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宋代以前,今安徽境内发生水灾、旱灾、震灾、风灾、雹灾、雪灾和霜冻等自然灾害,其中,水灾、旱灾出现的频率较高,尤其是水灾,发生的频率最高。历代中央政府重视救灾,采取蠲赈、仓储和治水等救灾举措,这些措施对纾缓灾情、救助灾民,帮助灾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京直水灾发生于1917年,其时,中华民国刚刚建立不久,国家的救灾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这次救灾活动在程序和方法方面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清代的惯例;而民国初期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技术手段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救灾的很多环节上又与清代有不同之处。尽管救济活动存在缺点和不足,但仍不失为一次有较高效率的救灾实践。  相似文献   

3.
根据水灾发生的特点,本文提出确定水灾风险区,并对风险区在不同频率的水灾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项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抗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期间,江皖发生严重水灾,革命派对清政府救灾不力进行激烈抨击,将之作为进行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等对江皖水灾进行了积极救治,显示了与晚清迥乎不同的新气象。孙中山善于总结救灾实践的经验教训,其具前瞻性的救灾思想,为此后北京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救灾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河北省遭受严重水灾,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灾害发生后,河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救灾方针,领导灾区人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救灾,对灾民进行必要的赈济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救灾方式。  相似文献   

6.
汉代河北各类自然灾害记录共计35次,灾害种类有水、蝗、雹、风、旱灾等。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水灾,约占河北灾害的45%,接近当时全国水灾的10%,危害也最大;水灾和旱灾记录非常悬殊,约为9比1,虽然灾害记录有缺失,但反映出汉代河北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旱灾少也是事实,这对于研究河北环境变迁颇有参考价值。汉代政府救灾措施的主要内容在河北救灾活动中都有表现,内容丰富,效果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玉树县地震发生后,教育部立即紧急召开会议,成立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袁贵仁部长,鲁昕副部长,陈小娅副部长赴灾区亲临考察指导,予灾区教育系统抗灾工作最大支持,最切实关心,本刊特将教育部在地震发生之后十天内的救灾工作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胡集镇成校开展智力救灾水灾过后,湖北省钟祥市胡集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力开展以养猪、养鸭、养牛、养鱼和蔬菜种植、食用菌增产增收为主要内容的“四养两种”实用技术培训。实行智力救灾科技减灾,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进入7月,镇成校在摸清灾情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农...  相似文献   

9.
湖北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然灾害频发。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分析湖北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并建立灰色GM(1,1)预测模型,进行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发展趋势预测和趋势关联分析,得出森林病虫鼠害、森林火灾和农作物成灾面积等是湖北省抗灾、减灾的重点。最后根据趋势预测和关联分析的结果,建立水灾灾变预测模型,研究湖北省水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预测结果表明未来近期内,2018年和2012年将分别可能发生重大和中度水灾。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年间,水灾成为奉天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水灾往往给奉天地区农业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清朝非常重视奉天地区的救灾与备灾,采取了各种救灾、备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灾区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领导人民群众抗灾救灾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基层党组织在抗灾救灾中始终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在对90年来基层党组织抗灾救灾的经验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根本方法、组织模式、内在动力、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经验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清代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给地方民生带来了严重危害。基于维护统治和体恤民生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修筑堤防、堵塞决口、疏浚河道等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水灾发生后,中央政府更是采取蠲免税粮、开仓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来积极应对水灾。徐州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士绅也在徐州黄河水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永州市洪涝灾害的成因机制分析与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州市的洪涝灾害具有高频性、多发性、重灾性、季节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根据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作者认为其特点是山丘区孕灾环境、暴雨型致灾因子和脆弱性承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控制山区水土流失,发挥生态减灾功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洪涝防御效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免灾能力和完善综合减灾行政管理体系,提高全社会抗灾水平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战争连绵不绝。在拉锯战争中,水灾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所及范围往往超出灾害的本身,对双方的战争决策和战争进程均有很大的影响。南朝诸政权利用发生水灾之时发动对北朝的攻势,争夺地盘,并积极地执行以水代兵的政策。虽然收到一时之效,但也往往弄巧成拙,反受其祸。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四个灾害高发期,即“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水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导致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因素颇多,但近代以来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陕西为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在与旧势力作斗争,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还与自然灾害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建国初年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灾,其产生既有气候原因,又与以往统治者的统治及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分不开。在新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虽面临种种困难局面,但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自力更生,生产救灾,以中华民族特有的艰苦奋斗精神,战胜了灾害,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7.
灾荒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对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长江中下游六省(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农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在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打击下,农民饥寒交迫,流离迁徙甚至铤而走险。面对处于生存危机中的灾民,国民政府既无减灾能力,又乏救济对策,其赈济无法达到赈灾安民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质灾害及防灾减灾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地质灾害频繁而严重的主要原因及我国的防灾减灾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利用湖南省水旱的灾情统计资料,分析了山丘区洪、旱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讨了灾情形成机制,为防灾治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