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际 《中国编辑》2004,(4):92-92
监刻本亦简称监本,指历代国子监刻印的书本。经厂本专指明代经厂所刻印的书本。内府刻本所谓内府刻本,并不专指由内务府各监所刻的书本。历来在运用内府刻本这个称谓时,都是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所刻的书本,或者指官刻本中,属中央国家机关所刻的那一部分书。  相似文献   

2.
清廷内府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修书处是内务府的一个专门修书刻书机构,其所刻之书便称为内府刻书,或称"殿本"、"殿版"。但广义而言,内府刻书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中央各部以及诗局等隶属内务府管辖的刻书机构,如中央各殿、院、司、局、各部、署、监、馆等机构所刻之书,亦统称为清代内府刻书。雍正帝在位仅13年,对内府刻书十分重视,刻书种类虽然不多,但卷帙浩繁,约有1.96万余卷。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庋藏的内府刻书,对雍正朝内府刻书情况及其特点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3.
严德香 《兰台世界》2012,(33):61-62
南宋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基本继承了北宋元丰改制后一套制度。在中央以户部为主,另有总领所、司农寺、太府寺、国用司等机构;在地方由府州或是军监长官全权负责治域的财政事务。而转运使司则起着连接中央和地方财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官刻,也称政府刻书。是指中央国家机构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单位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基本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本论先来讨论前者。历朝中央级出版印刷机构在刻书内容、版本形式、所处地位及影响上既各有特点,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之间的沿革变化也打上时代的烙印。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从中理出封建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的发展脉络,找出某些规律。一、并不存在的唐代内府本  相似文献   

5.
清代国家设官分职,大体沿用明代旧制。内设中央各部、院,外设地方督、抚、司、道等文职衙门,以及提、镇、副、参、游、都、守等武职衙门,星罗棋布,分别在全国各个地方。可谓职分文武,上下相维,各治其事,形成全国较为完整的统治机构。就其职掌,提纲挈领来说,就有中央六部,所谓天下庶政归六曹者是。寻常公务,由部处理,遇其大事,则须奏请最高统治者允准后施行。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话     
《现代出版》2012,(2):33-33,52,77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出版管理机关,也是中央刻书的主要机构,其刻本称"监本"。国子监除了刻书规模大、数量多、地位高以外,最让人称道的是监本刊刻质量的精良。凡是经过批准刊刻的书籍,都要经过三次校勘。先由负责校理的官员细加校勘,后由覆勘官作二次校订,最  相似文献   

7.
清代国家设官分职,大体因沿明之旧制。内而中央各部、院,外而地方督、抚、司、道等文职衙门,以及提、镇、副、参、游、都、守等武职衙门,星罗棋布,分列在全国各个地方。可谓职分文武,上下相维,各治其事,形成全国较为完整的统治机构。就其职掌提纲挈领来说,总其成者,则为中央六部,所谓天下庶政归之六曹者是。寻常公务,由部处理,事之大者,则须奏请最高统洽者允准后施行。即如光绪会典所说“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之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内府刻书由宦官执掌的司礼监主持,规模庞大,分工细致,种类繁多。考察和分析明代宦官与书籍刊刻的关系,可以了解他们在宫廷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以及内府刻书的特点与特色。  相似文献   

9.
清代地方中下级官员中,除道员、知府、知州、知县等正印官外,还有数量庞大的附属官员,分别称为佐贰官、首领官和杂职官.其中,佐贰官具体是指府同知、通判,直隶州、散州所属州同、州判,县属县丞、典簿等.首领官主要包括布政司、按察司、府、厅等衙门经历、照磨、都事、知事、理问、检校,州吏目、县典史等.杂职则包括库官、仓官、税官、司狱、驿丞、巡检等.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佐杂,它们所占的官缺也就是佐杂缺.佐杂虽然不像正印官那样是地方上的掌印之官,但却负责具体政务的办理,且处于官僚的最基层,与百姓最为接近,因此他们的选任及其行政状况,对地方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元代政府机关很重视刻书事业,中央机关刻书者有兴文署、艺文监(包括艺林库、广成局)、太医院等.地方的各路、府、州、郡县儒学和书院也大量刊刻古书.由于官家倡导刻书在先,故私家、书坊刻书也随之风行全国,使刻书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元代湖南的雕版印书事业,一承两宋遗风,二仰中央倡导,时间虽只九十余年,仍刊刻了一批古书.留存于今者有茶陵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增补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尹文子》二卷、《说苑》二十卷.清泉(衡阳)刘祥卿刻本《新编孔子家语章句》十卷.  相似文献   

11.
谢蓉 《编辑之友》2010,(7):102-104
清王朝建立后,图书事业遂得到制度保障. 一大清纲举目张,以刻书为第一鹄的 清代的官刻重点在中枢.建政之初,清廷内府的刻书中沿袭了明代的制度、由太监衙门司礼监承办.自康熙十二年(1673)起,武英殿设修书处,由翰林院词臣总领其事,武英殿承刻清廷内府各种图书,从此"内府本"便改称"武英殿本"或"殿本"了.此一措置,由文化内行取代了外行,大大提升了刻书质量,是中国图书管理史上极为重要的篇章.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地方政权结构极为复杂,废除宰相以后,行中书省的职能为三司掌握,在三司之下又设置了分司,直接到地方府、县协助工作,从而将地方的行政、军事大权牢牢把控在皇帝手中。  相似文献   

13.
移会 文书名称。清代在京衙门间的平行文书之一。据光绪《钦定大清会典》记载:通政使司、大理寺行文在京衙门,除对各部院用咨文外,其余皆用移会;六科、备道、内廷各馆、内阁典籍厅、稽察房、中书科等处与各部、院、寺、监行文,均用移会。  相似文献   

14.
晚清政府建立了中央以宪政编查馆为枢府、各部院及省级以下宪政机构配合执行的组织体系,试图推行宪政改革以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统治。然而,宪政机构的活动开展却加快了清政府灭亡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宋代勒留官是指在中央百司机构内担任吏职的官员。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制定了沿堂五院、宣徽院、学士院、三馆、合门、客省等机构中的吏职人员出官办法,详细规定吏人出官的程序、年限等,出任勒留官成为这些机构内吏职人员出官的一个环节,因该规定由翰林学士承旨宋白起草,故称"宋白制书"。此后,宋白制书成为宋代中央机构吏职人员出官的基本准则。北宋中后期,朝廷为满足中央机构行政事务运行的需要对宋白制书稍有增补、修订,但其规定的中央吏职人员出官前需出任勒留官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  相似文献   

16.
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琉球官学的设立清代的国子监国子监是清代的最高学府。它是仿中国古代的国学制度设立的。国子监最早叫国子学,始设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是专门为贵胄子弟而设立的大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俱国子学性质。清沿明制,于顺治元年(1644)设国子监,一应事宜,由礼部掌行。顺治十五年改由本监自行  相似文献   

17.
金沿辽继续实行五京制,改"道"为路.诸京所领路各设兵马都部署司.即由留守带府尹兼任都部署.诸府所领路各设兵马都总管,即由府尹兼任都总管.诸路辖州县各若干.州级有散府、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军之别.东京路的曷苏馆、婆速二路,也是相当于州级的政Ⅸ,闪不领民户只领猛安谋克,故小称府州而称路.  相似文献   

18.
一、以时代区别的:如宋本、康熙本、嘉庆、道光间本。二、以地区区别的:如蜀本、江南本、淮南路本、麻沙本巨、以单位区别的:如内府(宫廷)本、殿本(清武英殿)、监本、(国子监)、司本(茶盐司)、库本(内库、公使库、经厂库)郡斋本(郡是官署之称)、藩本(明朝藩王府)、书院本(学校)、局本(清朝在各地所设之刻书局)、书坊本(又称书棚本、书肆本,书坊即是书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王朝为监察政府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制度.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官的主要职责.  相似文献   

20.
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最近发出《关于支持驻闽各新闻单位记者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级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和各地(市)、县委,主动热情地支持中央各新闻单位驻闽记者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