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育与环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体育的发展影响着环境 ,环境决定或制约着体育的健康协调发展。体育依赖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体育赖以生存的硬环境 ,社会人文环境是体育赖以生存的软环境。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体育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影响着体育运动需求的内容 ,影响着体育社会活动和体育交往的规模。社会人文环境指的是体育文化环境以外的社会人文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体育社会意识、体育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回归进行研究,研究得出:现代文明对赫哲族体育文化的冲击、传承断层对赫哲族体育文化的冲击、体育异化对赫哲族体育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对赫哲族体育文化的冲击对赫哲族体育文化生态回归造成困境,需要搭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为一体的传承生态网络;构建“开发-保护-特色”为一体的多元生态模式;营造“媒体-表演-教育”为一体的多元生态氛围.生态文明视域下赫哲族体育文化的生态回归,还需要加大少数民族体育立法保护力度;政府职能部门加强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体育资源的经营管理,培养专业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生态体育的视角,提出定向运动的涵义。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基于当前定向运动的教学现状,以生态体育资源、绿色科技、定向运动教学的人文环境及定向运动的社会化等角度进行了革新性教学探究。为促进定向运动的教育教学提供可行性借鉴。  相似文献   

4.
于国亮 《当代体育科技》2022,(36):78-81+10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探索了红色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满足韶关市民生态文明文化精神需求和推动新型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分析了生态化路径下韶关红色体育旅游产业在生态化政策支持、资源发掘和社会生态发展整体布局中的优势;生态考量下韶关红色体育旅游产业政策体制机制的不完善、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意识发展、核心资源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弱势。最终提出韶关红色体育旅游产业生态转型升级需要完善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打造合作共生发展平台;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坚定红色体育旅游生态发展目标;合理布局产业资源,推广循环生态经济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马军 《体育科研》2015,(1):66-69
优化城市空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指标,体育活动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的城市空间中合理布局和利用体育活动空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人们的宜居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将标准型与非正式的体育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体育活动空间的优势对城市空间功能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体育空间与自然环境、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创造宜居生活空间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位理论为分析工具,通过对相关体育消费生态概念的分析和对我国体育消费生态现状的考察,为践行和谐消费观、促进我国体育消费生态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最后,在多维关系中提出了构建我国体育消费和谐生态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生态体育视角,探索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推杆的起源和价值研究。笔者分析认为,羌族推杆是羌族独特的体育活动,易于开展,推杆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全面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本研究试图从生态体育的视角下,探索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推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自由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是西方女性主义体育理论的两大流派。自由女性主义力图实现女性在运动中的平等参与机会,但未触及体育结构的根本。激进女性主义对性别结构和父权制展开激烈批评,并将女性解放的可能路径诉诸于跨性别运动和放弃家庭。激进女性主义的方案在现实中给许多女性体育参与者造成实践困境,而解决此需要从生态女性主义寻求知识营养。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女性与自然的关联,并呼吁女性重新思考其在私人领域中的角色,为女性体育指明的道路是休闲体育和家庭体育。  相似文献   

9.
浅析体育社会人文环境对体育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造良好的体育社会人文环境对我国社会主义体育市场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笔者从四个方面对体育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要性作了认识,并认为培养体育社会人文环境意识是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发展将逐步显现出体育发展与生态紧密结合的特征,这是当代中国体育发展应该重视的背景。生态文明为实现市民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从女性体育发展的生态背景、生态文明与女性体育发展的联系与互动及发展走向等要素,揭示了女性体育发展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进程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体育的本质是文化,但不一定是文明.第三种历史观认为,游牧民族创造体育文化,而农耕民族贬抑体育文化.体育起源于游牧民族的野蛮,衰退于农耕民族的文明.奥林匹克精神出现在欧洲,因为欧洲是游牧文化传统,而古代中国长期以来谨遵农耕文化传统.体育的渊源与文明之间的对立决定了体育与文明之间存有隔阂.城市的诞生使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有了相似的生存方式,同时也诞生了相似的更高级的需求,体育与文明之间的隔阂才在城市文明中得以弥合.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视域下的体育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德浩 《体育学刊》2011,18(3):14-19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对生成与差异的强调。其实,体育也处于一种不断生成的状态,这种生成的内在趋力使得体育在不同的语境中获得了不同的含义,这种多元的差异性正是体育本质之争的症结所在。后现代主义者对生成与差异的强调也促使他们认为多维度的描述比单纯的定义更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基于这种思考,从解释学的角度论述了体育的4个基本维度,并认为只有紧紧抓住身体、感性、超越以及非生产性这4个维度,并结合特定的情景对体育进行不断描述和解释才能真正地理解体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软法视野下的欧盟体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软法基本表现形态之一的体育政策在欧盟的适用情况和相关经验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欧盟体育政策的发展历史。欧盟运用软法调整体育事务的原因:欧盟缺乏体育政策的法律基础,利用软法可以照顾到体育领域的独特性从而保证调整的弹性和敏感性,以及得到体育组织的支持。最后,从体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体育政策的表现形式,体育政策规范的内容、制定过程和效力上等几方面对相关经验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4.
体育本质实践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实践的特点——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视角论证了体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从而确立了体育的“属人”性,与动物的运动得以区分;在此基础上,从体育实践与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在对象、目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对照,论证了体育是一种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从而与其它实践活动相区别,进而从体育的身体运动和身体运动目的的特殊性论证了体育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物质属性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主旨的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最终揭示了体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系统学视角下区域体育赛事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使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资源整合是区域体育赛事产业合作的主要内容,为更好地进行区域合作的实践,有必要先理清影响资源整合的各类因素.本研究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资源整合主体、客体及整合机制等要素共同构成区域体育赛事资源整合系统,该系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发挥着特定的功能,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构建一个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土洋体育"之争的全球化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道仁 《体育学刊》2007,14(3):46-48
中国历史上的“土洋体育”之争可以视为体育全球化过程中的个案,论争促进了中国体育的现代化及与外来体育的融合,也培养了国人对待外来体育的开放心理。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其对本土体育的挑战体现在价值上的差异、社会体制与民族情感的挑战上。土洋体育之争也反映了全球化必须遵循的体育的多样化发展和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政策视角下社会体育公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体育公平就是国家对社会体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原则。从社会体育公平本质而言是为了实现社会体育利益分配的公平。社会体育利益的分配直接表现为个人身心的发展权利、机会、条件的分配以及发展水平。认为社会体育公平是社会体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二者联系紧密。人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利于社会体育公平、公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过程公平视角下的"教体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安娜 《体育学刊》2008,15(5):58-60
回顾"体教结合"到"教体结合"的发展历程,以教育过程的公平为视角,认为教育必须回归"教体结合"中的主体地位;"教体结合"的终极目的是育人;"教体结合"要关注包括运动员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提出淡化金牌意识、明确学校责任、建立政策导向、保障教育过程平等、合理分配体育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对体育学科体系进行分类梳理,符合学理的惯性思维,但它是从宏观学理进行分类,在实践中难以据此设立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是当前我国体育界广泛采用的提法,但科学性不够,并不能作为划分体育学科的标准.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体育要实现从"重物"到"重人"的转变,从体育实践主体--人的价值需求出发,体育学因此可划分为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等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