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考述清代乾嘉时期蜀中女诗人杨继端之身世,评议其诗词,兼记其交游,辨析其创作风格。杨继端诗风有白香山之婉约、杜少陵之精壮,而其词则写景佳美、含蕴无尽,不愧清代著名女诗词作家。  相似文献   

2.
汉代隐逸文化对屈原、宋玉有所继承,又有出新。比较《离骚》与《远游》可知,屈原的隐逸,只是“求志”的手段,所以反复再三后,最终没有离开楚国;而《远游》最终走向了隐逸.且由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而否定长勤有限之人生,表现出对与天地同体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可以认为,《远游》乃汉人之作。此外,从《远游》与《惜誓》、《哀时命》的比较中,进一步证实此一观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自白派的代表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没有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尽管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其死亡归咎于其丈夫——英国著名诗人泰德.休斯,但笔者始终认为,她早年怨恨父亲的辞世,青年纠结于母亲教育的期盼,成年后深陷在被丈夫抛弃的悲伤中无法自拔,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亲近的三个人,共同构成了中介普拉斯生命的"凶手"。三重重压,既是这位才女迸发才情的点金石,也是加速这个可怜女人走向灭亡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4.
女性情怀辉映男子气概——试论薛涛诗歌中的双重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女诗人薛涛,一生命运坎坷,但她以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薛涛的诗,是其经历的文学记录,更是其心声的表露。一方面,她的诗是其女性情怀的表露,这是她遭受男权世界压迫的曲折表现;另一方面,她的诗又表露出强烈的男子气概,这与她长期与男权世界中的精英人物酬唱有关。全面认识薛涛,应该认识到薛涛诗歌情感世界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5.
于漪是怎样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人民教育家的呢?从教育家个体成长史的视角,分析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生成机理,剖析影响其成长发展的要素,人民教育家的成长是内外因、主客体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让生命与使命同行是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强大内驱力,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唯一捷径,付出浓浓的教育爱是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发展秘诀,书写中国基础教育学是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巨大贡献,关键人物影响是其成为人民教育家的重要外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她的诗歌由畏--憧憬--抗拒--永生这一充满矛盾的过程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似非而是的结论诗人对死的痴迷就是对生的热爱,她对天堂的向往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更积极的入世;而对永生的追求则是对于生命中的美和真理的追求,表现了她对生命强烈的眷恋、热爱与执着.  相似文献   

7.
“为着生活而写作”,成为苏青这位都市职业女性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言说姿态与表现方式,并以此区别于“五四”以后任何一位女性作家的创作理念。她的散文创作从文学的神圣崇高中剥离出来,写人类普遍意义的日常情境与世俗生活,反映出她在尘俗生活中寻找情趣的市民文化的品格。苏青散文中“性别意识”来得特别鲜明,但她又能直面女性的性格弱点,撕毁女性的假面具,并且发出独到的批判声音。  相似文献   

8.
史湘云最终的人生命运在《红楼梦》一直是一个谜。遍观《红楼梦》前八十回,其中对史湘云的描写并不算多,而对史湘云命运的暗示更是少之又少。文章在细读《红楼梦》庚辰本对史湘云的正面描写和侧面影射的基础上,结合诸多红学大家对于史湘云命运的不同推测,认为史湘云与贾宝玉在过尽千帆后终会执手,然而执手之后各自亦未能摆脱悲剧的人生命运。另外,还从史湘云命运的悲剧性及史湘云对命运的抗争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萧红作品的抒情品质,源自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它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和浓郁的寂寞情调。萧红通过情绪结构将文本整合成具有统一抒情品质的有机体。回忆是情绪结构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因,也是作者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从文化意味审视,萧红的抒情姿态还来源于外在的文化语境的渗透。这表明她对生命中一种根源性的回归和坚守。  相似文献   

10.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探索现代性的初步自觉。该文试图对《北游》的现代性作出解读,并试图从昨日的沉淀、现实的赐予、外来的养分三方面对这种现代性的产生作出阐释。文章认为,正是冯至对现代性的这种自觉,为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亲近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为他40年代《十四行集》的成功面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1.
清初江浙一带妇女文学繁荣发展,作家较多,义乌才女倪仁吉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其《凝香阁诗稿》收诗330首,对闺阁生活中之独居自守、悼亡相思、自然景物、优雅生活等方面以及地方风俗均有涉及。在创作上尚淡雅而不取繁华,重真趣而不矜才学,驱华向朴,惟意所之。倪仁吉在创作上取得成功既有社会大环境发展因素的推动,亦与其家庭、个性及独特的生活经历相关。  相似文献   

12.
庐隐为现代文坛奉献了一系列颇具"现代性"的小说。一方面,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其小说革旧鼎新,敢于批判封建思想,揭露社会弊病,具有启蒙现代性;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悲观主义哲学、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其小说反思启蒙理性,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忧郁感伤,具有审美现代性。庐隐小说的二重现代性既是她个人思想与个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纠葛的体现,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精神体验和多元的思想倾向的写照,对当下未完成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气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概念,许多圣人先哲、文坛巨匠都不同程度认识到了它对写作活动所起的决定作用。“才有清浊,气有修短”。对一个写作者来说,从一生下来就带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情禀赋,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创作出独具个性特色的作品。写作者更要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加强自我修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创作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逼真的阅读效果是文本的叙述者与接受者共同创造的.既是由叙述者用时间变形和视角变换等叙事策略来营造出的,又是接受者调动一切日常经验积累、阅读接受惯例和审美想象积极参与再创造在话语沟通与交流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追求生活本原的客观再现,一方面为池莉的创作赢得震撼人心的启示力量,另一方面,其拒绝升华的真实叙写又易招致消级无为的指责。池莉小说中究竟是否存在人物与生存现实的对抗呢?这一直是人们关注和困惑的一个问题。对此,结合作者的创作心态和文化立场,探询她的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境况,可以作出解答,以证明生命个体反抗生存现实的潜性存在和突出变化。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本人早年的外来户经历形成的“孤独情结”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三方面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创作题材中大量出现外来户题材,对创作观的影响则表现为作者坚持创作自由和与读者存有隔膜的心理并存,创作实践上表现为努力在作品中安排更本质的人物关系,对现实的人物关系则持冷眼旁观态度。  相似文献   

17.
葛水平是"晋军后"中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喊山》在继承"山药蛋"派的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原生态的地域文化体系,滤去了"观念"对"生活"的加工,感性的直面人性永恒的本真,言说了山间村人在资本贫乏的客观现实下所产生的畸形的原生态婚姻家庭,讲述了洁净精微的情爱战胜简单交易性爱的凄美且柔婉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8.
伊丽莎白·毕晓普(Elizabeth Bislaop)(1911-1979)是20世纪美国当代诗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旅行的问题>是诗人晚年的创作,其中很多诗表现了无所适从,一生漂泊的命运,其中<六节诗>(Sestina)就是这样一首诗歌,虽然是对客观描绘,但同样也渲染了诗人在心中寻找她向往的家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esents initial findings from a consideration of early years Labour government policy from 1997 to date and from a case study of an early years leadership journey.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social policies underlying early years initiatives that have impacted upon early years leadership journeys and roles. The challenge of the role is highlighted through the first author's (Lesley Curtis) leadership experiences and we suggest that limited support for leaders of integrated centres has been available to date. The case study questions and explores whether Curtis is a naïve change agent or a canny political collaborator as she travels on her leadership journey and discovers new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her early years leadership role.  相似文献   

20.
在《呼兰河传》的潜隐主题形态表达中,萧红以女性话语重操乡音寻找家门的隐喻方式,清唱了一首“回家”之歌.她一方面借助对精神家园的重建,力图在对自然本源的精神归返中,达到对伤痛的医治和灵魂的自救:另一方面,又挺进了生活的纵深处,通过对小城人物日常生存的书写,超越了心灵回归而趋向了精神自醒,看到了“回家”的虚幻和自赎的无望,无形中解构了“回家”。“回家”与“欲回不能”拉出的巨大张力,是萧红尴尬却无以逃遁的生存困境的哀伤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