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临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大师饯行,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了这次宴会。当时,梅兰芳正好被安排坐在张大千旁边。虽然两人神交已久,但毕竟是初次见面,多少显得有些拘谨。于是,张大千主动向梅兰芳敬酒,  相似文献   

2.
梅兰芳的手     
<正>梅兰芳,是个爷们儿。这个名字,有植物香气;而放到京剧艺术里,这三个字在口,又分明是浩淼的湖,深邃广大,独立苍茫。舞台上,"她"的眼波万般含蓄,"她"的身段万般撩人,"她"的唱腔,又清又醇又高又亮。"她"的手,一抹,一挑,复一指,便是那如歌如魅的妖娆。"她"却是一个风骨宛然的爷们儿。这爷们儿,一  相似文献   

3.
<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又一力作,在秉承其艺术电影的基础上,成功的融合了电影的艺术与商业因素,通过完整的"三段故事",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具有伟人情怀和凡人情感的梅兰芳这一艺术形象,本文将着重从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影像传播等角度分析影片的深刻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正>"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是无止境的,哪怕像梅兰芳这样的名角也在不断地学习。20世纪20年代,梅兰芳已是观众喜爱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一段时间,他疲于赶场,可谓劳心劳力。当时的演出惯例是戏前邀请名角唱折子戏,演完即可离开。为此一些名角一天内要在不同的戏院唱戏,这叫赶场。一天,梅兰芳连演了三场《樊江关》。先在陆宅堂会表演,唱到后半出,下一个演出场地已派人来接。好不容易唱完,催戏的赶紧上前:  相似文献   

5.
<正>木匠在教徒弟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注意,留一道缝隙。""疏密有致,黏合贴切"的关键是有"缝隙"。做人处世和木匠做工是一样的道理,与人相处时,留下一道缝隙,就是给彼此留有余地。1920年,著名画家齐白石应邀参加一个活动,因为穿着土气,加之大师不善言辞,结果无人理睬,这让齐白石很尴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又走不了,恰在此时,梅兰芳走了进来。彼时,梅兰芳已是京剧名家,衣着光鲜,捧他的客人极多,但梅兰芳还是在众多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低年级阅读教学也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话可以由浅慢慢入深,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被激发.教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与文本对话呢?笔者以苏教版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字词,初识梅兰芳 1.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梅兰芳. (1) 课前,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分工搜集了关于梅兰芳的资料.(生介绍) (2) 学生已经对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有了初步了解,他唱的是旦角(年轻女子),一旦有了胡须就无法再表演.那他为什么要"蓄须"呢?(生结合时代背景资料,阐述理由.) (3) 搜集整理资...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注意到女性形象的作品.在<诗经>中,很多诗歌热情地歌颂着女性.诗歌中的美丽女性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美女们在文学经典中大发光彩.她们以各种不同的美见长,容貌关、身段美、神态美、举止美、个性美以及道德美,更多的是集外在美和内在关于一身,秀外慧中,令人遐想.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有些不道德.他编写<史记>,从<尚书>、<孟子>、<左传>、<国语>、<世本>和<楚汉春秋>那里搬走不少东西,有的是摘叙其事,有的是全用其文.编书嘛,当然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择善而录,可总得注明出处不是?比如<史记>第四卷"周本纪"所载,大半出自<左传>和<国语>,通篇却没有一句提到<左传>,也没有一句提到<国语>,让人一瞧,仿佛所有内容都是太史公原创,倒是裴羁、司马贞、张守节等后人注解<史记>的时候,替他注明了出处.  相似文献   

10.
以继日,在双眼生涩的疼痛中,总算把<古炉>读完了.<古炉>是继<浮躁>、<废都>、<秦腔>、<高兴>等长篇之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又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力作耗费了他四年的心血.  相似文献   

11.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2.
梅兰芳求教     
演唱水平很高的演员,演出过程中也会出现疏忽和失误. 解放前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某地演<坐楼杀惜>.梅先生出场,观众无不兴致勃然,场内屡次出现掌声和叫好声.演出进行中,一位衣着简朴的老人却不以为然,叫道:"不好,不好".梅先生在台上听到后,心中想必有原因,定有道理,到后台后,急忙叫人,请喊"倒好"的先生慢走,并雇用黄包车把他拉到家中,作上宾款待.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关于<女神>的两篇评论是新诗史上的重要文献.他在高度赞扬<女神>时代精神的同时,又批评<女神>"薄于地方色彩",有严重的欧化倾向,从而提出了中国新诗"应是时代的经线与地方的纬线编织的一匹锦"的重要观点.而他自己在创作<红烛>时自觉地贯彻了这一艺术主张,使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红烛>的明显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错出经典     
梅兰芳的琴师、86岁高龄的姜凤山做客央视.做了一期关于梅兰芳的专题节目.他对梅兰芳的为人和演技赞赏有加。其间.他讲述了一件梅兰芳的往事。那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那个错误已经成为沿用至今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引用是<世说新语>一种主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世说新语>引用<诗经>的典故分析,可以看到,作者的用典与他的政治思想、身份地位和个人爱好有关.<世说新语>用各种方式引用<诗经>,使这部志人小说充满了诗意,增强了美感.  相似文献   

16.
王承斌 《天中学刊》2009,24(6):77-79
钟嵘<诗品>论五言诗源流时,将之归为<诗经>、<楚辞>两大流派.当今学者在论及钟嵘对这两派的态度时,多认为他偏重于<诗经>一派,严格说来这是不准确的.钟嵘给予<楚辞>与<诗经>以同等的地位,<楚辞>是他理想的"情兼雅怨"类作品.  相似文献   

17.
清风拂面     
<正>听多见多了"高调"、"高身段"的现世百象,近日读到刚刚辞世的美国宇航英雄尼尔·阿姆斯特朗低调处世的故事,犹如扑面清风,甚觉爽快。阿姆斯特朗是全球登月第一人,其成功的"高度"自是无与伦比,然而这位宇航人绝不自以为高,而是用低身段面对公众,而且一以贯之,终身如此。其实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完成登月壮举时,他就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此的认识,即"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一句极为朴素的话,从最真实的层面显示了一位宇航英雄的人生观和天下观。  相似文献   

18.
朱元璋与侍臣曾两次研讨<孙子兵法>.朱元璋对孙武创作<孙子兵法>持怀疑态度,也对<孙子兵法>一些兵学理念持批评的态度,但他并未因此否定<孙子兵法>固有的兵学价值.朱元璋汲取孙子兵学思想秉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朱元璋评判<孙子兵法>作者,明显受时代的影响.他对<孙子兵法>的个人情结,显然受他身边爱好<孙子兵法>侍臣们的影响.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表现在治军与实战之上,这些层面都折射出朱元璋本人对<孙子兵法>兵学精髓思想的借鉴与应用.因此,<孙子兵法>是朱元璋军事思想成长的重要养分.  相似文献   

19.
童小鹏长期跟随周恩来做机要、秘书和办公室工作.在周恩来的影响下,他艰苦奋斗,不计名利,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中做了不平凡的贡献.1983年,童小鹏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第一副组长,编辑出版了<南方局党史资料>、<抗战初期的中共中央长江局>、<中共中央南京局>、<中央统战文选>等书,真实地记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业绩.1990年,童小鹏定居漳州.他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风雨四十年>(一、二部)、<少小离家老大回>、<回忆与思念>4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工作.在他的倡导下,漳州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周恩来研究会.  相似文献   

20.
皮日休尊经重道,奉<诗经>文本为圭臬,这与晚唐时代特征有密切关系.受人生经历影响,他在引论<诗经>时部分反对<毛传>,坚决反对<孔疏>,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诗经>阐释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