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学术巨著,也是记载"倭人"的最早古籍之一。《论衡》中"倭人献鬯"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与日本交往的一段事迹。但是这段事迹真实与否,一直饱受争议。通过进一步研究,尤其是通过对《论衡》的固有名词如"鬯草""白雉""越裳""宛"等的比对论证,可知,王充所谓的"倭人"其实是"东夷"的一种代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倭国"和"日本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另一种说法是,日本人长得个矮,所以称“倭”。《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录建武中元二年(57年)汉光武帝赐印给倭国。这是中国史书对日本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中元二年(公元57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当时的日本尚属于国家林立的状态,并无国名。其国王遣使入汉,愿为…  相似文献   

3.
东起大庾岭,逶迤向西,直迄越城岭的南岭(又称五岭)山脉,横断南北,成为岭南和岭北地区古代交通的天然阻障。然而,远在三代时期,五岭南北之间的经济交往就开始了。周公摄政六年,岭南的越裳国就以“三象重泽而献白雉”于周室。(郑樵《通志》卷一百九十八)广西的骆越人也曾献“大竹”、“翡翠”给周成王。《逸周书·成周之会》)“越骆之菌”(竹笋)、越蓆亦早巳饮誉中原。当时,五岭南北两地人民想必已借助五岭山脉之山隘小路互为交往了。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把沟通五岭南北交通视为加强中原和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的纽带,并构筑穿越五岭山脉的交通道路的时代,当始于秦汉开发岭南时期。本文试就秦汉时期五岭南北的水陆交通要道略作举要,以待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4.
日本(Japan)我国南北朝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中说,汉光武帝刘秀在接见东瀛的使者时,封其围的国王为倭王,所以有了“汉委倭王”之记载。“倭”是对日本人的最早称呼。“倭”字的意思包括:难看的、丑陋的、矮小的;说话、办事啰里啰唆;单纯、听话的意思。对友邦如此称呼确实欠妥。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 113~ 114页 :“东汉光武帝时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其注曰 :“委 ,即倭。”( 1)“倭”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倭奴国”是“倭”的奴国 ,奴国在今日本的博多附近。( 2 )“委”和“倭”是古今异体通假字。在那时“委”在用作指代日本时和现在的“倭”在读音及词意上是一样的。后来 ,用“倭”代替“委”指代日本 ,“倭”和“委”才有了区别。所以 ,东汉光武帝赠给倭奴国王的金印是“汉委奴国王”而不是“汉倭奴国王”。释“汉委奴国王”$河南省平顶山市十六中学@张宏伟…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畿及其附近公元四世纪前期的古坟中,出土不少有“铜出徐州,师出洛阳”铭文的三角缘神兽镜。日本学者富冈谦藏等考证,认为这种铜镜是中国的魏镜,可能是中国魏朝的统治者,赠送给当时日本邪马台国王卑弥乎及其继承者的。《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有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倭王遣使来中国魏朝朝献,魏的统治者赠送其女王卑弥乎的礼物中,有“铜镜百枚”的记载。之后,中日之间交往密切,多次相互馈赠。但是,我国有的学者,认为镜上的铭文“铜出徐州”,不是事实,没有根据。他认为:“徐州一带,自古不产铜”,“《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彭城及其附近地区,汉时有铁矿,曾设铁官,但未有铜矿”;“明清时期,有关书籍才说到,徐州附近有铜山,‘旧曾产铜’,其实并无根据。至少可以说,在镜上虽有‘铜出徐州’铭文,但不足以说明铸镜之铜必出于徐州,尤其是不能出于无铜可采的彭城及其附近”。又说“有的研究者,因徐州又名铜山,便深信其地产铜而不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等等。近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门考查,得出的认识恰好相反:徐州自古就是我国一个铜产地。铭文“铜出徐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7.
1 上古时的日本列岛居民,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平安时代初期斋部广成编著的《古语拾遗》中记载:“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公元一世纪前后,日本人开始接触汉字。据出土文物证明,当时中国的手工业品已传入日本,其中许多金石器物上,如铜镜、印章以及货币等,都有铭文。这些铭文虽然只是不成文的单个汉字,但这是日本人最初接触到的文字。公元三世纪前叶汉文已经传到日本。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人中,保存有公元238年12月曹魏致日本邪马台国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能很早就开始了.在太古时代,日本列岛跟中国大陆联结在一起。几十万年以前,在北京郊区周口店生活的北京人可能到过日本列岛。但这只是人们的推测。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战国时代的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说明那时人们还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到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  相似文献   

9.
一、第2课《黄帝的发明创造》中提到的“下裳”是一种什么服饰,应读什么音? 本课说:“黄帝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有的造出了弓箭,有的制成上衣和下裳,有的做了鼓,有的翻成了照脸的镜子。”这里所说的“下裳”是指古人下身穿的衣服,跟“衣”相对。《诗径·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男女都穿“裳”,不是裤子,是裙子的一种,但不同于今天的裙子。“下裳”应读xiàcháng。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裳(-cháng):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二、何为“鹖冠”,武士冠上为什么要插有鹖毛? 第6课《“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说:  相似文献   

10.
杜芳  王松岩 《现代语文》2009,(11):79-80
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称谓越丰富,越复杂,说明这个民族越注重区别人的身份与地位。《橘子红了》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很浓的电视剧,但却在人物称谓上出现了错误,使得整部剧的文化传统气息受到了影响。该剧中“秀禾”这一人物的称谓是错误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古代福建对日交往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本文仅就古代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作粗浅的探索,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两千多年前,两国就有了友好往来。《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三国时,据《魏志》所记,日本使者来魏凡四次,魏使者到日本凡两次。《文献通考》卷324记载说:倭人“初通中国也,实自辽东而来”,“至六朝及宋,则多从南道。”南…  相似文献   

12.
对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研究,不能回避对其称谓变迁的探讨。在其称谓从“归化人” 到“渡来人”、从“华侨(侨人)”到“大陆移民”不断演变中,“大陆移民”这一称谓最符合史实,该称谓的变迁反映了中日两国研究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定向历程。  相似文献   

13.
对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研究,不能回避对其称谓变迁的探讨。在其称谓从“归化人”到“渡来人”、从“华侨(侨人)”到“大陆移民”不断演变中,“大陆移民”这一称谓最符合史实,该称谓的变迁反映了中日两国研究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的定向历程。  相似文献   

14.
1.《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的“裳”,现行两版语文教材及配套教参均未标注读音,该“裳”音不能读成shang。当读成cháng。因为“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当中隔着黄海。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许多日本海盗,乘船在中国沿海登陆,骚扰江苏、浙江、福建一带的居民。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所以称这些海盗为“倭寇”。到近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对日本侵略军深恶痛绝,把他们比作魔鬼,称他们为“鬼子”。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古代日本和中国关系的最早记录,首推《三国志·魏书》的东夷传.(以下简称《魏志》倭人传)但要从《魏志》了解古代的中日关系,首先要求我们解决东夷传倭人记事中所记邪马台国(陈乃乾校点本作“邪马壹国”,误)的位置问题.也就是邪马台女王国是在九州?还是在日本畿内大和?关于邪马台国的位置问题,日本学者所写的论著可以千计,但大部是想以巧辩曲解来否定古代中日的友好往还,来达到维持他们所谓“国体尊严”的目的.为了正确了解古代中日关系,就得把这一问题重新加以研究,作出合于科学的结论.(一)日本学者对本问题看法的变迁三国时代的邪马台在日本畿内大和,在古代日本人是没有什么异说的.日本官修第一部历史《日本书纪》就是这样记载的.在《日本书纪》卷九神功纪卅九年下,有下列记事:是年也大岁已未,《魏志》云:明帝景初三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子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京都也.  相似文献   

17.
胖≠健康     
吴强同学来信问:假日上外婆家玩,外婆总嫌我长得不够胖。外婆还说越胖越健康,我应该怎么办? 许多同学可能都听人说过:越胖越健康。真的是越胖越健康吗?答案是“否”。其实肥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并且肥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哮喘、高血压等疾  相似文献   

18.
一、龟兹地区古民族考国外的不少学者都说古代塔里木盆地的居民主要是雅利安民族,属于印欧语系,如: 日本松田寿男等说:“塔里木盆地的历史,在九——十世纪之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民族方面,从雅利安时代变为突厥时代。”德国勒柯克说:“一直到第八世纪,东土尔其斯坦还不是土尔其人的国家,当时系为伊兰族和欧罗巴语吐火罗人所居住,在西南则为另一种伊兰人。”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碎片     
外族妇女前来“借种”:宋朝无比诱惑力 《清波杂志》记载:“倭国(日本)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相似文献   

20.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东学党起义,起义的目的是“内斩贪虐之官吏,外逐横暴之强敌”,“拯百姓于涂炭,莫国家于磐石”。①起义军的锋芒既指向本国的封建统治者也指向包括日本侵略者在内的所有洋人。因此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东学党人的排拒。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东学党反洋教的原因,亦可从某一个方面来考察基督教对朝鲜社会的影响。一 在东学党留下的原始文献中,“洋倭”或“倭洋”均特指日本侵略者。如东学党檄文中提出“三、驱逐洋倭,澄清圣道。”②又东学党曾向全罗道监司建议,“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