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雄敏 《科学课》2009,(4):10-11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本质上是对待教材的两个过程。首先是“教教材”,“教教材”是基础,然后是在“教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2.
石小春 《考试周刊》2012,(79):11-11
为了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教材,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材的作用,调整对教材的态度,树立新的教材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真正体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思维。本文通过对熟悉研究教材和以“用”、“增”、“换”、“删”、“并”等手段处理教材的论述,以引起大家对信息技术教材使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科学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需要指出的是,“用教材教”并不是脱离教材的施教,而是为更好地使用教材,达到用活教材之效果。因此,科学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4.
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走进教材”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走出教材”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更好、更广阔的空间。下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淡谈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5.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6.
从“雕版”到“活字”:“用教材教”另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不在于具体的教学方式上,而在于教学结果上。把握“用教材教“的关键是通过“用“来理解的,要从价值的层面来理解“用“,教材的有用性使教材从摹本走向资源。教师“用教材“要从工具的层面来理解“用“,即使用,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开发表现在改变教材的学的结构为教的结构,教师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设计学生讨论的话题是开发教材最主要、最重要的一点。学生“用教材“要从文化的层面来理解“用“,即享用,“用教材学“的最主要、最重要是积极参与话题讨论,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经历学习历程,就是关爱学生生命。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而做到这一步的关键是,经常研究教材.  相似文献   

8.
张敏 《辽宁教育》2014,(8):24-27
叶圣陶教诲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理解教材的真正意义,不仅是“教教材”,更主要的是“用教材教”,将教材“活化”,迈向语文教材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吃透教材,学生的学习也重在掌握教材。不少教师视教材为“圣经”,在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新的课程观和教材观视教材为工具和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功能的转向促使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和钳制,克服对教材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所谓“活化教材”,即结合教学实际批判性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相似文献   

10.
数学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数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数学教师正在弱化“吃透”数学教材的意识。“吃透”数学教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吃透”数学教材意味着教师对“熟悉”数学教材的超越,能真正认识到新旧不同数学教材的差异,能因地制宜地分析与利用教材,能以建设性的批判眼光审视教材,能“反向思考”、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当前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材的制约作用和内在要求,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吃透”数学教材。为了能“吃透”数学教材,数学教师还应始终坚持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杨九俊 《宁夏教育》2006,(5):41-41,43
首先,“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它以教材为中,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和“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教材既是知识之“舟”,也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实…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师对教材的基本看法影响着其对教材的使用,进而影响到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聚焦于教师教材观对教材使用的影响,选择16位教师进行访谈,分析教师的教材观及其对教材使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职教师存在“保守型”“妥协型”和“创生型”等多类教材观,依次映射“解读教材”“解释教材”和“解构教材”等教材使用方式。然而,高职教师的教材观普遍还没有深度理解教材的目标、内容、结构、价值和应用,从文本的教材到媒介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并未与教材共生共荣。因此,要整合教材观,推动教材观之间的互补;革新教师教学观念,强化教材理解与教材“二次开发”意识;深化教师合作,营造教材深度使用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实施后“,教教材”“与用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在“教教材”中,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知识复制的样本与原件,并严格规定了教与学的疆界。因此,在教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束手束脚的。在“用教材”中,教材回归它的工具性本质,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引领学生去探索教材内、外的各类知识。因此,在用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开放与自由的“。用教材”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关键是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本期五篇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活用教材有生动、鲜活的阐述,为我们勾勒出活用教材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实施后“,教教材”“与用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在“教教材”中,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知识复制的样本与原件,并严格规定了教与学的疆界。因此,在教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束手束脚的。在“用教材”中,教材回归它的工具性本质,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引领学生去探索教材内、外的各类知识。因此,在用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开放与自由的“。用教材”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关键是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本期五篇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活用教材有生动、鲜活的阐述,为我们勾勒出活用教材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实施后“,教教材”“与用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在“教教材”中,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知识复制的样本与原件,并严格规定了教与学的疆界。因此,在教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束手束脚的。在“用教材”中,教材回归它的工具性本质,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引领学生去探索教材内、外的各类知识。因此,在用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开放与自由的“。用教材”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关键是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本期五篇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活用教材有生动、鲜活的阐述,为我们勾勒出活用教材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6.
孙盛  吕赟 《广东教育》2006,(1):26-26
新课程实施后“,教教材”“与用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在“教教材”中,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知识复制的样本与原件,并严格规定了教与学的疆界。因此,在教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束手束脚的。在“用教材”中,教材回归它的工具性本质,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引领学生去探索教材内、外的各类知识。因此,在用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开放与自由的“。用教材”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关键是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本期五篇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活用教材有生动、鲜活的阐述,为我们勾勒出活用教材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语文教材观及与之相关的教材编制、教材探究、教材运用、教材讲析等问题,认为语文教材是由例文充当的“例子”系统和统帅“例子”的知识系统的有序统一体;依据这一科学的教材观,教材编制要追求序列化,教材探究要采用单元比较法,教材运用要做到“用教材教”而避免“教教材”,教材讲析要善于运用比类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材的使用呈现出与旧课程不同的理念,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倡,意在提醒教师,教材不是“圣经”“法典”,而是教学所凭借的资源,因此理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立足“一切为了学生”的出发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和“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当然,“用教材教”关键是“用”,  相似文献   

19.
教材建设的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正聿在 2000年第 6期《中国高等教育》上撰文认为,撰写“面向 21世纪”课程教材,应当在教材理念上解决三个重要问题,即专著与教材、教改与教材、学科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一、专著与教材 我国高等学校始终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每门课程几乎都同时存在着没有实质差异的难以胜数的教材。例如,有谁能说清当代中国到底有多少种“哲学原理”课教材 ?而许多教材的“主编” (更不用说“编写者” )既从来没有出版过与“教材”相关的“专著”,甚至也从来没有发表过与“教材”相关的“论文”。   针对这种状况,首先应当为教材“正名”,即…  相似文献   

20.
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教材的使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思路中的“教教材”,到课程改革以来的“用教材教”,体现了尊重学生数学知识构建的实质。研究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坚实基础,“走入”教材之后再“走出”教材,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用教材教”的基础是研究学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