诗人、文人为"骚人墨客".……  相似文献   

5.
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悖逆伦常之嫌:屈原欲求"有娀之佚女"(即帝喾(高辛氏)二夫人),按辈分当是其远房高远叔伯祖母.故屈原求"有娀之侠女"按文明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衡量,是违背礼法、悖逆伦常的.  相似文献   

6.
<离骚>求女喻意,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以游国恩为代表认为求女乃求通君侧之人;以东汉学者王逸为代表认为求女乃求贤臣;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求女是追求"美政"理想;朱熹认为求女乃求贤君.从求女的过程中隐含的喻意、"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所揭示的内涵、灵氛"两美相合"的占词以及全文主旨来看,可以进一步论证求女即是求贤君.  相似文献   

7.
作为诗人,屈原经历了一场艰难的精神嬗变,终于"凤凰涅木般"成就了他伟大爱国者的品格.<离骚>求女情节以"怀母"原型的抒情模式真实反映了这一历程.  相似文献   

8.
"词也"或"辞也"在训诂学著作中,均被认为是用来说解汉语虚词的术语,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却认为<说文>中"词也"并非是解释虚词的术语,"某词也"也并非全是解释虚词的术语.<说文>中"词也"类训诂术语共有25例.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七类,是否均为解释虚词之术语,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文>"词也"之类训诂术语,并非是毛亨、郑玄解释虚词时采用"辞也"的沿用.许慎对虚词的解释比毛、郑显得更加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以"草"为首字的词条有66条,<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76条,却没有"草根"这个词.倒是英文的grass roots,被视为"草根"的直译.美国彼时处于淘金狂潮,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地方的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被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被等同于平民化、大众化,但"草根"的实际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来得丰富.  相似文献   

10.
《离骚》“求女”意象历来被解释为求取贤君、贤臣或者妃子,文章认为,“求女”之女应当是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的象征在两汉以前的文学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电子技术基础课是电子、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抽象、枯燥且难学是它的特点。作根据多年实践,在教学中摸索、归纳出了“针对特点,组织教学内容”、“概括归纳,找出规律”、“讲透例师,举一反三”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是一种研究理解和解释"文本"的哲学,是一种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的系统理论。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表现出思想感情美育的人文性、学科内容蕴藏的认知性、故事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人文精神展示的审美性等特点。解释学视野下的儿童文学教育体现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学生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要求教学符合儿童的理解方式、鼓励儿童主动参与文本创造、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等。这是儿童文学教育的重要命题,将直接关系小学语文教育的功效和成败。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是一部以战争为研究对象,包括对策智慧、对策原则、对策类型、对策方法在内的系统而完整的对策及策略全书。作为一部对策及策略全书,不仅具有“博弈”的某些基本特征,而且还构成了单方完全信息下的零和动态博弈模型。如果从博弈的思维方式出发,《孙子兵法》是以“智”为基础,“计”为核心,“谋”为最高境界(最优化),在“计”与“谋”的应用中来完成单人博弈的最优化过程的。所谓的“计”可以理解为“对策”,它包括了各种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对策”选择;所谓的“谋”可以理解为一种最优化的境界或状态。它既是“计”的结果,而又是高于“计”的选择,是最高的,也是最完美的战略目标和战争境界。然而“计”并非凭空产生,作为“对策”的计,它不仅仅是客观条件与环境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客观性和针对性,而且还蕴涵着《孙子兵法》中“变”与“奇”的全部真谛。  相似文献   

14.
“V的N”偏正短语是由动词(V)和名词(N)加“的”组成,“V+的”修饰、限制N。按照形式和意义相 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考察V与N在“V的N”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分析V与 N搭配上的语义限制,可以发现V与N有其各自的分布条件,即动性越强的动词越难进入“V的N”结构,反之 则容易进入;生命度越高的名词越难进入“V的N”结构,反之则容易进入。  相似文献   

15.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与《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对《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颇有影响 ,但鲜有人探及。因此本文首先考索王弼哲学观的渊源演变 :《周易》彰显的“以一御多”观是其原始根艹亥 ,王弼开掘、延展了这一观念 ,并参会孔老思想 ,提出自己的“以无为本”、“举本统末”本体论 ;进而分析它在《文心》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全书结构等所建筑的金字塔式体系 ,以及创作论建立的博———一———博的模式 ,揭示出刘勰对王弼思想有承继更有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启蒙思想是“立人”思想,即紧紧扭住“奴”如何转变成“人”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如果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身份来划分,他笔下言说的对象主要有三类,即统治、民众、知识分子。在这三类中,统治的专制制度和愚民政策是造成后两类“奴性”根源的缘由。因此,鲁迅在对这三类的分析、批判和解构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立人”思想,即从铲除“奴性”产生的根源入手,进行了前所未有、令人颤栗的“灵魂”的审判和拷问。  相似文献   

17.
The Gaze Theory     
谢瑜娟 《海外英语》2012,(11):274-277
Gaze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power and desire to look and awareness that one can be viewed.The gaze can be motivated by the subject’ s desire to control the object it sees,and an object that can likewise capture and hold the subject’ s eye.The term ’ gaze’ is often defined as looking long and intently with affection at a subject.A person who determines a sense of themselves as an individual element in the world makes up the idea of the gaze.The concept of the gaze is also a central part of theories looking within modernity.  相似文献   

18.
谢弗勒是美国分析教育哲学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人类的潜能》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者实现了对"人类的潜能"这一概念的突破性与原创性的阐释,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潜能观的思考。该项研究属于一项实践理论,他打破了传统的关于"潜能是稳定不变的"、"潜能是可以和谐一致地实现的"、"所有的潜能都是有价值的"三个神话,并从"作为形成中的可能性"、"作为形成中的倾向性"、"作为形成中的能动性"三个维度对潜能进行了重构,并阐释了其在多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衡受《太玄经》思想的启蒙,对于自然、宇宙、天文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张衡在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中明确提出了“浑天”学说,其中用“道根、道干、道实”来论述宇宙的起源、发展,“阙中惟虚,阙外惟无”称谓“溟滓”,用道根来概括;第二阶段各种不同物质性元气不断运转,混沌不分,称谓“庞鸿”,用道干来概括;又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团元气清浊分离,天形成于外,地形成于里,天地构合精气,生育万物,称谓“太元”,用道实来概括。道家哲学关于宇宙的起源的论述是张衡天文学著作《灵宪》的主导思想。同时,道家哲学豁达开朗的生死观,尖锐透辟的“人情之察”,不计名利的价值取向,在张衡的文学作品之中也有充分地体现,如“何道真之淳粹兮,去秽累而漂轻。”“谅天道之微昧,追渔夫以同嬉。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乎长辞”等等,都体现了道家精神风骨。  相似文献   

20.
获得感是教师培训所追求的目标和评判标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胜任力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从教师获得感出发,介绍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获得感的内涵,提出了一种高获得感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新方式——极简培训。介绍了极简培训的内涵和开展教师极简培训的三种策略:“自定航向”的培训导向、按类按需分层的培训内容、基于“快闪教学法”的培训方式。对未来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极简培训提出了两个建议:建设极简培训在线课程体系,学习者以“拼团学习”随机组合的方式构建微学习共同体,开展在线协作学习;建设极简培训评价体系,基于区块链技术生成学习证明,实现学习证明的分布存储、防伪溯源和不可更改。基于三种实施策略和两个未来发展建议的极简培训,为新时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