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化,另一方面是写作主体对客观外物、社会生活的真实内化。我国传统作文教学偏于引导学生注意“外化”,近年来,“创新作文理念”则偏于引导学生注重“内化”。笔者以为作文教学应坚持引导学生“内化”与“外化”并重。  相似文献   

2.
一、作文教学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一)思维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过程就是“用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表达思想、观点、主张的过程。它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又是一种实践活动。从作文整个完成的过程来看,作文是一个由物一意一文的双重转化过程”。[1]这种转化不单表现为由思想到语言的外化,同时也包括由客观事物转化为思想的内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阅读教学中“转化”的内涵 这是一个常理: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从学出发,从学习规律出发。无论学什么,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低层次到高水平,都是一个转化过程。转化,就是阅读教学的一条根本规律,由内化和外化两个基本阶段构成:内化,就是将客观的语文知识、能力以及相关的人文素养转化为自身的知能结构和人文背景的过程;外化,就是将内化成果应用、创造的过程。内化和外化又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相辅相成、同步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道德信念不是一下子确立的,而是要经历一个认识内化和行为外化的交替过程。即社会道德规范首先内化成个人道德信念,又外化成个人道德行为,与此再内化成个人道德信念。道德“内化”就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  相似文献   

5.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6.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素质上,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作文教育思想观念;在业务素质上,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作文教学能力。一、创新作文教学对教师思想素质的要求1.要求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生活中习作。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习作的主体能动地、真实地、本质地将客观事物(社会生活)形成某种认识,转化为某种观念或情感。接着,习作的主体运用语言给观念、情感穿上“外衣”,并转化为文章。这一习作过程,经历了“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在这种双重转化中,主体自始…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心理学“内化”与“外化”思想 ,阐述美术学习过程中 ,加强“内化”与“外化”的相互作用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视知觉 ,思维发散性、集中性及托兰斯创作思维测验 ,找出学生观察、认知、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上的差异 ,从而在教学中制定多种训练方式 ,提高学生在观察、认知事物过程中的概括、归纳和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促进“内化”与“外化”的转化过程 ,加强学生创造潜力的开发 ,打好美术创作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耗时费力的莫过于作文教学,学生最怕写作文,教师最头疼的是批阅作文。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最头疼”与“最怕”的问题呢?在教学中,我尝试改革了作文的评改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是我个人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进行作文评改的详细做法。  相似文献   

9.
赵春霞 《现代语文》2006,(9):119-119
一篇文章,不但要有好的立意、材料、构思,还要有好的表达,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辞不达而意不至”。话题作文重在发掘写作潜能,提倡创新,弘扬个性。“个性”就是有自己的特色,不随人后。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新妙而富有滋味”,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精妙地润饰语言,让作文语言“靓”起来。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将自身观察、体验、理解进行表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首先进行内化积累,再进行外化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与阅读教学的过程正好相反。阅读教学是将作者的外化作品进行分析,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的过程。因此,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就能构筑有效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何建亚 《考试》2009,(2):44-45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就是作文时的“主题”。没有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作文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没有了可读性。进行立意教学,可视作作文教学中解决作文“意”即“主题”的一种很价值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进行立意呢?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入格”讲的是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那么“合意”讲的主要是考场议论文的特殊要求。这里的“合意”有三层含义,一是合题目之意,二是合老师之意,三足合心中之意。考试型议论文首先要合乎题意,这是评判一篇考试作文最基本的标准,若缺失了这一条,后面都免谈;考试型议论文的好坏和得分高低是评卷老师在很短的日寸间里做出的评判,且几乎没有重判的机会,于是要得到一个好分数,“合老师意”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要求;同日寸作文毕竟是我们内心思想、情感的外化,考试作文也不能违背作文的一般准则,所以它还应该合我们写作者的心意。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读了吴忠豪教授的论文<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启发颇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积极语言"的理解及其内化与外化也想谈些粗浅认识及体验.  相似文献   

14.
习作,是学生将“物”(知识、生活)转 化为“意” (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 为“文”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是主 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人本思 想,就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作文能力 出发,着力于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 和创造性,以加速转化的完成,提高作文教学 的效率正是我们作文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朗读是生理活动向心理活动的转化,即“内化”,而内化是教育教学的真谛。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一些英语教师重读写教学,轻听说教学,朗读在英语教学中更是可有可无了。实际上朗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文章的写作主要是研究文章成品的制作过程。文章的制作过程必然要经历从“物”到“意识”,再从“意识”到“文章”的“双重转化”,即经过“物→意→文”的矛盾运动。“物、意、文”的矛盾运动,实质上就是写作过程本质的体现,可再分解为相互联系制约的“同化”、“内化”、“外化”三个层次,清楚地反映出文章制作过程中由心灵的动态转化为文章的静态的发展过程。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结合层面上来说明作文语言教学的一条途径。一、从语言行为的横向分析看“言为心声” ,这是古人对语言生成过程极为精辟的总结。“言”就是叶圣陶所说的书面语和口头语 ;“心”是古代的一个哲学概念 ,指人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感知、情绪、思想等意识活动。这句话告诉我们 ,语言的本源是生活 ,语言的土壤是思想 ,语言的产床是情绪 ;语言由它们内化成熟 ,然后发于情止乎义 ,声音和文字是它们的载体 ,即语言的外化形式。生活是语言的本源。从声音到文字 ,从文字到文章 ,无不是生活驱力推动的结果。中学生写作往…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教学》上读了吴忠 豪教授的论文《促进消极语言 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启发颇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积极语言”的理解及其内化与外化也想谈些粗浅认识及体验。 一、认识 什么是“消极语言”和“积极语言”吴教授在文中指出:“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 反观我们的教学, 注重的是词语的抄写、段落的背诵, 忽略的是句子的积累。与词语、段落相比,句子可当之无愧为“积极语言”。词语在小学阶段指的就是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要求学生抄写的往往就是由生字…  相似文献   

19.
金铱 《职教论坛》2002,(10):44-44
物理是职业技术教学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转化为技能”这个基点。因此,“知识内化”就成为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研究课题。内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心理过程,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物理教材是外部的东西,是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成为他们掌握并能应用自如的技能,这就是内化的涵义。运用哪些方法,能促使学生达成知识内化呢?笔者认为: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首要任务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光是为了灌输知识,让学生背一些定义概念,…  相似文献   

20.
从主体能力的角度,全面考察写作过程的实际,经过继承和借鉴、开拓和创新,“物(?)感(?)思(?)文”的写作过程论逐渐形成。“物(?)感”是写作的第一重转化,即内化,它是写作的开始;“感(?)思”是写作的第二重转化,即意化,它是写作的关键;“思(?)文”是写作的第三重转化,即外化,它是写作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