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要包括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具体地说,自主性即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扬人的主体性。国内学术界从20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其间也开展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验。然而,现实中,有几位教师是真正地而不是漫不经心地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主体来教育呢?可见,学生…  相似文献   

2.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所谓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有机结合的活动,也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渠道。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自由发展区”,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主体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目标,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通过弘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因此,必须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教学活动由教师传递学生接...  相似文献   

6.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分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从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亦即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而所谓的主体性教育,指的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培养问题,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通过主体性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思想、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从而达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三…  相似文献   

7.
潘礼琴 《文教资料》2005,(26):51-52
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并且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充分的主体性”基础上,人的主体性指向个人作为主体存在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一种自觉能动性,是激发个人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的是高度发展的人,即一个具有主体性——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遵循以“主体性”为核心的自由教育原则,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求知需求的满足,自我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并更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8.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本文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谈几点体会。一、对主体性理论的认识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教育活动而言,一般是指受教育者即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对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特质,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而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其含义有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是指学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独立的意识及见解;  相似文献   

11.
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一些专家和学者常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其主体性成成尤需要培养、提高和引导。促进学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说:“所有的生物都是主体。人是意识到这种主体性的主体,因为在人里面我完全意识到我自己。”关于主体,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性的特征,最基本的是三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主体──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人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因此,必须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教学活动由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改造为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一、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善学“凝是思之始,学之端”要使学生有疑而学,必须重视指导课前预习,它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要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统称,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旨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而主体参与则是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主,提高主体对象整体素质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有一个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作用是双重的,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主体。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简单适应性,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浩 《教学与管理》2006,(12):135-136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从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亦即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而所谓的主体性教育,指的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培养问题,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通过主体性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思想、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从而达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三者有机统一。教育的主体l生是同教育之外的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的主体性相并列的一个同位概念,教育具有萁自身独特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正>一、礼治君子,法治小人,无为而治治圣人主体性,是人最根本最宝贵的本质特性。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主体性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加呼唤主体精神、主体意识、主体人格。主体性的主要内容是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我们的学生不仅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缺乏主体性,而且对学习也完全沦为被动,大多数学生都是  相似文献   

18.
自主探索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模式的构建基础   1模式的提出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已越来越快,学生获取的知识不足以终身受用。这使我们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校教育年限内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构建了“自主探索学习模式”,试图探究促进学生主体性提高的课堂教学结构。   2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就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布…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和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觉能动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