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有个新名词叫“超前意识”。什么意思,我不懂。不过我朦朦胧胧感到报纸宣传中有一种趋势,可以称为“超前宣传”。什么是“超前宣传”?我也说不清楚。大概的意思是:事情还在进行之中,就赶紧宣传事情的结果(当然是好结果)。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宣传中似乎多了点什么。这里讲的“宣传”,包括文字宣传、口头宣传和领导者的行动宣传。所谓行动宣传,大体有着“上行下效”、“身教重于言教”的意思。“多了点什么”,是指讲话过了头,做事过了分的意思。我是根据自己日常感受提出意见的,而且是摘要举例性质,未必讲得对,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同志们给以批评、纠正和帮助。第一个多了的,是“一切向钱看”有位著名的理论家,提出一个惊人的  相似文献   

3.
对改革的成就作足够的估计,对存在的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对改革关键时期的困难和矛盾作充分的精神准备,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按照中央的决策,艰苦创业,渡过改革的关键时期,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这是当前整个舆论宣传的基调,当然也是报纸、通讯社、电台等新闻单位的宣传基调。为什么现在要提出宣传基调的问题? 现在提出宣传基调问题,是不是意味着前一段宣传的基调出了什么问题——比如说是不是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的宣传出了什么偏差?如果是这样考虑问题的话,那就难免把提出宣传基调问题理解为一种“纠偏”,甚至误以为是“政治气候”又有了什么变化,又要“收”了,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宣传基调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问题。十三大前,特别是十三大以后,我们的宣传就有基调,那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尽管当时没有用“宣传基调”这个词,但实际上它是存在的,得到贯彻执行的,并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至于现在提出的宣传基调,是针对我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进  相似文献   

4.
治国如治家     
《1503亿财政赤字预算意味什么》看起来是“国计”问题,其实更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财政赤字”要说多复杂就有多复杂,要说多简单就有多简单。国家财政研究是大学问,经济学、历史学都产生过大家;王朝兴废,国家治理,“国家财政”政策和状况,是非常“坎节儿”的分析角度。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甚至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个时期,从上到下都公开议论或承认了改革中有失误。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还在不久以前,谁要说改革中还有什么问题,就好象犯了滔天大罪!有的新闻媒介花了不少篇幅发表各人讲话和文章,说改革没有失误,而对有不同意见的人则扣上“保守”、“左”,或改革侵犯了这些人的利益,因而反对改革的帽子。世界上办事情最怕护短,一护短就不可能集思广益,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知道,改革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在这样一个大的系统过  相似文献   

6.
我是去年8月才开始真正“啃”新闻的,到现在已在《陕西农民报》上了两个头版头条;广播系统年终评选好新闻,我与人合作的稿件,还获得了地区的两个一等奖。要说有什么招,我的体会是:要写“新”、“巧”,莫求“大”、“全”。所谓“新”、“巧”,就是角度要新,构思要  相似文献   

7.
西方媒体讳言“宣传”,其实他们是最会“宣传”的。他们并非“有闻必录”、“有闻必报”,他们的“选择性”是极强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写什么新闻,要达到什么目的。他们要说的话往往自己不说,而是借事去说,借别人的口去说,而且尽可能地做到不动声色、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8.
要研究宣传效果问题,离不开对宣传过程的分析。一切宣传都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宣传员、宣传的内容、宣传的媒介和宣传的对象。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宣传就是谁对谁通过什么途径说了些什么,这里的两个“谁”、两个“什么”都与宣传效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需要分别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人们对其都有一个判断和理解的过程——这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到底是好还是坏?这种判断其实包括了两个层面: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屈指算起来,我当通讯报道员已经整30个年头了。3O载的风雨岁月,酸甜苦辣的味道,我都尝过,喜怒哀乐的事情,都已经过。曾有过欢乐,也有过困惑。可是现在面对人们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一切向“钱”看的今天,你要问我最想干的事是什么?我会无怨无悔地说,痴心不改铸路魂,沤歌无私养路工。有人说,搞宣传既无权又无钱,弄不好了讨人嫌;还有人说搞宣传是苦很年年压金钱,为他人做嫁衣裳;还有人说搞宣传是把别人吹上去,把自己掉下来,不如搞别的挣些“现把”实惠……。这些说法,尽管有失偏颇.但毕竟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现实。可我想…  相似文献   

11.
美国报业管窥初世桓访美期间,一位美国教授对我们说,如果你现在问问美国人,在什么时候可以左手端茶坏,右手拿着苹果读报纸?他会回答你: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美国2.5亿人口中,大约有6300万人买报纸,而9300万个家庭有电视,有的家庭电视机比电话都...  相似文献   

12.
视听兼备,声画结合,图文并茂,是电视媒体的独家优势,画面无疑是电视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但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对过去已经发生而又没有任何音像资料的事情进行再现宣传就有一定的难度。而现实中因宣传工作需要,又有许多过去发生的事件需要现在进行追溯、展现、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今天来参加我们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省文管会的同志让我讲一讲。我对文物工作不大熟悉,没有很多话要说。要讲,就讲讲当前的形势,讲讲文博图工作的重要性和如何进一步把文博图工作开展起来,活跃起来,在四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对大家一年工作的希望。首先讲形势。为什么要讲形势?现在有些人,对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四化目标提出来了,究竟有没有希望?信心有些不足。有的感到工作进  相似文献   

14.
模棱两可     
苏味道是唐朝文人。武则天做皇帝时,苏味道做了宰相。他待人处事圆滑,同僚们有什么事情向他请示,他总是一边用手摸他所坐的床的边缘——棱,一边哼哼哈哈,含糊其词的回答。凡事他既不说好,也不说坏,既不说对,也不说错。有人问他:“你办事为何老是抱这种态度?”他却笑着说:“处理事情不能搞得很肯定,也不能弄得很清楚,如果有了错误,必定给自己带来害处,必定遭到别人的指责,所以只要‘摸棱以持两端可矣。”后来人们便以“摸棱”来描写这位宰相回答问题时,犹豫不决的神色,所以别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苏摸棱”。“摸棱”亦作“模棱”。现在,人们往往把那些对事物  相似文献   

15.
郑蜀炎 《军事记者》2005,(12):22-23
“十运会”宣传已经结束,首先我要说的是感谢。这不是空话,没有社领导下决心把每天的彩版拿出来,解放军报“十运特刊”就不会有那样好的宣传效果;役有其他部门的支持,挤出了那么多的版面,就没有我们施展的平台;没有包括总编室夜班在内的大后方无名英雄们的包装润色,就设有前方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鼓动·煽动·怂恿“鼓动”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等手段激发人们的情绪,使其行动起来。如“进行宣传鼓动”“鼓动各界群众积极支持希望工程”“鼓动全民都来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煽动”是指鼓动别人做不应该做的事情,多指做坏事。如“煽动群众闹事”“煽动暴乱”。‘名恿”也是表示鼓动别人做不好的事情的意思。“鼓动”是中计词.价一般县用来表示激发人做好事情。“煽动”是贬义词,表示鼓动人做坏事情。要分清这两个词的差别,就要弄清鼓动人做的事情究竟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还是不好不坏的事情,否则就容易用混。如‘激动下岗人员对社…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们出版发行工作中的新气象之一,是许多出版社和书店开始注意了图书的宣传工作。最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就是宣传广告多起来了。我以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帮助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出了些什么新书,从而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用我社出版发行工作者所熟悉的话来说,就是起了“帮助读者找书和帮助书找读者”的作用。这是有利于“两个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四化”建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题材撞车的现象是经常的事,农业生产的“四季歌”年年要唱,企业改革的要反映,精神文明建设的要宣传……类似的选题,类似的题材,过去说了今天还要说,他报道了我又报,如果只按几种模式,固定思路,一个角度来表现的话,那是谈不上有新意的。怎样才能避免同类题材的报道重复雷同现象呢?所谓“一只蜜蜂千篇文”,“一树梅花万首诗”。拿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焦点访谈》(以下简称《访谈》)来说,从94年到98年播出的节目中,有关形形色色打假的题材就达14个之多;有关环保的13个;有关公路乱收费的在96年…  相似文献   

19.
《视听界》1986,(7)
我们在《南京新闻》里开辟了一个群众性的评论栏目——《大家谈》。从1985年5月份起,每天编发一篇,放在早晨广播的“黄金时间”里播出,到现在已经播出了四百多篇。《大家谈》一经问世,就在听众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许多人都想利用这个阵地谈心里话,稿件不约而来,源源不断。有个居民买了台录音机,没用两天就坏了,商店又不  相似文献   

20.
新闻五个W,时间是一大要系。不论你写什么都要问明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某月某日,今天、昨天等。在表达这些时间概念的吋候,常见用词概念含混的情况。在这方面,就是“……以来”的用法。“……以来”的本意,是指从过去的某个时候到现在。这个句式,在各类文章中用得很普遍。因此,一些表意含混的句式,也以讹传讹了,在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河南农民报》10月8日一版《情系良种》一文,说“一个多月来……”。“一个多月”就是“一个多月”,为什么还要加上“来”呢?去掉“来”字,不是更简明了吗?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