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而言筒意赅的语句,它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实践经验,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的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在《堂吉诃德》中,谚语更是在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诸如人物形象的刻画,社会现实的揭露等,与此同时又有着鲜明的特点,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而言简意赅的语句,它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实践经验,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的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在《堂吉诃德》中,谚语更是在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诸如人物形象的刻画,社会现实的揭露等,与此同时又有着鲜明的特点,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民间口头创作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虽然它在体制上比起民间歌谣或故事来更为简约,但它同样是以艺术的手法反映了现实,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同样是人民所掌握的宣传教育武器,具有文学作品的特质和作用。它以特有的警辟性、压缩性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的完整性使自己在民间创作中占有了特殊的地位。在我国,谚语的形成和传播是很早的,我们可以从周秦两汉的典籍中举出大量  相似文献   

4.
民间体育是指在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当中广泛流传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竞技游戏和民俗娱乐活动,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民俗性、游戏性、表演性和节庆性等特点。襄阳民间传统体育历史悠久、项目众多,对丰富襄阳人民的体育生活,强健民众体魄发挥了巨大作用,充分体现了襄阳人民的体育创造力。随着城市化进程,襄阳民间传统体育应借助城市的综合文化融合能力和文化辐射势能,不断提高其文化品位,得到更妥善的保护和发展,向更加广泛的地区传播。  相似文献   

5.
自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资源建设日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谚语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既生动形象,又蕴含哲理,具有巨大的教学价值。从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谚语能丰富教学语言的表达形式;从育人价值的视角来看,谚语能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现象的意识,增强学生感悟生活哲理的能力;从方法启示的视角来看,谚语能启示教师要重视使用隐喻教学法,为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搭建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张倩  杨雅丽 《文教资料》2014,(15):31-32
重庆市秀山县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区,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丰富的民间口传文学。秀山谚语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秀山民间口传文学样式之一,凝聚着秀山人民的思想智慧,反映了当地的农耕生活和风土人情,蕴藏了丰厚的社会民俗文化和先民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记忆了当地特色鲜明的民居建筑风俗和饮食风俗。每一条谚语都是一面折射生活的镜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收集和研究民间谚语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还是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承传。  相似文献   

7.
谚语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口头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经过千百万人许多年代的传诵,不断加工、锤炼、完善,形成句子精短、语言洗练、音调和谐、哲理深刻、富于形象和比喻,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等特色。谚语大多是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教训及诲人、劝诫等特点。英语谚语和世界各国谚语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它是英美文字艺术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学习英语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英美等国人民的人生哲理,了解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丰富我们的知识。因此学习一些英语谚语不仅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  相似文献   

8.
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人民群众自己创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2.民俗亦称风俗,它包罗万象,如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祭祀、民间文艺及游艺竞技等。它涵盖人类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又是精神生活的独特反映,是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民间文化现象。3.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的人文学科。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提出“Folk lore”的概念,其原义是“人民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它的广义概念包括民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衣食住行)、制度、巫术、医学、技术,民间歌谣、谚语、神话、故事、传说(民间文学)等各种学问。狭义的概念指人民的口头创作、口  相似文献   

9.
桐乡地方谚语是桐乡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反映出桐乡地区的生产生活、地理风土特征,具有鲜明的农事活动、地理风土、民间风俗、方言色彩等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谚语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谚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哈萨克族民间义学的精华,它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是哈萨克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哈萨克族谚语经过世代相传,历经千锤百炼,在内容、风格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特色.本文就哈萨克谚语的分类、特点及韵律等方面试作探讨.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人民口头创作的短小题材,其包含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谚语所反映出的自然风貌、乡土习俗、神话传说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壮汉谚语的比较,来探索谚语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历岗 《小学语文》2008,(9):53-53
问:如何区别俗语和谚语?答:俗语是流行于民间的、定型的通俗语句,包括谚语、但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和愿望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民间教育学是非官方的、未进入科学化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制度化的教育实践系统的,以观念形态或实践形态存在的教育学知识;流传在民间的原初的、朴素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其存在方式类别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民间教育学的基础之一是民间心理学,包括可以相互转化的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民间教育学具有育德、益智、审美等教育价值,反映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经验;传承人民的教育智慧,支配人们教育活动。民间教育学学习可直接学习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学习中宜采取分析的态度和方法,吸取其合乎科学的内容,舍弃陈腐的落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班华 《学科教育》2011,(1):21-25
"民间教育学"是非官方的、未进入科学化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制度化的教育实践系统的,以观念形态或实践形态存在的教育学知识;流传在民间的原初的、朴素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其存在方式类别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民间教育学"的基础之一是"民间心理学",包括可以相互转化的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民间教育学具有育德、益智、审美等教育价值,反映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经验;传承人民的教育智慧,支配人们教育活动。民间教育学学习可直接学习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学习中宜采取分析的态度和方法,吸取其合乎科学的内容,舍弃陈腐的落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英语谚语是英语国家民间流传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教育意义和深刻哲理的固定语句,它语言简练、内容精辟、比喻生动、寓意深邃、语调优美、音韵和谐、表达深刻、思想性强,旬句闪烁着思想智慧和文化内涵,是英语语言文化宅库中的精华。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谚语具有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传授经验、进行道德教育、宣传鼓动等社会功能。谚语的价值不仅仅同于此,通过它还能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民间谚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并口传的、反映人民日常生活、斗争经验、聪明才智的定型化的语言艺术结晶。科学和哲理是它的灵魂,丰富的诗意是它的翅膀,二者的巧妙结合使它跨越时间、空间到处飞翔。对于民间谚语的基本特征,从古到今,有诸多论述。《尚书·无逸》说:“俚语曰谚”。《礼记·大学》释:“谚,俗语也”。注意到了谚语的通俗性特点。《说文解字》曰:“谚,传言也,从言,彦声”。《说文解字注》:“谚,无非前代故训”。认为谚语是前代人留下的具有教训意义的话。杜文澜《古谣谚》引《说文长笺》说:“传言者,一时民风土著议论也,故从彦言;若鄙俚淫僻  相似文献   

17.
贵州是我国苗族的重要聚居区,苗族传统岁时节日活动非常丰富,它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那里保存着各类民俗文化、民间宗教、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历法等文化遗产;它不仅在苗族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而且具有民俗学等人文科学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晶 《中学俄语》2007,(8):40-41
谚语、俗语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言简意赅,形象地描绘了俄罗斯人民劳作、休息、服饰及饮食生活。大部分的日常生活谚语、俗语产生于封建制度时期,首先表现了农民和种植业居民的生活、文化状况,因此有关食品的谚语、俗语很多。  相似文献   

19.
民间谚语之所以深受群众喜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适合人民群众欣赏趣味的艺术特征,即精炼性、形象性、音乐性。  相似文献   

20.
谚语概论     
一、谚语值得学习和研究毛主席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在表现实际生活的人民语汇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凝聚了千百万年群众智慧的、活泼生动的谚语。学习谚语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毛主席和鲁迅先生都曾大量地、恰到好处地使用过民间谚语和俗语。只要我们回想一下读过的毛主席著作,就会记起一连串有形象、有理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