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顾明  中健 《收藏》2010,(11):182-182
“御窑千秋”9件皇家珍瓷包括:北宋影青瓜棱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永乐青花龙唐草纹天球瓶、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纹天字罐、明万历五彩百鹿罐、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观音瓶、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清乾隆粉彩蓝地开光山水转心瓶,它们不仅是当朝最优秀的官窑代表作,还都是曾经的帝王至爱,工艺之全、器型之全、装饰手法之全跨越了景德镇千年官窑历史!  相似文献   

2.
顾明  中健 《收藏》2010,(10):191-191
“御窑千秋”九件皇家珍瓷包括:北宋影青瓜棱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永乐青花龙唐草纹天球瓶、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纹天字罐、明万历五彩百鹿罐、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观音瓶、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清乾隆粉彩蓝地开光山水转心瓶,它们不仅是当朝最优秀的官窑代表作,还都是曾经的帝王至爱,工艺之全、器型之全、装饰手法之全跨越了景德镇千年官窑历史!  相似文献   

3.
王胜利 《收藏界》2010,(8):69-69
越窑陶瓷的早期产品中,有一类盛行于三国西晋时期的瓷器——堆塑罐,亦被称为“谷仓”。“魂瓶”、“神亭”、“塔式罐”、“佛寺罐”等。  相似文献   

4.
顾明  中健 《收藏》2010,(9):177-177
“御窑千秋”九件皇家珍瓷包括:北宋影青瓜棱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永乐青花龙唐草纹天球瓶、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纹天字罐、明万历五彩百鹿罐、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观音瓶、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清乾隆粉彩蓝地开光山水转心瓶,它们不仅是当朝最优秀的官窑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闽北在考古发掘、基本建设以及古遗迹、占墓葬中出土有大量器型各异、大小不一、时代不同的瓶、仓、罐。这些器物在古玩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五联罐、五管瓶、堆塑罐、飞鸟人物罐、龙虎瓶、日月瓶、立鸟瓶、皈依  相似文献   

6.
石磊  宋康年 《收藏界》2012,(6):56-57
魂瓶,又称"谷仓罐"、"堆塑瓶"、"招魂瓶"、"宝瓶"等,属于古代一种冥器。魂瓶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据考,它是由汉代的五管罐演变而来的,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这时期的魂瓶堆塑趋于繁缛,多装饰人物、动物和亭台楼阁,逐渐形成了从寓意到具象的演绎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虎  张方海 《精武》2008,(9):26-27
拳学和禅学一样,都是研究宇宙本际和人之本性的。所谓: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者是耶。宇宙本际、人之本性和万物之灵、生命之源,都是“道”的别称。“道”是宇宙间一切事象的根源之母.所以人们为了弄清这一本然,从各个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谓的拳学、禅学、儒学和道学等,都是进入“道”之本然的不同法门而已。“道”主宰宇宙一切,一切事象都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是宇宙中的一种成分.也是“道”的一个外在形态,故人的能力和形态是由“道”来驱使和改变的。  相似文献   

8.
武术有“四美”形、神、德、道。“形美”为习武之第一重境界,所谓“外练筋骨皮”;“神美”为习武之第二重境界,所谓“内炼精气神”;“德美”为习武之第三重境界,所谓“尚武崇德,以德服人”;“道美”为习武之第四重境界,所谓“以术求道”,“道”正是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习武之人由“形”之外练,到“神”之内修,进而到“德”之培育,最后到“道”之升华,才可以说是完成了整个武术的修炼过程。但事实上,对“道”的追求永无止境,因此,武术修炼的境界也一定是“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相似文献   

9.
汤瓶七势拳     
七势拳又名汤瓶拳,它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汤瓶壶为标记。汤瓶七势拳在回族中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阿訇都练习此拳。汤瓶七势拳练习前先口诵“台斯迷”,这是伊斯兰教的阿文,意思是奉普慈太慈安拉之命起。奉真主的命令行事。起势和收势皆为汤瓶式。开始和结尾均冠以“接嘟哇”,意为真心真意接受真主的恩赏之意。  相似文献   

10.
顾思  中健 《收藏》2010,(7):186-187
【藏品介绍】 为隆重迎接中国第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在景德镇市文物局、中国官窑研究会组织下,以黄云鹏大师为首,张浦生、叶宏明等十余位古陶瓷专家倾心研制,“中国景德镇历代官窑珍品大全·御窑千秋”九件国宝瓷:北宋影青瓜棱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永乐青花龙唐草纹天球瓶、明成化斗彩海水天马纹天字罐、明万历五彩百鹿罐、清康熙青花指日高升图观音瓶、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清乾隆粉彩蓝地开光山水转心瓶于201O年6月12日复烧点火.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对“己”之个体的关注,在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思想中有明显的表现。忠恕之道贯穿于孔子的整个学说体系中,并延伸到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论语》中有多处对忠恕之道含义的直接描述,是将“忠”与“恕”放在同一个层次讲述的。“忠”与“恕”相因而无偏用之势,“忠恕之道”与“仁”相区别但又密切联系。从孔子到后代儒家学者,忠恕之道的发展由对“己”之个体修养之强调逐渐外扩到国家、天下万物等更大范围的视角中,获得新的意义的同时,却削弱了个体独立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球道的认识     
投球时,应该首先对球道有所了解。球道有“快球道、”和“慢球道”之区别。朝①、③瓶之间(左投的人是①、②瓶)试投,球滚动击准目标。这是标准球道。如果以①、③瓶作为目标,球却向③⑥瓶(左投的人是②、④瓶)滚去。这就是球顺着球道跑得太快,我们称为“快球道”。如果以①、③瓶作为目标,球却向①、②瓶滚去。这就是球顺着球道滚得慢,我们称为“慢球道”(见图①)。晚上,球道的油已经开始干燥,  相似文献   

13.
“艺”、“技”、“道”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哲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竞技体操之艺、之技、之道,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与密切深刻的关联度,文章首先对技、艺、道的“源”和“流”作了系统的探索;之后,分别就竞技体操之艺、竞技体操之技、竞技体操之道,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并讨论了竞技体操“艺-技-道”的传递与融合过程,旨在正确构建竞技体操的技术观、美学观和哲学观。  相似文献   

14.
吕耀文 《收藏》2010,(12):113-115
笔者曾在《石道之“石”》一文中探讨了石道之“石”的“真”“善”“美”,本篇来谈谈石道之“道”。 赏石主体的审美之“心”,即石道之“道”是在生活审美、自然审美以及艺术审美的基础上产生的,贯穿于整个赏石审美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太极文化的视角,对黄梅岳家拳的拳理作了深入的理论透视,解析了黄梅岳家拳所蕴含的太极文化内涵,提出了“太极者,道也”是黄梅岳家拳的精武之道、“太极者,阴阳也”是黄梅岳家拳的构造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黄梅岳家拳的化生之道的观点,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弘扬黄梅岳家拳,作了太极文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道在渊鱼     
王双强 《收藏》2014,(19):148-149
中国人凡事都得讲个“道”。可“道”究竟是什么,却永远讲不清楚。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说“道”讲不清楚,还承认“道”大过于天地,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即“道”要遵循自然规律。笔者以为,“道”就是“自然”,万物之始的“道”,只要遵循自身的规律,顺其自然就好。澄塘深渊的  相似文献   

17.
武术美育是中国式具身美育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种身心交互影响的体验性美育,强调身体-主体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培育。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与阐发武术势的身道逻辑及当代美育启示。研究指出:“势”的身道逻辑体现在“势”之基、“势”之筑、“势”之动、“势”之壮、“势”之合等5个阶段,是“可见的”身体之形与“不可见的”身体之能的和合过程。虽然它们各有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美育实践。武术“势”的身道逻辑主要有以意生势、以象取势、以势体道等3个维度,分别指向身体认知的“本体论”遵循,显微之间的“动力学”基础,下学上达的“方法学”路径。建立联觉体验的认知理念,超越视觉之困的美育实践;建立见微知著的传习模式,夯实身教为先的美育方法;滋养怡情养性的生命精神,开显身心合一的美育理念将是开显武术美育的主要路径启示。对“势”所蕴有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身道逻辑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既是一种对超越视觉性与回归联觉性的美育自觉,更是对这种以联觉而建立的身心合一美育观的深度体现。  相似文献   

18.
我知“道”     
方瑛 《武当》2009,(1):46-47
老子在《道德经》里写进了70个“道”子,这标志着“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和基础,是经文中最最重要的词语。是否理解“道”的真意,成为正确解读《道德经》的关键。但是,当今却有一部分人,对“道”的认识还处于蒙昧之境,根本还没有弄明白《道德经》里“道”字的真实意义,就写出了大量与“道”意向悖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9.
古韵 《集邮博览》2011,(9):85-85
夫“中”者,内也。别于外,别于偏。然则,其内涵不独若此,“天地之道。帝王之治,圣贤之学,皆不外乎中”,古人论道,也以中为归旨:“中即道也,道无不中,故以中形道。”  相似文献   

20.
伍秋鹏 《收藏》2007,(5):74-76
在四川和重庆两地的古玩市场上,时常可以见刮一些黑釉堆塑罐,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它们在四川及重庆的许多县市均有出土,存世量较多。对这类堆塑罐,常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共为“鬼罐”,意为明器;有的称其为“老钱罐”,认为其用途是存氧中装纸钱灰;有的称其为“谷仓罐”,认为其用途是存储五谷随死者下葬,寄意亲人死后衣食无忧;也有的称其为“龙罐”,因为其罐身之上多数都堆塑有龙纹。依据习惯,这类器物似乎称“谷仓罐”更为确切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