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摔跤”还是“摔交”江苏汤玉平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15刚劳动的开端》中有这样两句话;“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俩摔变试试I”“我不跟你摔交。”句中的“摔交”,笔者以为应是“摔跤”。摔跤一词有两种合义;一种是指摔枚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种,两人徒手相...  相似文献   

3.
目前,“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已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作为动词的“像”“好像”和作为副词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见到。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印刷品里,作为名词性词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常常使得许多语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我国发行的电脑彩票主要有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而这两种彩票都是以七个数字为一组中奖号码,即“七合彩”。福利彩票有“30选7”和“36选7’’两种形式,体育彩票有“29选7”和“35选7”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最大的彩点是:从分析“路”字的结构入手,进行从感知到理性的联想和演绎;而且联想十分新颖,生动、形象地阐述出社会人生的某些哲理;演绎虽然奇特,却完全符合汉字“形义”一体、因“形”思“义”、由此及彼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民族主义”文艺和“战国策派”文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相提并论的,被斥之为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流派。研究证明,它们是两个性质迥异的流派。通过对其成员组成、文艺观、时代观以及理论渊源几个方面的辨析表明,“民族主义”文艺派是为国民党政治统制“代言”;“战国策派”文艺则为中国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而“立言”,同时还是实现该派“战时文化反思和重建”主旨的一支重要力量,自觉承担着五四以来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编辑老师: “丰富多采”是常用词,可是我又见许多报刊把“丰富多采”的“采”写成“彩”,到底哪个对? 上海 叶志 叶志老师: 要解释这个问题,先得说:“采”和“彩”这两  相似文献   

8.
“一再”和“再三”是现代汉语中的两个副词,二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可以互换,但在用法上还是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和特点,并不完全对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对这两个词加以区分,否则就有可能使留学生对二者产生使用上的偏误.本文试从词汇、句法和语义平面对“一再”和“再三”进行简要考察和辨析.  相似文献   

9.
目前,“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已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作为动词的“像”“好像”和作为副词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见到。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印刷品里,作为名词性词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常常使得许多语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认为,造成“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古汉语中“象”和“像”长期在多个义项上交叉使用,这一习惯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这两个字的选择。二是“象”和“像”在表“形状”这一义项上的界限不…  相似文献   

10.
“三步九环节”阅读教学法好正宁县西关小学史彩英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几年来,经过摸索尝试,觉得“三步九环节”阅读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所谓“三步”,就是阅读过程中的三个步骤,即“读、找、讨论”;所谓“九环节”;是指读、找、讨论过程中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1.
每逢新年、国庆节,祖国大地到处张灯结彩,人人兴高采烈。但是有的同学常把“兴高采烈”写成“兴高彩烈”,把“张灯结彩”写成“张灯结采”。这是因为没有弄清“采”和“彩”的意思和用法。采,本义是摘取。如采茶、采莲等。它与人的手有关,所以“采”又作“”,不过“”现在已经不用了。其实,“采”本身就是一个会意词,上面是“爪”的变形,像人的一只手,若把“采”写成“”,又加了一只手,实际上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彩,本义是丝织品染成的颜色,所以“彩”又作“”穴彩的异体字,现已废止不用了雪,与“丝”有关。“彩”是个形声字,声旁是“采”…  相似文献   

12.
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人们发明了“”,作为批改主观文字题的符号。此号一发明,批改作业时,教师可大为省力了:打开作业,闭上眼睛,标上几个“”,签一个日期,一大摞主观文字题的作业,几分钟就可以处理掉,可谓是“高速度”了。现在倘若翻一下学生各科的作业本,不...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学术界在讨论社会资本主义问题时,出现了“剩余价值社会化”这一概念。他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主要有两个论据: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股权分散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通过购买股票也能“获得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二是福利国家制度的出现,“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共享剩余价值”。下面我想就这两个“论据”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希望工程”与“精卫鸟”──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王彩慧他流泪了。不仅仅因为看到了几个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孩子,他还了解到,这些在稻草团中发抖的孩子还是当地少有的读书娃。这里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只占60%,而巩固率还不到10%,一个有...  相似文献   

15.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看书阅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这么两个词语:“唯一”和“惟一”。此时,有些读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困惑:到底是“唯一”,还是“惟一”?  相似文献   

17.
“采”是个会意字,由变形的“爪”与“木”两个字组合而成,共有八画,意思是用手采摘草木的嫩枝叶,以做食物或饲料。写成“米”字上边加一撇是错误的。“采”是个先创字,以它为声符的“踩”、“睬”、“彩”、“菜”等常用形声字是后创的。由于这些字当初曾通假,现在除“踩”、“睬”、“菜”已与母体字“采”彻底分流外, “采”与“彩”在一些词语中仍然由于字义重叠而不易分开,于是社会用字中将二者相混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  相似文献   

18.
一、两个对立的“抗”黑龙江方言里有两个“抗”,口语里都读作Kang但功能和意义各不相同。一个是作语素使用的;表示“抵抗;抗拒;对等”等意义,例如“抗灾、抗租、分庭抗礼”,后面能带体词或者体词住宾语。“抗震、抗旱”里的“震”和“旱”.作为动同支配的对象,指称行为受享,体现的也是体词性功能。由“拉一”构成的双音合成词,虽然多为述宾式组名但也有联合式(抗击、抗拒)或们正式(抗诉、抗体)的,而且不都是动词。本文将计论的是另外一个独立作句法成分使用的“抗”,入句后经常出现在下面的框架里:北大荒人,零下二三十…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冒石宏 《小学生》2010,(7):20-21
有照为证 “发挥”“发表”和“发展”这三个词语都是由“发”组成。彼此意思相近,使用的范围相似。我们在使用时难免会将它们混淆(见图1、图2、图3)。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它们各自的意思.就会发现这三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