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师范院校的写作课教学长期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使得课程教学失去了师范特色,并陷予尴尬的处境.我们"高师写作教学的职业性特色研究"课题组,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课程特点,在写作课教学中突出职业性特色,在重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探寻高师写作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点,突破了高师写作教学的瓶颈,走进了写作教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2.
写作教学是按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良好的写作素养的教学活动。高师院校教师应坚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庄严使命,做好写作教学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当前高师院校写作课教学现状分析起,对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写作课教学需要改革,这是许多教学人员、研究人员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共识。但是,究竟该改革什么?如何进行改革?在看法上不尽一致。我认为必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认识写作课教学改革的问题。写作教学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一是这门课不同于理论课,也不同于知识课,它是一门具有综合训练性质的以写作实践为主的课程,这是研究和实践写作课改革的基本依据;二是写作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理论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但写作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广泛的概念,我们必须从学生的专业方向出发,确定训练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点,这是研究和实践写作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三是根据课时安排等具体条件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理工科院校科技写作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生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改革目前的科技写作课教学模式,培训一批兼具专业科研、写作、外语能力的科技写作教师,使这门课的教学质量真正提高.  相似文献   

5.
1991年8月,在安徽黄山召开的高等师范教育院校写作教学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讨论了高师教育院校写作教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谈到大学写作教学目的时,一些同志指出:“大学写作课的教学目的就应该是培养学生进行写作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对于高师写作课来讲,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教学能力。来自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和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同志指出,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师应该会论、会写、会教。高师写作教育应注意这样的需求。”(《重新认识大学写作课》马正平——《写作》6/929页)  相似文献   

6.
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的写作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担负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任务,还要担负着培养学生将来到中学从事作文教学能力的任务。这“双重”教学任务,是师范院校写作课所独有的。即是说其他文科院校的写作课,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的任务。中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其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与提高中学生的读和写能力。当然,师范院校中文系专业课程的设置,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能力。但写作课是  相似文献   

7.
双向结合:高师写作课的走向西北师范大学任遂虎高等师范院校的写作课,实质上是一项“立体式”的教学工程。它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写”的知识、技巧、能力之外;还要求具有“教写”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这使得高师写作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写作的特点:(1)基础性──了解...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高师学生的实际,高师写作教学的现状,写作本身的特点以及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性的分析,提出高师写作教学应以系统讲授写作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理论修养为主要目的的观点。认为长期以来,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目的能力论既不科学,也不客观,而且有许多弊端。主张以坦诚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给高师写作教学的目的以科学、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写作课的根本任务之一。首先,这是课程本身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在高等院校,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的基础课,其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写作课既要传授写作理论知识,又要讲授写作范文,更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学生经过写作课的学习,只会背诵一些写作方面的名词术语,不会捉笔写文章,这只  相似文献   

10.
高师写作教学从教学自身角度分析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训练量不足,二是缺乏实践性.所以目前高师写作教学的改革应该以课程设置与安排为突破口,增设专业写作课,加强针对性.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应用写作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一带十”,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一、两篇的从选题到立意等多方面具体的全程辅导。学生由写作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过程,是写作课教学的重点,是写作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跨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秦海燕 《现代语文》2005,(10):98-99
高师院校的写作教学一直处于迷失自我的尴尬处境,"师范院校看综合大学,专科看本科"的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性改变."师范写作教学没有明确体现区别与非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师范写作教材几乎可以兼容各类写作,可偏偏丧失了自身的专业特性".究其原因是对高师院校写作教学的师范性特征认识片面、狭隘.因此对写作教学师范性的深入思考,有助于给写作课准确定位,科学设置高师院校写作课程,树立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和面向未来的教学理念,对培养具有现代写作能力和从教技能的师范生会大有裨益,进而全面提高整个社会成员的中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汉英翻译课与英语写作课都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尽管两门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基本相同,都是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以满足今后继续深造和工作实践的需要。汉英翻译课要培养的英语表达能力与英语写作课要培养的写作能力是一致的,关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互促进。把两门课程合二为一,更能体现其优势。优势一,有利于学生接受更系统的翻译与写作训练;优势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汉英翻译能力;优势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本文从提出汉英翻译课与英语写作课相结合的理论依据入手,分析汉英翻译课与英语写作课相结合的优势,并提出相关教材开发的建议,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翻译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写作》课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规定: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写作理论知识,培养阅读、分析、写作和批改能力。在抓紧写作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帮助学生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使写作理论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实质上是开发学生智力,把知识转变成为技能,全面完成《写作》课教学任务的重要课题。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在80级,我们规定学生写周记,每周交给教师批阅,定期讲评,优秀的则传阅。经过一学年的训练,该级学生写作能力得到较显  相似文献   

15.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作文教学的课型极其单调。一般都是“写”与“评”两条线周而复始,学生写作与老师讲评两大块机械循环。这就导致学生提不起写作兴趣,写作能力提高缓慢,甚至把作文当成一件苦差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作文课型不但能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拓宽他们的视野与知识面,而且它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手段。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了如下一些作文课型:一、写作方法指导课这类课要求通过读、议、评、说、写等课内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实用而有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教学做到…  相似文献   

16.
初中英语的写作是体现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课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它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和表达能力。从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可以看出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写作教学的经验和反思,就初中英语写作课的有效教学与大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外语学习中的写作课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语言的输出。写作能力可以检验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本文指出写作课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的,而不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的。写作课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行为和习惯,给学生适当灌输一些与写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知识、系统的语言知识和写作知识。本文还给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介绍了以培养作家为目的的两种教学方法一过程法和基于文体法与话语法的文本写作法以及作品评价的基本标准,以期能与广大的外语写作课教师交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应用写作课是高师的一门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素质,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书写工具的电脑化,都向应用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以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为目标,经过充分论证,我们确定了教改课题"成人应用写作课三维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1998年5月立项,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高等师范院校写作教学效果不好 ,其主要原因 :一是由写作本身固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是高师课程设置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就要突出师范性的特点 ,并加强写作实践训练。训练可从三方面进行 :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实用文体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开放性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20.
应用写作课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在培养大学生写作素养、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要教好这门课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典型案例、文体比较、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应用写作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